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公司动态分类
景观设计优秀案例(精选5篇)

  摘 要:徽州文化不仅是安徽三大文化板块之一,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博、内涵丰富,极具地域文化特色,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标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与利用价值.由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州版画、徽州雕刻及徽州工艺汇聚而成的徽州艺术,可谓品类繁赜、形态多样.纵观世界各类建筑,最能实现存承文化、传播文化、研究文化功能的非博物馆莫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意、创新、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优秀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在当代设计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为主线,从剖析、解读徽州艺术的精神内核入手,寻求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明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学理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提升全民综合素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域文化展现了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以明显的地域环境烙印而独具特色.被认为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其品类繁赜、内容广博、内涵深邃、系统性强、完整度高,全息包容了自唐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民间生活、经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标本,极具研究与发掘价值.

  近年来,我国大力繁荣公共文化建设,传统博物馆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和优化,一批更具公益性、专门性、地域性、概念性、实验性、前瞻性、互动性的各类各式博物馆顺利建成,在服务社会、传承文明、普及科学、拓展素质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例如:苏州博物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绩溪博物馆等,都是在融合传统文化精髓、展现时代精神等方面比较成功且与本文研究有关的优秀案例,对这些优秀博物馆设计案例在此不做详细解读与剖析.

  相关安徽地域文化和徽州文化艺术研究的专著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徽州文化》、《徽州建筑》、《徽州文化十二讲》等.相关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著有《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延续和发展》等.相关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的学术论文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探析》、《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苏州博物馆为例》等.硕士学位论文《福州地方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闽南人居环境设计中本土传统文化的延续》等.

  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在学理意义上起到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的作用,有的在实践意义上具有启示、借鉴、指导等方法论价值.但从总体而言,其研究规模小,研究态势离散,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统合性.

  地处安徽、浙江和江西三省交界的徽州,山水纵横,环境优美,黄山、齐云山横亘其间,新安江、青弋江、阊江、乐安江等水系连接着外面的世界.丰富的林茶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开发的雄厚基础,重教兴文、彬彬有礼的社会风气成就良好的人文生态.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古徽州,孕育出传承有序的徽州文明.

  由徽州六县先贤和广大民众共同建树、创造的徽州文化涉及徽州建筑、经济、文学、艺术、教育、学术、工艺、医学等学科领域,涉及艺术领域的有: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徽州工艺、徽剧等.

  集徽州山川之灵气,汇营造工艺之精华的徽派建筑(插图1),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且极具地域表征的古建筑流派代表,其布局合理,结构谨严,雕绘精湛,风格清丽.

  除了建筑艺术,徽州还以绘画、篆刻、书法、版画等名扬海内,尤其是明末清初兴起的“新安画派”,更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作为对自清代以来中国山水画创作与评鉴的审美取向.

  徽州民间工艺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技艺出神入化、巧夺天工.受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墨与歙砚制作等相关技艺影响的木雕、砖雕、石雕,统称“徽州三雕”(图2),“三雕”不仅作为建筑装饰部件存在,也是徽州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本质而言,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儒家文化在徽州地区厚重积淀和现实实践的产物.其开拓创新的一面体现为“徽骆驼”精神.除了传承与弘扬儒家精神之外,徽州人还具有不畏艰难、坚忍不拔、任重致远、捕捉机遇、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以“地域文化,遗风传承”为主题,所谓遗风传承是指文化的遗风和各种地域行为习惯在现代空间设计上的体现.作为安徽人,笔者曾多次前往黄山市以及歙县、绩溪、黟县、祁门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先后收集了大量的图、文、影像资料和部分木雕、文房用品、民间工艺品及民俗杂项物品,资料收集较为充实.研究定位“地域的”、“具体的”和“局部的”,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徽地域文化之徽州文化中的徽州艺术为展示对象,以环境设计中建筑艺术设计为载体,传承传统元素,凸显艺术创意,实现设计创新.确定《徽州艺术博物馆》为设计方向,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梳理考察资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同步整理设计过程材料,做好设计总结,确定围绕地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这个主题,以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方案为例进行研究.

  依据古徽州地域的概念,曾作为徽州府治所在地的歙县是可选目标地之一;从当前徽州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角度考虑,黄山市屯溪区是可选目标地之二.

