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公司动态分类
芒果体育APP下载: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精品(七篇)

  公园景观规划主要是体现公园的品质与舒适度,并强调自然生态。主要设计要求是力在打造高端、舒适、自然的公园;在设计中运用简洁现代的设计手法与周边环境相呼应,以流畅对称的线性肌理营造富于变化的活动空间。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便利及享受。本公园所处地理位置位于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红玫瑰公园位于五彩大道以南,月湖街以北,火烧山路以东,卡拉麦里大道以西。规划用地范围长约370米、宽约320米,用地总面积107308.18平方米,约160亩。

  红玫瑰公园将“城市森林”理念融入设计,建造出一个能够让城市居民拥有满意的景观布局、活动空间,将自然还原到城市中。打造新疆享誉盛名的独特特征、主题空间、功能布局。在规划设计中采用现代和自然结合的设计方法,以及各种景观材料使该项目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通过一些新的技术,即无线网络技术、太阳能电池、甚至是自动灌溉和照明系统以及低成本的养护等,来建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

  人们崇尚“和谐”“都市生活”“自然”“积极的生活”;本次设计理念“城市森林”通过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保持与周边环境相呼应的风格。将自然森林的感觉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城市与自然达到和谐,同时提供给城市居民一个积极的绿色休闲空间,让他们在环境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在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上,主要以简约概括的现代手法,在一些细小的细节上要用精细的工笔手法小心翼翼的刻画,这样用形式美体现出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和绚丽的装饰效果,突显出了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在设计规划时,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设计出符合如今群体对高生活的品质和审美的节奏感,在设计手法上主要是侧重竖向的绿化手法,其特点是,开阔。简练的划分手法处理。

  在充分满足其使用功能的作用下,还可以达到景观装饰的效果,这就是小品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的目的。

  整个公园共分为五个区:①中心广场交流区(以集会、表演功能为主),体现广场的实用性。②规则种植区③公园的水体区,在此区域音乐喷泉为公园增添了生机。④休闲文化交流区⑤公园停车场区,极大的满足到职工之家及展览馆参观的人们的泊车。

  由主入口进入广场,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长120米,宽86米的一条世纪大道。世纪大道中间是高1.2米的楔形绿化及中心喷泉,整齐的树阵座椅供人们休憩。世纪大道两侧为两块绿化园林休憩地,草地上以大面积方整的草花堆栽,鲜艳夺目,寓意在大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人与环境相融合;有座椅、喷泉为广场增添了生机。整体寓意主要是迎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准东人民意气风发地走在世纪大道上,周围绿草如茵,鲜花簇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定会跟着国家改革的脚步繁荣昌盛。世纪大道两侧装饰景观灯,给晚间公园营造出亮丽的世纪之道,如图一。

  圆形和椭圆形铺装广场为准东居民在夏季提供舞蹈场所,让人们在这里翩翩起舞;在冬季旱喷广场结冰,可以让人们在这里尽情滑冰。圆形广场周围高低错落的花卉在这里盛开,九月红玫瑰的香气扑面而来。六盏特色景观灯围绕圆形广场也为公园增添色彩。

  休闲文化交流园位于入口北广场东西两侧,人们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了解、鉴赏、体验名俗文化。这里为人们提供墨宝、晨练、太极、游乐等场地。景观亭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场地。左右两侧硬化设计浮雕文化景墙,以准东石油开发做为一个浮雕文化墙,既是一个造景手法,同时也尽可能展现其准东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用浮雕的形式来表现,六个体量宽6米,高2.5的浮雕墙展现在左右两个休闲绿化区中。

  3.1植物配置植物分别以观花、观叶、观形为主,有以下分类:3.2.1乔木:侧柏、龙柏、樟子松、榆树、馒头柳、红皮云杉、白蜡等3.2.2灌木:榆叶梅、珍珠悔、红叶李、红瑞木、连翘、毛樱桃、小叶黄杨、紫叶小檗、忍冬、卫矛、丁香等3.2.3果树:沙枣、山桃、山楂、李子、杏树、苹果等3.2.4花卉:月季、美人焦、大理花、雏菊、石竹、鸢尾、芍药等

