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公司动态分类
芒果体育手机版: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十篇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任务,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就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发展符合新形势下的现代商业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启动市场、扩大内需的战略任务。

  在这一形势下,现代商业对其周围景观环境的要求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在丰富商业内容,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商业设施条件,优化消费环境、打造生活休闲空间宜居适度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现代商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的激发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商业的定义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商业活动相比,现代商业不再只是狭义的买卖商品进行货物流通的场所,现代商业活动的范畴已大为扩展,人们不仅仅需要一个购物消费的场所,更是注重综合,使商业中心成为人们社交、游戏和休闲的公共场所[1]。现代商业景观设计是针对现代商业空间所做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它整合建筑内部和外部商业空间的空间资源,以一种现代景观理念配合商业业态和人们购物心理进行专项规划。

  景观对商业活动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推动商业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活跃商业环境的氛围,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公众;而商业业态、消费群体定位、建筑、空间流线等也决定了景观的要素构成和形式。

  现代商业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包括购物、漫步、休憩、饮食、交流、摄影等等,是一种综合的行为,现代商业景观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商业场所的这些特定行为,为人们提供愉快的购物环境,改变心情,促进消费,既实现人与环境的互动交流,同时也带来了观赏价值,为商业场所聚集人流。

  现代商业景观是商业建筑和景观、商业环境之间的结合,不单是构成大众购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休闲活动的去处,是人们工作学习之余需要放松的一个多功能复合场所。一处好的商业景观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可以直接反映所在城市的进步和文化,甚至可以作为一个代表性的地标式象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早在1999年就提出:要融合建筑、地景与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打破城市规划、园林学与建筑学的界限,互相交叉,互为渗透。由此可见,景观设计是一种混合行为,在进行商业景观设计时,要与其周边的城市商业环境相互融合,综合考虑,不能把商业景观与其他方面作为对立的情况来简单地描述,必须结合周围商业环境和业主对用途的需求,在初步构思、实地调研、选择材料、展现文化等方面,都应该依照这一原则进行。

  现代的商业场所不再仅仅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地方,更是释放心情和寻找满足感的场所,因此商业景观不仅要满足消费群体的物质需求,更要考虑到其消费行为心理,创造舒适而愉悦的消费环境。现代商业景观设计应通过从视觉、听觉、空间序列的营造等各个知觉体验层面增强人与环境的互动,从而营造宜人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商业环境。

  都市中人群高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需要一处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地方,以减少交通和选择行为上消耗的时间,提高效率。而现代商业也已不仅是单纯的购物场所,而是多种服务综合的体验胜地。因此,现代商业景观应满足人们进行社交、休闲等各种活动的功能,努力营造多功能场所,吸引客源群体,结合旅游观光,发展综合服务业模式,将商业和旅游业、文化等产业相结合,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服务产业,为现代商业前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虹桥SOHO项目位于长宁区临空经济园区15号地块,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包括地下一层,地面首层,二层四层平台以及屋顶花园 ,总建筑面积34.3万平方米,总绿地面积2.59万平方米。虹桥SOHO项目的主要业态为商业和办公,不但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内部空间,同时独特而大胆的建筑造型也成就了其在周边地区地标性建筑,具有极高的视觉可识别性。

  虹桥SOHO景观在人性化建筑的引导下,结合绿化,水景,竖向空间等景观元素,丰富商业景观空间,打造时尚休闲文化场所,实现商业景观功能多元化,促进商业的发展,创造代表时代特征、符合未来人们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商业环境典范。

  虹桥SOHO项目位于上海大虹桥交通枢纽这一特殊区位,由英国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建筑融入高铁、飞机等交通枢纽元素,极具时尚感和未来感,外形仿若一条盘旋蛟龙,极富创新寓意和未来特征,又似一根柔美丝带,连接着临空经济园和周边社区,流畅的外形处理和丰富的空间变化,充分体现了上海这个繁华大都市特有的速度与激情。景观设计延续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式相统一,整个景观设计强调动感设计和开放性概念,延续建筑独特的轮廓线,将景观各个元素和细节都设计成动感的流线。

  整个商业景观中曲线分割的铺装对人流进行有效引导和分流,并且沿用建筑的硬质材料,铺装材料内外统一,从室内延伸到室外自然过渡,使景观和建筑有接续性的感觉,避免人们在逛街时产生突兀和生硬的感觉;种植边界与建筑围合成流动的线性空间,疏导人流走向,增加景观观赏角度,形成变化丰富的空间体验;利用建筑特点营造屋顶花园和下沉广场,在紧张的环境资源下增加室外公共空间,创造更多的景观途径来解读、体验和感觉商业和建筑。

  虹桥SOHO是一个大型商业办公综合体,一层以餐饮服务业为主,景观设计充分结合其商业特点,为人们创造一个可停留的场地,让人们在这里会友、吃饭、购物、休闲等,把这个场所当作一个目的地。这时候,人就是一种资源,也可以说是一种资产,它能带动和吸引更多的人来光顾,当人们把这个场所作为自己的目的地的时候,他们给商业带来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

  虹桥SOHO南北两个区域由首层至地下一层的两个大水景皆以动水为主,结合柱喷,雾喷,叠泉,自上而下极具特色。柱喷气势磅礴,在入口处形成一个迎宾的欢快场面;雾喷安逸宁静,行走于两边缓缓翘起而感觉轻盈的石桥上,石桥两侧的雾喷使人如入画境;叠泉则结合大台阶,设置可穿行通道,游人可与落水亲密接触,叠泉整体设计活泼有趣,参与性极强。大水景给人们创造一个的可体验的场所,同时也营造了一个活力动感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商业空间。