  歙县今隶属安徽省黄山市,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徽商、徽剧、徽墨、歙砚等徽州文化的发祥地,素有“中国徽文化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牌坊之乡”、“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文物之海”的称誉,气候宜人、民风儒雅、山清水丽、风光旖旎,徽文化积淀尤为厚重.

  屯溪区是黄山的一个市辖区,交通顺畅.屯溪人杰地灵,文明久远.屯溪区为黄山市的中心城区,部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屯溪老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戴震纪念馆、程大伟珠算纪念馆、程氏三宅古民居、皖南特委旧址展览馆以及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等分布在城区各处,共同呈现出徽州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生态景观.

  根据建筑体量与用地规模、交通、观众流量、遗址保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引力等选址原则综合比较后,得出结论,总体而言,黄山市屯溪区优于歙县县城的绩点多.本案最终确定选址黄山市屯溪区城郊部位.

  通过对徽州文化和相关博物馆设计的实地考察,立足现有文献成果资料,形成调研结论,确定创意主题.从主题出发,借鉴传统徽派古村落建筑群体与个体以及各个体间的空间构成原理,推衍出博物馆方案的意象空间形态,包括实体与虚体、功能空间与辅助空间,并使其与展览内容模块相对应;吸收传统徽派建筑单体形态和主要界面的构造和衔接原理,深化博物馆方案单体建筑的基本形态、体量;提纯传统徽派建筑装饰艺术元素,根据现代构成设计原理,运用打散再构、空间变异等手法提纯出备用装饰形态;借鉴徽州传统庭院与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及语素,结合目标馆址所在地的景观条件和资源,形成博物馆配套景观设计的基本构思草图;由传统徽州民居厅堂布局及艺术品陈设获得启发,结合展示需要,细化博物馆建筑内部构造;吸收传统徽派建筑材料运用原则和色彩组合特征,进一步确定博物馆外观色调和材质;结合时代精神,了解当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方面最前沿的观念、知识、材料、技术、手段,将之有效融入设计方案.

  徽州艺术博物馆(图3)馆址总面积106000平方米,建筑用地约占4500平方米,建筑密度适中.建筑围合关系以徽州典型的三合屋、四合屋为创意基础,适度融入了北方四合院的组合意象;出于展览空间人流量大、观赏密度高等特点,进一步增加开放度.主要功能空间为:开放式主入口、“雕刻时光”四雕工艺展区、“新安画苑”美术品展区、“粉墙黛瓦”徽州建筑艺术展区、“山水之间”休闲文化区,“平流细石”与“小山芳树”组合的中央庭院共享空间,以及办公、停车等辅助空间.

  开放式主入口居停车场与展区建筑物中间,以牌坊、下陷式休闲广场、大型照壁墙等构成横向次轴线.次轴线以南是停车场与绿化景观,以北为博物馆建筑群.为更好融入周边徽派建筑环境并与之体量相当,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地上2层、地下1层的高度规划.为最大限度停放交通工具,停车上也采取地上1层、地下1层且以地下为主的结构方式,地上多辅以绿植及景观设计.

  博物馆总动线按照开放式入口服务中心免费取票“雕刻时光”“新安画苑”“粉墙黛瓦”“山水之间”出口序列设计.“雕刻时光”以人字斜坡顶单层平房呈现,南端山墙加马头墙处理,凸显徽派建筑表征,向南设一几何构成化的月门符合,体现现代设计意识.相对较小的四个室内展示空间各自独立,可使观众能得以近距离细品徽州雕刻工艺,所展示徽州“四雕”(砖雕、木雕、石雕、竹雕)工艺(含雕刻代表作、芒果体育最新网址技艺展示、互动体验等内容),各室内小区,以檐廊串联.由“雕刻时光”入“新安画苑”展区,以短暂室外空间过渡,适当缓解观众观赏疲劳.“新安画苑”主要展出新安画派各代山水画精品,兼展部分花鸟、人物画作品.室内楼梯靠墙设立,最大限度地拓展有效展示界面.“新安画苑”与“粉墙黛瓦”展区间有室内连廊相通.为再次营造动游节奏,由“粉墙黛瓦”向“新安画苑”主建筑夹廊之间设一阳光休闲区,以现代灰色防腐钢架和透明钢化玻璃搭建,既实现动游缓冲,又能与整体建筑的徽派气质相映衬.“粉墙黛瓦”展区以传统徽派建筑为展示载体,兼而展示建筑装饰构件与题材、纹饰.在展墙、展柜、展架、展台设计上借鉴徽州建筑、家具、工艺美术等典型视觉造型符号,以使内容与形式、形象与内涵相统一.东部“山水之间”休闲区因与西部纯展示空间的功能差异性,在建筑布局上也同西部建筑体保持一定距离,以使动静分离.