  在广场各处分别布置各类景观照明灯,既有装饰效果,同时又满足夜间照明之用,各处草地上皆置以草坪灯,在中心演艺广场、文化交流区等重要景观部位,分别设置投射灯,增强夜间效果。结束语:公园做为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其舒适度、公共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等诸多属性,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另外遵循公园设计因素,把环境,功能性,和景观价值都考虑进去,创造出人们所向往需求的休闲、集会、学习交流的公园,不断规划设计出各式各样“以人为本”的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感的公园。

  随着社会建设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健身活动来平衡身心,享受自然生态的环境,懂得养生和保持健康的体魄。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为世人认可并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途径,因此重新审视之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的生活领域,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城市基础设施[1]。行业标准CJJ/T 91-2002 J 217-2002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定义公园:“公园是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按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和内容,将其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5类。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其核心概念框架有:1)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2)景观研究的尺度性;3)景观结构的镶嵌性;4)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5)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6)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7)景观价值的多重性[3]。

  园林美学是将美学的研究成果及原理运用到园林的研究上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园林美学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美的再现。中国园林不仅形式优美,而且富有神韵,有特殊的意境,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应以园林美学作为景观营造的基本理论和依据。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环境。

  服务于人们休闲的公园绿地景观规划就好比服装设计一样,必须根据使用者的特点来进行。它直接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及价值的学说。

  城市公园生态景观规划需要纳入广大人们群众的力量来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才能使规划真正体现民众的意图,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本着以人为本、为人们服务的规划宗旨,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这也是实现公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能力;既要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从而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实现持续共进和有序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让公园景观能自我延续,持续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当前于城市公园景观研究的最大问题。文中研究的具体对象———城市公园不单只是城市景观的生态载体,同时也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将这些因素结合到设计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设计应就地取材,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树种适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低,因此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地方性原则也是一种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地设计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城市公园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应当注重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景观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以城市的空间目标与生态目标为依据,考虑公园建设在什么位置、建设成什么性质和多大的规模,采用适宜的景观规划方式,从宏观上真正发挥城市公园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空间的作用。

  以人为本创造公园景观,应充分认识到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和人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协调,强调人在公园的主体地位。人是公园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营造优美的环境。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残疾人在市民中的比例并不高,但却是最需要关心与社会理解的群体,在拥挤的城市中,他们比健全的人更需要接触自然。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专门设有残疾人公园,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环境条件的干扰。因此,城市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而且涉及面更广,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城市公园是随着近代城市的发展而兴起的,是城市中的“绿洲”和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城市公园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文化休息以及其他活动的场所,也是旅游者了解城市社会、认识自然、享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园地。此外,城市公园对美化城市面貌,平衡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均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国内外,城市公园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公园的数量与质量既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园林建设水平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是展示城市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橱窗。

  在漫长的园林发展过程中, 园林基本上一直是以“私园”的形式存在的, 如皇家园林、贵族园林和宗教园林等。这些园林大都为特权统治阶级占有和服务, 其中宗教园林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开放, 可看作是“公园”的雏形。

  线世纪才在英国产生。由于产业革命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 造成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居住环境的恶化。于是近代公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往日王公贵族游玩行猎的专有园地,逐渐被迫对广大市民开放为公园。伦敦的肯辛敦公园、圣詹姆斯公园以及海德公园在17世纪相继向公众开放。随后欧洲各国群相仿效,并随着殖民扩张推行到全世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公园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由去公园散散心向求知、求乐、求趣转化;由观光型的静态游览向全方位、多样性、可参与型的休闲娱乐转化。这就给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公园绿地规划应具有时代感。

  城市的美丽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独特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才是其城市令人神往的原因所在。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它的历史,也都具有其独特性,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才会有鲜明的城市个性,独特的城市风格,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而这个城市的景观也应该与历史空间、地域文化融合。