  虹桥SOHO的整体绿化布置的风格与建筑紧密结合,以流线型的花坛,草地,塑造高铁或飞机疾驰而过的速度感,与建筑的理念相呼应。中心主要节点处种植了落叶的马褂木和墨西哥落羽杉;地被则选用红知风,红知风一年四季季态丰富,大面积的种植营造了一种通透大气的景观效果,烘托了中心区域的商业空间氛围;在整个商业空间种植了香樟和水杉,对整体效果起到一个围挡和背景作用;草地采用成活率高,长势迅猛的观赏草为主,强调野花组合,尽可能的减少施工和养护成本。

  地下一层由于覆土受限,不宜栽植较大植物,影响了地下商业景观的观赏性,因此,设计中将花坛抬高,让乔木可以在地下一层的空间里生长,从首层视线看过去郁郁葱葱,在视觉上有效地丰富了下沉空间的景观效果,为热闹的商业空间增添氛围。同时首层和地下一层的种植通过地下一层的乔木树冠和自上而下的沿大台阶层层叠叠的观赏草,婉转迂回衔接为一体,形成连续的商业空间体验。

  虹桥SOHO景观的种植设计结合建筑的柔美线条,让植物融合于整体商业景观中,使人们在逛街购物之余,能够休憩纳凉,同时丰富了景观观赏性,营造舒适宜人的商业环境,为商业带来勃勃生机,帮助其提升商业价值。

  商业景观环境中的小品,不仅仅是看它有多美或者它本身的材料如何,重要的是它与周围建筑和景观环境共同形成的商业氛围。SOHO中的景观特色坐凳和特色花坛等小品,在三维上进行流线设计,同建筑风格一致,在各个角度都为无棱角的曲面,同时白色的座椅和花坛由无交界的光滑曲面自然衔接为一个整体,不论在功能、色彩还是风格等均与周围的建筑、商业环境融为一体,为虹桥SOHO创造统一、和谐、优美的商业环境。

  具有人情味、人性化的商业空间为大众所需,环境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会带来极大的商业利益。虹桥SOHO商业为公共空间,服务对象包含各个种类的社会群体,在景观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功能和尺度上充分考虑商业景观的特点,进行人性化设计。整个景观设计为无棱角、无障碍设计,所有不同功能和形式的交界皆由曲面过渡,残疾人和老年人在整个场地可以畅行无阻,同时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儿童发生严重碰伤,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商业环境。流线型的铺装提供了方向感和指向性,与标识牌结合更准确和便于理解。设计还在建筑的屋顶花园出入口处,提供了吸烟区,采用木板铺地,放置座椅,高楼层的人们可以到此吸烟,或在花园小憩,同时屋顶花园的绿化中间设置了员工行走通道,帮助提高工作效率。屋顶花园将阳光,植物,水等自然景观引入场地,使用者在工作之余来到屋顶花园享受清风阳光,亲身参与和体验自然绿色,放松身心。

  现代商业须融入现代城市的综合功能,用崭新的业态满足现代人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求[2]。好的商业景观应该与其所在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区域环境形成一种对话,因此虹桥SOHO景观在设计之初对临空经济园区进行了研究。临空经济园区未来发展定位为园林式、高科技、总部型园区,虹桥SOHO作为上海临空大型商业中心,采用合理布局、分层设计的形式,构筑现代化园林城市的风景线,休息平台、下沉商业广场、竖向阶梯绿化和动静结合的水景景观及人可参与互动的小品和艺术创意设施的设计,在硬件上满足现代人的购物、休闲、娱乐、商务的需求,吸纳大量人流、物流和车流,帮助打造上海临空商业和办公副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海城市的交通压力,满足城市功能发展的要求。

  现代商业环境在与创意产业交融中,需要满足消费者的综合需求,虹桥SOHO景观设计与创业产业结合,加入了艺术小品、时尚设计、电影等,通过创意产业传递商业环境本身的文化和内容,制造轻松愉悦的商业气氛,增加商业空间的文化附加值,同时创意产业也拓展了商业的发展空间,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思路。

  虹桥SOHO在各建筑主要入口和主要景点的视线焦点处设计了与整体建筑景观和商业氛围呼应迎合的艺术雕塑和铭牌,以及与监控系统结合的特色景观灯具;在三号楼与四号楼之间还设计了Imax影院,Imax影院由木铺地和阶梯式绿化组成,在精心营造的舒适环境下,每天有不同主题的影片放映,使人们有一种期待和新鲜感,通过整个环境的营造和景观的布置,将人流聚集到此,促进时间性消费。

  上海是一个开放性的商业城市,也是一个文化多元性的国际旅游大都市,而一个成功的商业空间应该是集购物、游览、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因此虹桥SOHO既是市民体验性购物的场所,也应该是游客感受上海文化的地方。建筑奇特的动感流线造型将使之成为上海虹桥板块的地标性景观,建筑的首层为中、高端餐饮业和其他各类品牌商业集聚地,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将时尚、现代、互动与上海城市风貌相结合,首层至地下一层之间为连接商业平台和标志性的大水景、阶梯式绿化,放置在各个景观节点的艺术雕塑小品、流畅线条的特色挡墙座椅等。这些开放性的、参与性较强的景观设施展现迎宾大气、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都市商业氛围,吸引来的大量人流使这些设施得到乘法效果,创造更多、更有效的人群停留时间。同时虹桥SOHO融静态景观和动态景观于一体,让游客领略现代景观和地域文化,品尝上海特色餐饮,给游客以可赏、可游、可乐的高质量的体验,以起到群体环境综合效应,为虹桥SOHO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和商业环境,打造上海城市名片,地标性景观,形成上海特色文化产业链。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征程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需求。现代商业空间的主要职能已从原来仅为顾客提供商品,进而转化为人们交流信息和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既要满足购物的要求,也要满足人们生理、心理上的需求,提供舒适优美的休闲环境,同时,商业空间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如何引导拥挤的人潮,吸引更多的顾客驻足观赏、参与,使人成为景观的一部分,为商业带来价值,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1]文佳,王明旺 ,《现代商业空间景观设计途径的探讨》.商场现代化, 2012,24.