  建筑色调沿承徽派建筑色彩体系,以白为基色,局部建筑转折、线脚、节点与装饰构件作深浅灰色处理.为丰富材料质感,外墙白色涂装采用塑质弹性喷涂处理,局部装饰采用石材加工,内部结构以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主辅结合,在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力求呈现精密细致的结构细节.场馆中栽植的绿植花卉不仅是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同时也是丰富与调节博物馆整体色彩关系的有效手段.绿树白墙、漏窗修竹,荷风三面、柳浪闻莺.其形、其色、其影、其声,情景交融.

  地面铺装以石材为主,局部铺设户外塑胶、沥青或草坪砖.为丰富空间层次,实现分区功能,入口中心广场空间地平面一下凹沉,形成领域暗示,其中又设花坛、树池凸出,下陷与浮出,于对比中实现平衡.景观植物以本土为主.因主入口在博物馆东南方位,故将高耸的云杉在博物馆西墙线和北墙线外单排列植,既使其成为建筑物的背景,又暗合地理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之势.博物馆东侧与南侧行道树以四季常青的香樟为主,树下间以球形红叶石楠,长方体形金森女贞绿篱,嫩叶当花,红黄辉映、热烈奔放.地被草坪分可步入式或限定步入式两种,可步入草坪栽培密实有弹性的的马尼拉,限定步入式地被可选择宽叶书带草和矮化萱草等.

  开放式主入口处牌坊同西边的照壁长墙,一大一小、一实一需,遥相呼应.二者使用性在次,主要传达的是传统徽派建筑最典型的符号化表征.博物馆北部建筑群围合而成的中央庭院,虽不开阔,但安置其中的庭院小景却起到磨转风水的点睛作用.小景虽小,却借鉴了徽州园林造景和私宅庭院造景的两种创意源.传承私宅庭院造景者:青石条凳,树桩盆景.传承园林造景者:“叠山”、“理水”;设计创新者:水作镜面浅池,卵石铺底,花岗岩折边;山以抽象叠积,简约至极.水底散养小鱼,共成一景,曰“平流细石游鱼可数”;石旁高置香橼,低栽南天竺,共成一景,曰“小山芳树珍禽时来”.所谓栽柳引蝉、叠石邀云.咫尺天地,气象万千.

  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表达大致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出图.先根据成熟草图在CAD软件中生成准确的制图,含总体规划图、建筑布局图、景观布局图,以及建筑物的平立面与装饰细节图.然后将CAD制图导入3D建模软件生成模拟真实结构与材质的模型场景.接着在图像处理软件中按要求排定图文板式,最后打印输出、装裱展板.这一环节中第二个环节是制作等比例立体实物模型,按照场景造型结构,结合模型材料规格,在计算机软件中生成分模型构件,利用数控雕刻机床刻制出来,再手工组拼出完整的模型成品.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本案选择以SketchUp软件虚拟建模,综合近年来尤其是以青年设计师或高校学生为创意主体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作品,SketchUp建出外观模型效果更能展现设计创意,且图形雅致、色调清新脱俗.需要特别说明的另一点是,在选择实物模型材质时,本人专门考察了建筑与装饰材料城的板材市场,最终选定3mm厚度的奥松板.原因之一是其厚度恰好适合模型组合,原因之二是其中性偏浅暖灰色调柔和淡雅、肃穆清新,与徽州文化气质相符.

  本设计方案以传承徽州地区优秀文化艺术为主旨,以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创新实践案例为平台,先后经历设计调研、资料分析、创意草案、方案定稿、设计表达、设计总结等工作流程,旨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系统认知,结合环境设计原理,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在本专业领域锐意创新,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能与时俱进,借助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创造环境艺术设计新成果.

  〔1〕袁行霈,陈进玉主编丛书;郭因,主编本卷《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谭志明.博物馆设计与地域性的关系初探——论长沙铜官窑遗址博物馆设计[J].装饰,2014(08).