  基地地形平坦,规划设计初期的现状为已经开挖的工地,并进行地下空间的桩基础及地下室底板结构施工,周边高层建筑部分已经建成,四大文化公建正在建设之中。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地下空间的地面设施,以及覆土厚度对植物配置选择的影响。

  珠江新城核心区周边是鳞栉节比的新建筑,有代表广州城建高度的中信广场、东西双塔、四大文化公建、珠江对岸的新电视塔等等,形成了区域丰富的城市景观。我们应充分创造条件,通过精心设计,去梳理、利用这些景观资源,营造完美的观赏空间,促使其更易于得到人们认知。

  基于对广州城市历史、城市规模和未来城市发展定位的理解,经过对核心区城市规划定位,在珠江游线上的特点及城市规划分析,核心区景观设计采用典型的纵向轴线设计,形成百川归海的恢宏气势,表达对广州历史的传承和对未来的展望。

  核心区的景观设计不仅是景观层面的设计,也是对广州历史的思考,对广州当今城市认知和未来发展的哲学表达。在延续历史,创造未来的理念下,本设计在充分分析了城市区域规划及城市景观规划的前期定位下将城市历史文化线索、城市空间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及城市生态进行有机的融合,创造现代城市理想的景观环境。设计将达到以下目标:

  通过分析城市中轴线序列,城市沿江景观序列,珠江新城核心区区域城市定位及周边建筑和交通关系等因素,完善景观设计地块与城市设计的联系,充分体现其城市轴线核心区的定位与形象。

  创造富于魅力的城市核心区现代景观开放空间,体现城市历史和文体特点,表现现代艺术的成就,芒果体育最新网址与周边建筑景观协调。

  结合广州气候特点和广州花城的有利资源,营造舒适宜人自然空间,延续城市新轴线的生态廊道,引导珠江自然风进入核心区。为周边地块使用人群及城市游人创造富有南国花城特点的绿色空间,践行生态文明。

  设计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既满足核心区商务人士的休闲需要,更注重城市市民及游客的休闲观光需求,使中轴线临江区成为展现广州城市形象,增强城市认知感的广州市重要的休闲游憩、旅游观光区域。

  在设计定位和设计目标的指引下,为创造具有广州地域特点的城市景观形象。在景观设计中具体针对以下六个层面进行统筹与规划:

  在珠江新城核心区,设计采用横、坚两个方向的机理进行空间组织,其目的在于以简洁导向关系与周边建筑景观取得紧密联系,同时突出轴线气势和现代感。在中央草地及四大文化公建广场采用了斜向交通和空间机理打破单纯的正交关系以加入活泼的元素。

  两条不同的游览线路组织了的两个不同的空间序列。坚向轴线是两个空间序列的核心,避免了无序的空间组织形式,同时形成有趣的“紧凑到松散+松散到紧凑”两种序列。在两条空间序列中,各自的空间开阖变化及辅助空间的设计使轴向的空间富于变化和生趣。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一个民族的魂,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在景观设计中,我们遵从总体景观概念的指引,设计引入了城市痕迹的概念,截取历史广州的辉煌片断和文化元素串联景观设计的城市个性线索。

  中轴线核心区既是广州重要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文化艺术的集中地,四大文化公建的建设代表了广州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我们的设计中,将核心区作为广州历史艺术珍品和现代艺术品室外展示的场所,为广州和世界优秀的雕塑家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

  中轴线核心区景观设计坚决抛弃大而空的形象,简洁大气的景观形象和舒适宜人的景观感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简洁的水景、大片的草坪,亲水的台阶、艺术的小广场、浪漫的花径……所有的一切所承载的阳光、月色、芳草、鲜花、水珠营造了孩子们欢笑的游乐场、恋人们浪漫的天堂、老人们幸福的休闲地。这里,既欢快又宁静。

  在植物搭配中充分考虑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包括植物个体对种植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植设计中需要研究好各植物种群在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并考虑核心区整体绿化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夜间景观照明已在全国各地城市中迅速开展起来了,城市夜间景观照明是一种渲染气氛,美化城市的装饰性照明,是地区文化素养、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一种体现。