  在小区内结合地势,创造地形,最易形成自然休闲的气氛。国内的居住小区,忧郁建筑的朝向要求及密度要求,围合出的景观空间大小雷同,形态相似,缺乏变化。地形的塑造,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矩形空间起伏绵延,富于生气。随而营造出大大小小的人性空间,其间以散步小径婉转相接,平添意趣。

  居住小区所有建筑的正负零标高,皆应由景观师按照整体地形塑造的原则谋篇设定。建筑群落随整体地形的起伏而起伏。这样一来,山绵延而起落有章,水深远而跌落得势,依景观而谋定建筑错落也是笔者所倡导的“大景观”的原则之一。

  近来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刮起一股流行风。到处出现笔直的“景观”大道、“世纪”大道、“香榭里”大道。有的步行道宽至几十米,长数公里,空而无物。许多大道不仅尺度严重失控,缺乏细部的推敲处理,而且其间充斥着硬质广场、巨型雕塑、半年也不喷水的喷泉,还有毫无遮掩作用的色带植物。这种简单追求壮观视觉效果的肤浅做法,既劳民伤财,又缺乏实用性。

  居住区的步道设计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最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不可一味追求构图,放直放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宽。多放一米,则休闲效果差之千里,毫发之间,还望设计师多多留心。当然,步道设计也不可一味言窄,应力图做到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以创造休闲的气氛。

  社区的广场称之为休闲场地更为适合,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社区的人车流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在社区中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

  社区广场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场地本身的完整性,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隐的方式以避其生硬,与周围的社区环境有机地结合,共同创造休闲氛围。具体地说,在居住环境中提倡“隐形广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社区内的建筑与环境为一整体,由于公寓楼的外形一般简单而强烈,若景观场地一味强调本身的平面构图,则极易与其周边的建筑线向产生冲突。其二,隐形广场的处理更易于将其他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栽等)有机地组织在广场空间内,使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望之无骨,用之怡然,设计无痕。

  要使社区显得休闲,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多种植物,尤其是高灌木和小乔木,增加绿量,特别是接近视线高度的绿量。植物设计固然应以适量为宜,然而在不适量的前提下,多比少好。植物多过适量,不会惹人生厌;铺装多过适量,则肯定伤财不讨好。

  社区中的植物配置应提倡使用植物的自然形态,避免人工修剪,芒果体育最新网址追求自然群落的郁郁葱葱的效果。灌木的使用应避免东两棵、西三棵地散置于草皮中,应成群成片,方成气候。要使植物各展其姿又密而不乱,首先应讲求植物的层次,从低向高依次为草皮、地被、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等,配合地形,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在社区窄小的空间内,草地在乔木和灌木下漫无边界地延伸会显得凌乱、粗糙。比较好的做法是用地被或灌木群将草坪的边缘清晰地限定出来。草坪的边界可以是直线构成(硬质界面),也可以是优美的曲线,但一定要有明显的界面。如用硬质铺装限定草坪边界,一般应避免大片的草坪与大片的铺装相接,造成过空、过硬、缺乏层次感。乔木一般应置于地被或灌木群中,避免直接置于草地中,很多社区将小树孤零零地置于草皮上不知所云。成形的大乔木所形成的疏林草地的效果,在窄小的社区空间内不仅难于实现,而且极易流于粗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墙基部分的绿化处理。我们看到太多的社区景观设计,对建筑勒脚不作任何处理,使大墙的竖向界面与草坪或广场铺装生硬的相接,尴尬突兀,索然无味。中国的山水画,常见山顶峰石突兀,山脚则木色秀润。建筑的大墙,可视作国画中的山体,山顶已突得不能再突,山脚则应极尽秀润。密绿层层,以灌木群配以乔木掩之,效果最佳。建筑的转角处,其勒脚部分为三个向面的交汇点,除上述绿处理外,还应塑造地形,有如山脚之延续,并在灌木之上置大乔木,以掩其锐。

  休闲社区中的水景,应尽可能用缓坡与植物营造出自然的坡岸,即便是广场中央的喷泉水景也可以再其周边先设植床,再围以广场铺装,水面是造出来给大家看的,如何处理好步道系统与水景的关系至关重要。步道系统――不管是广场还是小路、挑台大都是硬质铺装。人要贴近水面,因而铺装贴水而并行,甚至环湖一周也似乎顺利成章,而这正是目前社区水景设计的大病。这类竖垂直坡岸在水面不够大时,往往显得突兀、生硬、做作。社区中临水步道越长,垂直坡岸就会越多,再加上滨水广场、观景平台之类的“强调处理”,结果放眼一看,四周皆为生硬的竖向坡岸。湖面状如面盆,步道贴水,本欲赏景,结果无景可赏。尤其是水位设置得过低时,沿湖岸一圈高墙,不堪入目。社区水景应做到以下两点为宜:

  第一、步道不宜一味临水,步道与水面应是若即若离,时隐时现。这样人在小路上行走,不但能够体验到多层次的景观感受,而且也使自然坡岸的长度和沿岸植物群落的厚度得到了保证。

  第二、临水步道不宜贴水。在社区环境中,除重点处理的亲水平台外,其余临水步道皆应与岸线米以上)。在这一米多的间距上内,用不阻挡观景视线的乔灌木装点自然式坡岸,这样既提供了亲岸赏水的方便,又维系了水景本身的质量。

  将消防通道有机的结合在小区景观环境中,使其从风格上与其他元素相结合。从构图边缘到铺装材质上加以悉心处理,使其更加步道化、休闲化。具体的手法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构图处理――利用小尺度的折线及曲线形成一些小型的休闲空间,打破通道简单生硬的构图形式,使其有收有放,具有休闲步道的感觉并且兼顾消防通道的功能。