  对外汉语教学正在从既往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现在中国人“走出去”教汉语转变,这种转变从实质上促使对外汉语教学走向汉语国际推广。基于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宏大背景,政府、民间都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日益扩大。于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重要性就因汉语教师推广语言和传播文化的国家使命感而显得尤为突出。然而,我国现有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知识――诸如语言基本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传授上,而这些知识对教师在未来教学一线所起的作用一般要假以时日才能见效,对新教师而言最紧迫的需求是如何上好实际的一堂课,如何将富于汉语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学习者留住,如何将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因此,新教师要提高教学技能,仅仅靠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有机会观摩到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必将有助于新教师迅速成长。不仅如此,对外汉语教师自身也是学习者,培训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不仅乏味,而且很难持续地学习,反过来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培训的质量。显然,适时地给予教师观摩、操练技能的机会很有必要。

  2008年7月,为了配合年底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启动了“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面向海内外一线汉语教师征集汉语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截至2008年10月底,共征集到118个视频短片,涵盖16个国家、10个语种、多种课型,以及多种教学模式。经过专家评审,17个视频短片作为示范课在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示范课观摩交流分会中展示。获奖教师在台上用PPT简介其教学设计、展示其精彩片断、与台下各国与会教师和专家互动,参加者众多,场面热烈,吸引力强,成为此次研讨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获奖教师十分感激国家汉办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非常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同时也衷心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这种机缘,交流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技能。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现象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能否用课堂教学视频短片的方式帮助教师成长、特别是新教师的成长。在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研究正在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进行教师教育。本文试图将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引入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中,围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内涵、制作过程、使用方式等问题,就该种培训模式的构建、内涵及其优势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究。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在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借助先进的摄制、编辑技术,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教师的反思、专家的评价等进行整合而制作出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1]它整合了课堂教学视频片断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把教学信息用非线性的方式链接起来,从而为案例教学提供多元化环境。

  纵观国内外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方式,主要有现场观摩、文本案例、微格教学、视频案例等。现场观摩,可以真实体验课堂的气氛,但由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回播”,不便于反复观看,局限性很大。文本案例,“文字版”的课堂实录,用文字记录课堂,将复杂的课堂过程简化,但容易丢失关键信息,而且无法感受真实的课堂气氛。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一种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特别是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训练的方法。一般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技能或技能的某一细节来训练,因而是微观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教学过程,再据此进行系统的评价、反馈,以促进教学技能的改进与提高。微格教学也用摄像机记录教师教学过程,在这一方面与视频案例类似。为了区分二者以加深对视频案例概念的认知,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梳理对比:

  ③ 高观摩性:展现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便于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现场感超强;

  视频案例的理念很好,如何找到合适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或优秀的案例素材是这一理念推广的关键。“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所征集的118个视频短片,弥补了这一不足。结合此次活动已评选的17个“创新示范课奖”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本文初步构建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步骤1:“前期准备”。选定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主题可以涉及语言学习、文化欣赏;语音、汉字;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等因素。

  步骤2:“案例素材”的收集。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背景信息、课后教师反思、学生反馈、同行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等素材的收集。

  步骤3:“案例问题”的提炼。这是视频案例制作的关键。一个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首先应该是一个案例,案例无一不蕴涵问题,具有困惑性,由此才能引发教学的反思。提炼案例问题时需要注意的是:

  ① 问题必须能够说明案例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这一点正是新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遇到的;

  步骤4:“视频案例整体框架”的确定。将案例素材、案例问题等内容整合到视频短片中,合理组合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融入设计者一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路,确定视频短片的整体框架和文字脚本。

  步骤5:“视频案例”的合成。完成此步骤时要善于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音视频编辑技术等,注意画面美工设计、镜头分切、特技处理、节奏控制等问题。

  视频案例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试用、修订,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案例。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从形式上看,基本上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或者讲授语言教学理论知识,或者介绍教学经验,学员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这种讲座式培训模式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特别是培养具有“走出去”能力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因为一名称职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除了要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原则外,更重要的是上好真真正正的一堂课,熟练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制作完成后,我们尝试将其应用到教师培训活动中,使每一位学员不仅有机会上讲台讲课,同时又有机会通过视频案例学习别人的讲课技巧,通过课堂教学的自评与他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拟构建的培训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中,我们一如既往地重视一般教师培训模式中的理论知识传授过程,并作为该模式开始的基础条件。通过理论学习,学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各种教学方法、技巧等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员在随后的教学观摩中提高学习效率。