  (2)铺装及小品处理――消防车道的铺装,可以根据情况全部或局部地采用步行系统铺装材料和形式,这样可以从感觉上避免使它成为车行道的延续,而更像是步行道的一部分。此外,局部可拓宽处理成结点(与步道交汇处等)。利用景观小品形成可停留的空间以弱化消防车线)绿化处理――避免用绿化强调通道的线向,强调结点,强调领域感。用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丰富沿线的景观层次。将视线引向通道周边各个景观区段内。此外,在不影响通道功能的前提下,应见缝插针地布置绿化,还可在其周边结合盆栽、座椅等的应用,使其更具步道的节奏与尺度,更加亲切,更有趣味。

  一个强调休闲气氛的社区,设计师应避免过于夸张与个性化的表述,追求不留痕迹的设计。设计师的点点巧思,当可通过所见、所闻、所触、所赏,使客户倍感亲切舒适、体贴周到。

  “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芒果体育手机版: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十篇

  今天,“生态学”(Ecology)这一用语早已超越了海克尔的用法①,其含义更为广泛。Ecology以绿色为象征,而绿色又是自然界植物的象征。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与绿色植物的强烈认同感与亲近感及其带给人类的安定感,使得绿色植物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营造活动中始终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绿色植物更是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融入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扮演着生态要素的重要角色。

  在对绿色植物的喜好和选择上,各地区存在由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条件、心理素质和历史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地区和民族差异。很显然,在对植物所代表的自然环境的认同中不能排除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作用,因为美不仅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化自然”的产物②,也是人脑思维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正是由于人与植物之间这种超功利情感关系的存在,使得绿色植物从来就是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3)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③。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春秋时著名思想家老子就提出“道法自然”,已朦胧地意识到人的行为要尊重自然规律。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深在思郅,妙在情趣”④。在这种朴素的建筑环境观中,虽然不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对环境的尊重,但这种质朴无华的自然方式是非系统和非理论化的,不是具有明确生态目的自觉行为,而是一种为生产力水平所限、为获得较好生存条件而进行的潜意识的自发行为。

  另外,屋顶花园也并非现代建筑发展的产物,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000年位于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的亚述古庙塔;当然最为出名的是被视作“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国王的“空中花园”(公元前604~562),它是为帝王的享乐而建的。但其后2500年间大型屋顶绿化一直极为罕见。

  建筑是静态物,它的形式也是静态的。建筑的静态造型为动态提供了参照系,建筑内部和其周围存在的最普遍的“动”,除了人的活动外就是周围环境景观四季、昼夜的变化。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观念。《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的作者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

  绿化是建筑室内外景观设计最常用和最丰富的设计元素。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更趋人性和丰富。在对建筑的观赏和体验中,要经历三个过程:建筑室外空间景观、建筑本身、建筑室内景观。建筑的室外景观环境对建筑本身而言是一个相对宏观的观察范围,最先进入人们的感知领域,对建筑整体形象影响最大。建筑室内是人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室内景观同人最为接近,因此对人们的活动和心理感受影响最大。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裕,建筑室内景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室内园林的出现不仅是现代社会自然环境衰退、生活压力增大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生活日趋富足进而追求生活质量的结果,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绿色是把高度程序化生活中的人同大自然联系起来的心灵符码。当然,空间性质、大小,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使室内绿色植物布置的特点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而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例子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1995年获第29届日本艺术大奖)藤森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 而“自然素材”和“手工痕迹”与“绿色”是同等重要的课题:目的是利用自然素材的非均质性、偶然性和变化的微妙性,使建筑生出耐人寻味的品位。如果说“韭菜住宅”仅仅是设计者对打破绿色与建筑关系之间固有关系的一种尝试,仅仅是以自然素材包裹现代技术的一个开端,那么“蒲公英之家”(藤森照信、内由祥士设计),则将这种包裹发展得更为严密和淋漓尽致——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种植在屋顶和墙壁上的蒲公英“从石饰板间探出头来摇曳着春天”。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

  建筑师还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帮助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改善建筑局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减轻建筑物的环境负荷,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

  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对上百万 m2 的绿色屋顶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绿色植物对CO的抑制而释放出更多的O,城市空气质量将得到改善,所谓的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在日本山口县最近建成的“未来住宅”中,色彩绚丽的屋顶植物和周围景观融为一体,创造了与环境共生的建筑立体景观。绿化屋顶良好的保水性不仅同该地区雨水丰沛的气候特点相呼应,有效保证了地域的保水机能,而且其较好的蓄热性也使空调负荷得以降低,减轻了环境负荷。立体绿化系统,作为建筑有效组成部分,确保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延续。另外,皮亚诺为自己设计的工作室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验室位于可以俯瞰山谷的陡峭悬崖上,从很多方面来说是其建筑思想的登峰之作。工作室为具有双层玻璃屋面和玻璃立面的轻钢结构,遍布室内各个角落的绿色植物被全透明的玻璃围护,与整个地域景观水融,使整幢建筑看上去像一座适宜居住的大温室。建筑内倾泻着柔和的阳光,植被和交往空间得到有效地组织,它们相互穿插、渗透和融合,创造了一个完全植根于并归属于环境的建筑空间。在这里,绿化成为整个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整个建筑从内部到外部都被绿化所包裹。对于皮亚诺来说,这个工作室是他一贯秉承的建筑精神的代表之作:“技术不应该破坏自然,而是应该帮助我们生存;空间不应该统治一切,而是应该令所有在里面工作的人感到愉悦。”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安藤忠雄无疑是这方面的先行者。2000年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而县政府也在委托安藤忠雄的同时成立了绿化专家委员会,探讨恢复植被的方法,于是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安藤认为:“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时间不可能倒流,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因此,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并且这种生态性的衡量指标已经开始被量化⑤。

  “新建筑提供了一个改造环境景观的机会”,这一新认识使人们对环境与建筑互动性的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前进了一大步。建筑已经开始从原先被看做是环境的添加物,被动地单方面追求与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适应环境向主动改善建筑环境发展;绿化从建筑外部空间的广场布置,发展到灰空间和室内园林绿化,甚至发展成为建筑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创作就是将一个新东西介入旧环境,这显然使得建筑成为一次改造环境的契机,而现代科学技术和栽培手段的发展使得绿化与建筑的融合这一建筑设计思想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① “生态学”最早源于海克尔(E.H.Haeckel)著于1866年的《有机体的一般生态学》一书,是指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 “人化自然”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关系发生的整体的、根本的改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在自然的人化,指人以外的自然界通过人类的劳动逐渐获得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一种是人本身的人化,即人在劳动过程中具有的超出动物本性的人的社会性。

  ③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同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④ 陈从周先生的完整原文为:“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义至深。深在思郅,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着重突出园林所内含的情和趣在园林审美中的重要分量。

  21世纪是环境、历史与文化赋权的时代,由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假如我国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元素仅仅处于维持状态的话,其城市历史文脉展现的光辉只会逐渐磨损、消失,就如一个固化的躯壳,这种简单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只是维持一种自然衰败。从近年来人们对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范围来审视,可以看到其保护对象由个体的文化建筑、文物古迹,发展到今天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整体性保护。其保护对象的内涵在不断扩大,这种转变预示着人们开始从更为广泛的层面看待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意义。因此,积极有效的保护方法和传承措施越来越受到现代人们的关注。

  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历史文化景观的价值认识程度,已上升为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及时空物化为基础的阶段。我们从价值的理论研究出发,当今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在我国正处于不断变化、不断磨灭与再生的时期,对历史文化景观起影响的不仅仅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决策者,而是形形的各种社会集团与个人。

  历史文化价值是文化价值的一个范畴,是以人们的创造和需求为中心的概念,人类作为社会的主体,系统论的价值论观点是对历史观念的修正,是具有广泛意义的价值论。现代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文脉与景观文化的研究,应该以系统论的价值观为基础,彻底突破狭义的研究范畴,但又不得不重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程度,因为文化毕竟是人类的文明。在人类造物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得到一代又一代人们所认同,但是外在的环境因素却改变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元素价值的讨论一般建立在将城市景观文化当作一种资源的基础上。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将孕育出具有东方神韵的园林文化体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因此,我们不得不积极吸取地域性文化价值,关键在于现代设计师如何使其成为造就新艺术形式的契机,这种追求应当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方式,而不仅是形式的承袭或是仅局限于某种设计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果我们今天的设计者是在盲目寻根,仅仅作孤立的纵向认同,那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便会成为一种惰性,将会无法注入新的生机而失去发展活力。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去营造现代城市景观文化,同时又需要我们去深入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只有现代设计师自觉承担起自我批评与反完全崇拜西方化为中心的设计任务,才能使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实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消遣方式。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这也意味着研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因为旅游产业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旅游消费和旅游服务等方面。对于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它常常与历史文化的整理、选择、强化、辐射密不可分。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必须了解旅游业的文化属性,只有寻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稳步发展。目前,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开发,从而,呈现出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例如北京的国子监街、哈尔滨中央大街、山东青州昭德古街、苏州的平江路、山塘街,以及杭州的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等。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呈现我国现代城市历史文脉的典范,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复苏。

  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建设实施过程中,一些设计者认为,具有历史文化的街区景观将阻碍了我国现代城市街区的环境设计。对于存在这种矛盾不少人认为是因为设计师犯了将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是因为价值观念没有改变,没有认识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性,没有认识到保护概念中蕴含着发展的含义,从而对保护进行新的阐释。因为保护的基本目的不是要留住时光,而是要敏锐地调适各种变化力量,保护是从历史资产和未来改造者的角度对当代的一种解释。具有真正意义的保护不在于重拾过去的环境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事物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变化方向,保护的目标常常是要保持城市地域文化结构的稳定性,防止社会生活频繁过度演变的现状。城市传统景观文化的复苏具有保护与集成的含义,是保留原有对象有价值的元素,去除原有对象失去价值的元素。复苏不仅仅含有保护与继承的含义,同时,也是对象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性变化,具有发展和创造的含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人居环境成为当今景观设计师的崇尚目标,在上海“新天地”项目设计方案中,规划设计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对现有建筑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和价值评论,从而决定原有建筑的保留与改造措施,此设计项目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设计师不仅保留了原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质环境,同时也延续了场所精神的意义和人民大众的认同感。随着人们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认识程度的逐步提高,面对我国哪些传统文化值得保留、应该传承什么样的文化等问题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我国目前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策略中将采取保护与开发的措施,人们会针对不同的城市环境面貌分别对待,采取合理保护与开发的措施,提倡设计师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实践中充分结合城市地域历史文脉,以高水平、高素质的设计策略取代商业化、粗放化、快速化的城市开发模式,追求精品意识,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支撑保护,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中的文化属性。

  总之,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结晶”,又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展现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的确可以说,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传播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这段话全面地阐释了城市文化的内在“奥秘”,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复苏问题更加关注,如何能让传统历史和文化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体现出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又能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不断地反映出具有时尚的审美气息,这些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者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宜的人居环境会调动人们所有的感知,只要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能够融合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才能营造出城市环境的传统文化魅力,有效展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赵飞鹏,刘晓红.城市中历史文化景观的恢复与营造[J].山西建筑,2008(14).

  [3]刘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h境景观设计[J].中华文化论坛,2014(3).