  步骤1为“选择教学的主题”,视频案例是在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数量有限,学员只能从已有视频案例的主题中进行选择。然后学员针对选择的教学主题,自己编写教案(步骤2),并到讲台线),这一个过程由摄像机真实、完整记录下来。

  步骤4为“观看视频案例”,之后通过步骤3和4的对比分析,学员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步骤5),不断提高自己。步骤4可在课堂中进行,亦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充分考虑到学员的需求和各种培训环境。

  那么学员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呢?经过访谈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总体原则概述如下:

  通过步骤2、3、4、5的循环往复,学员在总结、模仿、创新的过程中掌握单一的或综合的教学技能。

  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指导,特别突出实践。培训前的理论学习由学员自己完成,阅读指导教师提供的相关论著,事先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

  ② 为教师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教师身临其境,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认知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大大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③ 不同教师可根据需要控制视频案例的播放,并与自己的教学相比较,提供反思教学的平台,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角色。

  ⑤ 适合教师学习技巧性比较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教学的观摩课。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技能难传授的困难,使教学技能的获得变得容易起来,其多感官性也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员从教学观摩、自我评价、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在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逐渐成长,越走越远。

  为了适应汉语教学“走出去”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储备扎实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知识和汉语语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海内外不同的语言教学环境,及时正确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技能,使外国人爱学汉语、易学汉语、学会汉语。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汇集了一线优秀汉语教师的精彩讲演,为新手教师提供了一个融多媒体、趣味、实用为一体的观摩学习平台,确确实实能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为迅速有效地建立一支汉语国际推广的生力军提供有力支撑。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17个“创新示范课”课堂教学视频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制作视频案例的素材,基于此,进行一系列有关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及其应用模式的探究才是可行的。

  尽管关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制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设计构建阶段,但从“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示范课观摩交流现场已经提前感受到了此种模式的魅力。基于与会教师的强烈需求,我们拟设计并开发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库,不仅便于继续收集和整理优秀的视频案例,而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从大量的案例中进行模式特征的挖掘,从而以定量的方式支持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除此之外,也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活动中实施本研究设计的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收集一线教师的真实反馈,进行实证研究,反复优化、改进,不断深入和完善此种培训模式,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质量和速度。

  [1] 李娟,张景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优势与个案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42-43.

  [2]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1-32.

  本研究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开放课程或视频课例的学习:1.自主探究学习;2.与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3.小组协作任务;4.教师指导学习。

  集体讨论教学中亟需解决的一个教学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年青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存在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缺少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去提高课堂导入的技术。

  (1)利用视频课例来分析课堂导入的必要因素; (2)利用视频课例来分析不同导入技术的适用范围;(3)利用课堂观察法提高教师观察课堂导入的效果。

  (1)组织相关老师参加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培训和学习,探讨课堂导入技术在不同学科内的差异,总结出课堂导入技术的构成要素;(2)组织相关老师参加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培训和学习,研究如何利用课堂导入的技术提高课堂效果;(3)根据培训的经验和效果,总结利用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促进教师课堂导入能力实施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加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培训和学习,教师执教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教师课堂导入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课堂效果比以前好,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课堂导入水平进步尤其明显。由此可见通过参加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培训和学习,确实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经过实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视频课例比较直观,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师课堂导入能力,教师在这一方面能力的提高可以带动学生能力的提高。(2)视频课例的学习,能直观地观察到课堂导入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观察到如何利用有效地提问进行课堂导入等等方法,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有针对性地仿照练习课堂导入的方法,对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大帮助。(3)利用校本课程组织教师利用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进行培训,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效果。

  集体讨论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教学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大家的情景教学法还有待提高。

  在充分学习了情景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后,学习小组成员选取了若干名师优秀视频课例作为示范课并结合情景教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课例中的情景创设进行了反复研究,并作出了以下归纳总结。

  从内容上说,优秀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大致分为:(1)生活情景:把知识点直接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相联系;(2)实物情景:通过展示实物或者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3)多媒体情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营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进入与文本内容相应的情境;(4)故事情景:通过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5)游戏情景:把机械的重复练习游戏化,延长学生无意注意的时间;(6)任务情景:以具体的任务为主题,引导学生边学边用,强化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刨根问底,不断学习新知识。