  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活动空间的环境也有了一定要求,不只要求干净整洁,而且要求环境氛围好,像许多人把绿色植物都搬回了屋子,美化空间环境,且有助于身体健康,这集中体现了人们对景观环境的需求。一般来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次生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等四大方面;景观包括广场、公园、庭院等的景观,如果艺术设计师能够精心设计,重视景观环境艺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丰富多元的资源,必将为人类留下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准,不断提升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来看,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究其原因:许多城市缺乏整体规划的要求,以至于大部分景观建设出现了进度不一,设计参差不齐的情况,像公共室内、雕塑、建筑、环境绿化等环境艺术设计都属于自主作品,一切都是从个人的观点出发,严重违背了环境艺术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除此以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现代人都一味地吸收新鲜元素,刻意追逐新兴的景观样式,对于地域文化特色却不屑一顾,外观虽然华丽,甚至标新立异,却散发不出景观设计的内涵和环境艺术气息。

  在景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艺术设计品质的好坏决定着景观环境的价值,如果艺术设计品质缺乏,就会使整个景观环境陷入死潭,不会给人们带来美感,甚至会令人生厌。一般来说,景观环境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单方面的工程,需要受到城市监管的层层制约,比如:环卫、市政、城建规划、园林等几个管理部门相辅相成,共同制约着环境景观的建设,也就直接限制了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芒果体育最新网址从这个层面来讲,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往往会考虑许多因素,而放弃景观设计中应用的艺术品质,难以促进景观环境自身特色的形成。

  任何环境的设计与改造,都不能盲目进行,必须尊重自然,整个景观设计要与自然环境上协调,首先要考虑“自然”要素,这样才能顺应公共环境设计的发展。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在河道治理空间设计时,为了防洪的需求,直接采用混凝土砌筑护堤,简单化倾向十分严重。在这种设计理念下,没有考虑环境的自然属性,也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同时也违背了生物的多样化原则,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景观环境的艺术效果,无法向人们传达“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科学理念。

  增强景观环境艺术效果,需要从环境体系的多层面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环境的合理规划要求,符合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其一,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和设计,即设计人员要有一双洞察力强的眼光,随时可以发觉一个城市环境的可用资源,有效结合地形、地貌进行设计,把握整体性原则;同时要充分考虑景观环境与周围建筑的和谐性,使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一切应当包括的要素。其二,从多层面进行交通设计,不断创新环境艺术,把统一层面的环境建设分解开来,不但要满足艺术层面的需求,而且要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活动进行完美结合,合乎现代城市环境发展的新理念。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设计人员还应当重视新环境景点的多样化,这是现代化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基本要求。不管是个人还是单位,首先要将多样化设计理念融合入到景观环境艺术之中,比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休闲、购物的需求,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周围环境增添了许多色彩。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景点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比如:以所在环境地形为依据,不断创新项目,挖掘有利资源,使新设计出的景观环境更加人性化。

  景观环境设计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且每个地域空间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人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在无形中制约着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因此,设计师要注重景观与人文的相结合,一方面要促使景观符合当地特色,另一方面要集中体现该地域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只有严格做到这两个方面,就会大大提升景观环境的文化品位,并与当地民众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共鸣。

  提高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还要将有形元素与无形元素进行相结合,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在现代城市,艺术性已经成了景观环境设计的追求目标,艺术性又包括有形性和无形性,其中有形性指空间的有形塑造,无形性指空间给人们精神上所带来的种种满足感。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只有将艺术的有形性与无形性进行有效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功能效应,才能将最完美的景观环境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不断提升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系着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程度,也关系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作为一名优秀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师,必须有效结合景观,采取多样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手法,将景观与环境进行完美结合,增强景观的环境艺术性,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从本文来看,希望相关人员能够了解当前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从环境体系的多层面、新环境景点的多样化、景观与人文相结合、有形与无形元素相结合等几个方面做起,逐步展现当地文化特色,做到景观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做到综合考虑,才有助于提高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充分发挥景观设计自身的价值。

  [1] 张远博.城市建筑景观的环境艺术设计探析[J].门窗,2012(8).

  [2] 王松,刘禹杉.现代城市景观的环境艺术设计手法[J].现代装饰理论,2014(3).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大自然景观绮丽多姿。历史文化的深厚沉淀,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近年来,在人文景观环境设计中,营造一个融于自然、具有当代文化特征的人居环境,是对现代居住环境人性化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与建设关注的热点课题。我们既要继承中国传统的设计理想,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完整性”,创造具有公众性的开放空间的居住环境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景观建筑,同时对于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借鉴影视景观艺术的设计带来的视觉美感,运用特色元素来丰富景观设计。

  景观艺术不应与景观设计相混淆。前者中,自然元素如水、石、植物材料被用来做出美妙的设计或美学的体验。景观设计所不同的是:它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其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的科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变革,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革新,也需要从相关的艺术世界和艺术家那里获取新的思想。同时,我们也必须及时地把景观艺术家的有限的和受人欢迎的贡献同景观设计师的无限的更宽广的使命区分开。

  景观设计的主题是实现人居的人性化,要理解这个主题,首先要理解景观的概念,然后再回到景观设计的最深层次的目的――设计良好的人性化环境上来。什么是景观呢?景观,作为地理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泛指自然景色。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诸如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自然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即园林。

  我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常遵循“人杰地灵”,“人与天调,天人共荣”,而且说“景观因人成胜”,不孤立地提以人为本。中国古代设计的思想和形态特征,其主题是尊重自然,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可概括为“取其自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山石、水面、林木,都是那么的自然生动,如同山水画,人在其中“可观、可游、可行、可居”。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是景观设计的总纲。

  优秀的景观设计不是就事论事,就地论地。优秀的景观设计应凭借得到灵感和激发灵感的视角去审视每一工程,将每一问题作为整体和能自圆其说的规划理念的一部分来考虑。现在的城市化建设给景观设计师带来了很多的实践机会。虽然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现在的景观设计与中国的古典园林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是一种精英设计,受众者都是当时的达官贵人。而现今的景观设计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设计,其目的是提高人们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目前国内很多项目投入很高,但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所用的设计理念大多还是来源于古代中国的设计思想。虽然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然而时代在前进,我们不仅仅要运用前人在园林方面的理论与经验,并且要不断的探索创新,处理好城市景观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设计在我国来说还是个刚起步的行业,所以还是有很多的实践没有达到设计的目的或使用者的要求。当然我们可以从中国几千年的景观设计历史中摄取很多为今所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现在的城市发展和古代时的城市已是天壤之别。我们如何在目前大楼林立的城市里面建设出一个更加健康、生机勃勃的环境,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祥和、富有成果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每个景观设计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对理论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使得我国很多景观建设项目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目前很多景观建设就是大量的种植草皮,做些水景、旱喷、花境等。这些虽然可以改善城市或居住者的生活环境,然而这离我们想要的人居环境还有这很大距离,这些也不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全部内容。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园艺或是简单的创造一些人为的自然景观,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特别是现在的人已不是原始时代居住在纯自然环境中的人。

  影视景观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城市居住区的园林绿化以绿色植物为主,结合园林建设,能够创造优美的景观,为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提供了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但是,当前许多新建的居住小区对园林绿化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这表现在:

  误区一:过分追求视觉效果忽略为人服务的根本。许多小区,为追求“卖点”,把注意力集中在景观的视觉效果上。大片的草坪占据了人们的休憩空间,满目青翠令人心旷神怡,却无路可入,“禁止入内”的围栏只能让人一饱眼福,无法切身享用。那些需要花费较多的资金购买设备,并需耗费大量水电才能正常运转使用的大型瀑布、大型喷泉等等,将增加日后的养护成本。这样的景观由于缺乏自然性、实用性,处于“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

  误区二:品种单一。目前,环境绿化设计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大同小异的现象。绿化配置不考虑当地地理气候条件,植物种类简单,树木稀少仅做点缀之用。由于缺乏树木和绿荫,缺乏灌木和建筑小品而失去趣味。

  误区三:与环境分离,缺乏地域文化特征。任何城市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地域文化特征。然而在我国的城市美化中,缺乏地域文化特征,过分追求形式美,认为人工的种树铺草才是高标准、高水平、现代化。不论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忽视原有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地形地貌等因素,或挖土造湖,或堆山填沟,用全新的人工布局代替自然生态环境。这其实是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分离脱节的错误做法。

  误区四:模仿之风盛行。目前很多人重“模仿”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的复制、翻版,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景观设计,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特色元素,其本质特征就是与众不同。笔者在这里所论述的特色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是就具体某一个元素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或者滨水在居住小区中的应用,这些仅仅处于微观的程度,无助于解决目前景观设计中的雷同及抄袭现象。本文实际上从更为广阔的空间及抽象层面上提出如何找到特色元素,如果去使用这些元素。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同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设计心得,笔者认为下面三个特色元素可以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使用:外观形象、生态建设、审美心理。

  与传统的园林风景设计并不割裂,上述特色元素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具体说就是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和生态建设规划: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设计的特色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国内外景观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特色元素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特色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这也从本质上区分开了成功设计和失败设计。

  外观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这种元素要求的是“第一眼”,因为任何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必须从第一次的感受就让居住者喜欢上设计者的设计。

  生态建设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出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审美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外观形象、生态建设、审美心理三个元素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设计对人们带来的感受和震撼,必定包含着上述特色元素的共同作用。如果缺少特色元素的应用,就谈不上成功的作品。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外观形象,首先需要的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生态建设,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大众审美心理,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我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难题和瓶颈。笔者见过很多优秀的设计,但是在处理上述三点时,缺乏足够的笔墨,造成我国目前真正优秀的景观设计很少。考察时下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把上述特色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现在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在千变万化的生活环境中,视觉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当前绿色出行、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下,现代园林景观建设更加注重融合生态发展观念,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现代景观设计已经面向广大的群众,游赏者的视觉感知是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而景观设计必须符合现代的生态环境发展理念。下文将分析北方园林绿化建设的原则,阐述园林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协调性。

  植物是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植物只有不断地进化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要求,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对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园林景观中使用的植物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已经受到工业、交通以及建筑业等的影响,城市环境已经被严重污染。尤其是我国北方发展历史悠久,城市环境受到的污染更加严重,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失去平衡,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需要充分发挥植物的作用,全面建设城市的园林景观。而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注重植物的选择,北方一般适合选用抗性较强的植物。

  现代园林景观造景运用了现代艺术手法,与人们的审美相结合,从而形成诗情画意的现代园林景观,植物造景注重体现景观的个体以及群体的形式美。现代城市中到处是高楼、道路以及桥梁等经济发展的建设带,这些现代建筑也形成现代一道美丽的城市景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已经远离生态环境,每天看到都是单调的景观。为了点缀城市,现代景观正好应用生态植物,将大自然融合到现代城市中。例如,现代北方园林景观中植被、不同色彩、线条等,增加了城市的魅力和美感。

  绿化中的大树移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对于大规格的乔木,应该选择最佳的时间对大树进行移植,挖掘裸根苗树时,保证幼苗不要受损,对于常绿的树种,在移植时,要用土球保护根部,土球的直径应该在8-10mm左右,土球保持完整、平整,然后用麻绳捆紧,在运输过程中,应该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避免树木太高,使植被受损。在栽种时,北方的植被栽种深度应该比原草坪高一些,防止根部被水浸润而腐烂。树木栽种好之后,应该做好稳定工作,使用三脚架稳定,在支柱与树干相接的部分要垫上蒲包片,保护植被的树皮。

  园林绿地分为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等,在北方生态园林建设中,应该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貌地势等,体现北方的乡土风貌,让城市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北方园林景观建设应该就地取材,追求自然美。北方园林景观建设,如果在场地较大的地方,在中央应该建设宽阔平坦的绿地,修建大型的草坪,以在城市中形成宏伟壮观的场景。园林绿化植物是现代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是现代城市与生态和自然融合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北方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注重项目景观的设计方案优化,从而实现现代园林景观的社会效益,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和规划中的重要建设项目,其具有代表性和地域性。景观的配置及其造景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空间布局和建设效果,影响公共建设效益的发挥。因此,北方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生态造景的融合和景观建设原理,在园林景观中具体结合植物及其造景,进行景观设计,加强园林的绿化建设,增强了景观建设效果,为现代人们的城市生活创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因此,为了保障北方园林绿化景观的生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应该注重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