  视频优秀案例从创设情景所利用的素材来说,主要有:(1)生活展现情境:直接引入生活中的现象或者事件;(2)实物演示情境:制作模型教具演示科学原理;(3)图画再现情境:用图画展示语言难以说清楚的内容;(4)音乐渲染情境:用音乐渲染情感;(5)表演体会情境:通过表演再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情景;(6)语言描绘情境:直接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和渲染。

  观看优秀视频所创设的情境,进行有针对性地模仿训练,提高教师创设各种各样的、有效的情境教学的实践能力。

  近些年,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大城市建设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城市中的园林景观设计更是发展迅速。园林作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部分作品缺少细部的处理,大部分施工中从设计到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都缺乏精细施工的考虑,导致园林景观粗糙、不能细看,因此,本文就对园林景观的精细施工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通过较为精细的施工设计、精细的施工技术,可以使园林景观更为人性化、更具有特色,具有更高的品质。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不断推敲与逐步完善的过程,不仅包括整体设计、局部设计,同时还包括细部的设计。但是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人们往往认为园林景观的整体构思比较重要,而对于景观细部之处的设计却往往被忽略。认为细部设计是可有可无的,可以随意的添加或者去除,而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细部处理的好坏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景观细部处理的优劣与人们的关系最为紧密,只有经过精细处理的景观才可以给人们美的感受,人们才能够感受到景观的魅力,才能够给予整体环境较高的评价;其次,景观细部的精细处理,可以满足景观的某些实用性的需要,可以提高整体环境的意境;第三,景观细部是描述与表达设计者建构空间场所的重要元素,是创造者情感与历史的表达手段。因此,园林景观细部的处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设计人员应该在进行园林整体设计与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注重景观细部的设计与施工,使园林景观细部的处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某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图就注重了细部的处理,考虑了景观施工的整体效果。

  任何优秀的设计构思都是通过良好的施工技术体现出来的,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部分景观的施工中,由于受到施工技术与施工水平的影响,常导致图纸上的构想跟实际施工完成后的效果有较大的偏差。景观的施工中加强对施工细节的关注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园林景观的品质。因此,在以后的景观设计中,不仅要重视设计的方案,同时也应注重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当然,在现今的景观设计中也存在一定的优秀的细部施工处理的例子,如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就比较重视对井盖遮盖处理的细部施工,使井盖经过遮盖后不但具有艺术化的风格,而且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奥林匹克中心景观区对井盖的细部处理更是别具特色,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与学习。

  园林景观中细部设计主要是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满足功能的需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如设置室外台阶时不应少于三阶,以便引起游人对高差的注意;存在高差的景区入口处常常设置坡道与台阶,其目的是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进出的需要;栏杆的使用其目的是进行围护,而且为了避免跨越攀爬在其上端还会设置尖角;为了防滑在路面设置较为粗糙的石子铺装地面;为了提高游人的警惕性,在台阶踏面边缘涂抹引人注目的颜色等等。

  园林景观实用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2009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中的获奖作品中的体现较为具体。如可广泛应用于人流量变化较大的场所的园林小品的细部设计,该设计主要体现了流动景观在城市临时空间中的细部处理方式。多种变形的园林小品组合可以进行调节、移动,充分的体现了其空间多样化、功能多样化、形式多样化的实用特性。真正实现了各取所需、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将园林景观细部设计的实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

  景观细部设计应在实现功能的条件下,充分体现出艺术的美感。只有通过美感与艺术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实现舒适度的提升。任何成功的作品都需要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细部,才能够实现整体的大环境的艺术氛围。成功的细部设计不但可以体现出设计师的艺术修养,而且还可以使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可以有效的表达。如可以在景区中通过色彩鲜艳的设计,使景区原本毫无特色的物体可以有效的显现出来,增加景区的可视性。经过细部设计处理的景观可以提高观赏者的欣赏品位,还可以培养观看者的艺术修养,进而得到艺术的熏陶。

  由于构成园林景观的各种素材如植被、植物、山石、地貌、地形不能像建筑物中的砖瓦那样整齐划一,例如植物与假山石都存在形态与大小的差异性,因此就需要施工人员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创造性的去完成,所以在园林工程的整体的施工过程中注重各个环节的精细施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整体园林施工成败的关键。

  园林绿地构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硬质景观部分。通常与绿地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硬质铺装,主要包括广场、台阶、园路等。伴随人们对于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园林艺术美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在对于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广泛,如大量天然石材的应用就被广泛的应用到园林工程之中。

  园林地形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就是置石与植物造景。但是大部分企业为了方便的需要,仅仅是把石头按照图纸的位置一组或一堆的放在那里,没有考虑石头的生命力,往往造成呆板、造作、生硬,没有美感可言,严重影响了景观的效果。其实正确的方法应是按照不同石材的天然生存的方式,按照其形状、纹理等进行放置。

景观设计优秀案例(精选5篇)

  园林工程中的基础工程就是土方工程。施工图中都有相应的地形标高图作为地形、地貌施工的依据。但是在进行施工放样时都会出现走形等现象,特别是机械在进行大土方翻挖造坡以后,土坡造型的标高一定要考虑土壤的自然沉降系数,坡脚、坡顶的过度要自然,坡脚应按照坡顶的标高保证足够的长度,完成的土坡造型要自然饱满。

  我国的园林景观的品质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近几年我国对园林景观细部的重视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园林景观细部的发展的速度必定会大大提高。优秀的园林作品是施工与设计的整体结合,细节决定品质,成功的园林景观需要多方位细节性的努力,有能力、有修养的设计师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在实际的创作中加以注意。因此,在未来我国园林景观细部设计的发展之路必定会越来越平坦,设计师必定会设计出更加成功、更加耐看的园林景观作品。

  [1]吴忠祥.浅谈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精细化管理[J].现代园艺,2013(9):82-83.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大类培养的核心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在住区空间环境和住区建筑群体组织方面的综合设计能力。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住宅需求量较大,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实践项目数量最大,涉及面广。大连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2010通过专业评估,形成了“结合地域特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特色,坚持课程内容安排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坚持设计选题与实际题目相结合。”多年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教学工作发现,学生对居住小区物质空间设计比较感兴趣,多数能完成比较好的形态设计,但在设计过程中对居住小区和所在片区甚至整个城市的整体发展考虑较少,对市场上住宅产品了解不多,住区景观设计能力不强,对竖向设计、市政设计在整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作用认识不足。针对以上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所在地具有的北方城市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个居住片区,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实地调研,指导学生从居住片区整体发展角度出发,选择设计地块,安排专业教师做专题讲座,加强教学管理,在注重个性培养基础上,使学生全面掌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法及相关理论,为日后的建筑群体设计、城市设计、规划设计学习奠定基础。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开课之初,调查选课学生家庭居住情况,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居住在居住小区中,住在居住环境质量较好小区中的学生更少,部分学生缺乏城市生活体验,多数学生缺乏家长式生活体验、优秀住区生活体验,如果他们只是作为理论接受者,而不是观察分析者,那么设计成果可能徒有其表。因此不论从设计地段选择还是优秀案例分析都强调学生亲身参与,鼓励学生走进住区,将源自于真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而获得的感性认知成果运用到后续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1]。安排学生在设计课程前两周,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完成2个实地调研任务:大型居住片区现状调研和已建成优秀居住小区案例调研。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规划思维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选取所在城市具有代表性的3个居住片区:机场南部居住片区、山东路居住片区及泉水西部居住片区。机场南部居住片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业用地、军事用地等其他用地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为居住用地,缺乏整体规划的典型。山东路居住片区经历较长建设历程,虽然缺少整体性规划,但已经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居民日常生活比较便利。泉水西部居住片区从设计理念、路网规划、生活配套、小区物业管理等都不错,没有老城区改造那样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新区内经过整体规划设计的居住片区典型。学生应抓住各个地段特征,调研居住片区内各个社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公共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现状小区物质形态设计方法、街道景观组织等方面内容。每个班级分3个调研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调研计划并合理分配调研任务,在实际的居住生活中发现问题,完成居住片区现状调研后,进入选择设计地块阶段,要求用地面积12~20公顷为宜,指导学生尽量选择相邻地块,提高他们对城市功能解读与研究的能力、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能力。

{Copyright © 2017-2023 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湘ICP备1100271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