  [1]吴越.北方花境植物材料选择与配置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2]徐志.北方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现代居住区景观缺乏对现有的环境资源地充分利用;在现代居住区景观构建中,往往忽视了居住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水体和生物等自然景观,取而代之的是用“推山填沟”的强制手段,来打造所谓的畅销商品房。现代居住区景观片面追求绿化率;在现代居住区景观构建中,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忽视了当地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气候,在打造“生态小区”的号召下,片面追求绿化率,使得绿地面积大范围覆盖居住区,不仅大大减少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是不适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现代居住区景观建设过分营造人工环境;房地产开发商在构建现代居住区景观时,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打造所谓的高档小区,人造喷泉、雕塑、百米轴线等应有尽有,却忽视了居住区的自然环境,甚至造成了环境的破坏。现代居住区景观缺乏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在现代居住区景观构建中,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小区的卖点,放弃了当地自然生长的植物,不惜花大量成本从外地移植一些珍贵的花草树木,不仅增加了维护费用的负担,更是使得现代居住区景观大体雷同,缺乏地域特色。

  岭南园林在设计风格上讲究“意境结合,景外有景”,即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科学合理的布局。因此,现代居住区在景观构造中,必须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综合分析构建小区景观的各种因素,进而统筹规划,实现小区景观的自然和谐美。比如,对于依山而建的自然居住区,可创造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将居住区景观与山区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适当地构建人工通道等,把山区景观引入小区,达到一种移步换景的审美效果,扩大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视野,达到一种意境结合的效果,大大提高现代居住区的舒适度。

  岭南园林在设计风格上讲究“主次协调、疏朗有序、四季分明、突显特色”。也就是在组合造景元素时,注重各个元素的协调搭配,疏密结合,体现季节色彩,彰显地域特色。现代居住区景观的构建特别要重视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合理的组合造景元素,比如对于植物景观的构建,在遵守生态绿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要重视考察现代居住区自然环境以及相关有关的人文背景,设置相关的花架长廊和石景假山等进行适当的点缀,同时在选配植物时,要尽量选择当地的特色植物,注重植物的季节性搭配,同时植物的搭配和数量要考虑相关的生态功能,比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抗燥、清洁空气等功能的植物,达到美观与环保相结合的效果。本地的花木更能体现地域特色,同时合理搭配季节性植物,主次分明,更能体现现代居住区的审美情趣。

  岭南园林在设计风格上讲究“人与自然、建筑与景观、生活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同时又具有多样化色彩。因此,在现代居住区景观中我们完全可以引入这种设计风格,针对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特色,运用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构造材料配置不同的环境设施,进而体现现代居住区景观的多样化色彩,比如在岭南地区,选择景观材料可与建筑的风格类似,例如现代感强烈的灰色基调,园路采用经济环保的透水砖或透水艺术地坪,而在主要广场则穿插石材、木材以及金属等,从而在现代简约的大原则下统一材料,突出重点部位。在左以个性的灯具以及小品,起到点景的作用。

  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环境因素及民族习性而孕育出不同的庭园风貌。因其天然的地理环境,中国人乐观平和的人生观及其对自然的哲学观,而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园林。回观今人所建之园林,由于受现实环境、材料来源、匠师的训练及社会背景等种种限制,使我们要建造一座具有传统风味的中国园林,已非易事。

  现代园林逐渐凝结成了融功能、空间组织及形式创新为一体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一方面,设计追求良好的服务或使用功能,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显的传统园林形式与风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琐的装饰,而更加提倡设计平面布置与空间组织的自由、形式的简洁、线条的明快与流畅,以及设计手法的丰富性。特别是在形式创造方面,在当代各种主义与思潮纷争的背景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与多元化特征。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

  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

  空间、场所和领域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空间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的,场所则是通过心理感受限定的,而领域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因而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考虑,如建筑设计的边界界面多以空间为基准,景观规划设计的边界限定则要以场所和领域为基准。

  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以现代面貌出现的设计要素。现代设计师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环境。

  与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和装饰与观赏性不同,现代园林面向大众的使用功能已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简明与合乎目的。例如,纽约观景台公园和横滨美术馆前广场公园虽然都不大,条件也不复杂,但公园设计视线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间划分明确,细部考虑周到,反映了现代主义手法在当代园林中的广泛应用。

  对文脉的深层阅读要求深入到一个场所的精神领域之中,并关注到传统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只有更倾心地体验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时,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美学教科书。法国园林师谢墨托夫(Alexandre Chemetoff)在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中设计的下沉式竹园(The Bamboo Garden),有意识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线设施,给水干管、排水管、电力管纵横于场地之中,让人们了解到这一小小的绿色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庞大聚集体的一个“碎片”。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几大要素;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

  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出于实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同样是必要的。园林景观所提供的美感也不仅限于视觉,而且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及至全身心的舒适感。园林意境的产生,只有在满足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

  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具体景观形象来表现的。景观如何能产生意境呢,反映自然风景的园林景观,应符合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艺术讲求“形似”与“神似”,以形似为基础,以神似为最高境界。因此,设计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深刻、知识越渊博、逻辑思维越正确、艺术修养越高、形象思维越活跃、创作经验越丰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远。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写道: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1)分析居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居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现场地。(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园林生态在景观设计上的几点体现:(1)从绿化苗木来讲,做到“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这一过程,需满足绿化生长所需的水、肥、光、气、热等条件,其主要目标是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2)尽可能提高环境的“绿视率”。绿色是环境永恒的主旋律。提高“绿视率”,如停车场、路面,广场、架空层都要尽可能多的被绿色覆盖。(3)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尽量选用能耗低的材料,特别注重环保新材料的应用。既满足生态原则,又满足环保原则。如构筑物选用多孔水泥砖,弃用粘土实心砖。(4)运用可循环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环保透水砖、PVC植草板等。(5)垃圾分类收集,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运用环保型垃圾筒(6)深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征,让环境的改善与居民的素质提高相互促进。既有园林生态之考虑,又摘取环保中的某些方面。

{Copyright © 2017-2023 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湘ICP备1100271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