  灯光艺术的应用,不仅可延长人们户外活动时间,增强城市活力,减少阴暗消极城所,有助于城市的安全防卫工作,还能营造适宜的氛围,增强植物配置、景点和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富有创造性的灯光设计必须有保障安全行动的照明设施,与此同时,还必须熟悉灯光的特点,巧妙地利用其质感、形状和色彩,从而突出景观,达到良好的效果。总之,照明系统设计除需考虑照明区域和对象的选择外,还应该考虑整体布局、照明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夜是流动的时间。南国不夜城广州的夜,时尚、动感、而富有节奏感。音乐、灯光……夜色书写着变幻的旋律,或激昂或抒情,这里的夜,是一曲南国夜色的乐章。

  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工作通知》(国发[2001]20号)

  城市生态公园是保护及改善城市系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保护自然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城市生态公园的本质还是公园,可以供游人休息,散步,锻炼身体,享受清新空气。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和权利,城市当中的生态公园,不应该以隔离人的活动为代价,而因适当引导和规范人的活动,使之遵循生态原理,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

  生态公园是以森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等自然景观为主体的郊野型公园, 其规划设计应突出自然景观, 而以人文景观为辅。生态公园在整体上应该是点、线、片、面相结合形成的生态植物群体, 并且通过植物、水体、地形、道路、建筑等要素创造森林公园环境和园林景观。在植物配置上,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形式,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各得其所, 充分利用环境因子, 构成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在景观上应该体现丰富多彩城市风貌, 体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所谓“真”,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体现自然,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们建设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健”,首先是生态健康,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注重生态效益,要科学的配置,做到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其次是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旅游、休闲、散步、锻炼、娱乐等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美”,就是景观美学功能, 生态公园是通过绿色植物与建筑、雕塑与绘画的相结合, 营造出自然与意境美。使人们置身其中愉悦心情, 陶冶情操, 提高艺术修养。

  城市生态公园是建立在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导的城市区域内,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因此,其景观规划应服从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规划应首先满足“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设计目标”,其余的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应该尽可能地服从和协调于生态设计的要求。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景观空间的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准则。

  空间异质性依赖于空间尺度,景观中不同斑块的类型与尺度都有不同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空间异质性可以根据其斑块类型的数目和比例、空间排列、斑块形状、相邻板块之间对比度、相同类型板块之间的连接度来形成。

  多样性原则不仅讲求的是空间的多样性,也应充分体现在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上,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首先依赖于丰富多样的环境空间的塑造,同时也是为各种植物群落营造更加适宜的生境。

  生态可协调性原则是指景观格局构成并不是被动的,完全依据现有自然状况、过程以及现有资源条件来营造景观生态的过程,而是可以主动结合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来反复协调以最终达到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

  “绿”主要是体现在植物上,“绿”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所以要合理配置植物造景的绿色效益。

  城市中的人们向往绿色,渴望回归大自然环境。因此,在景观设计时,植物造景应综合考虑立地条件中的土壤、气候、降雨量等自然条件,以人为本,充满生活气息,用科学的、艺术的手法将各种矛盾融合统一在规划中, 形成最理想的景观环境,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4.3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树种地区差异较大, 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同时, 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适生、无害、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其是“生态节约型公园”中,植物景观占有较大比重,以植物群落为主,人工设施为辅的发展趋势。营造优美生态的植物群落景观有以下几方面。

  5.1.1 利用植物材料不同的色彩、姿态进行搭配, 配合景区功能形成空间的变化;以总体规划功能、景区布局要求为依据,合理布置植物群落,植物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分隔空间、引导空间的变化功能,植物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来实现, 形成开放、半开放、封闭、半封闭空间, 闭而不封,透而不通,似联非联空间,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5.1.2 利用植物景观的时序性;四季明朗,植物可直接提供春季繁花烂漫,夏季浓荫盖地,秋季枫叶如火,硕果累累,冬季银干琼枝。植物的生长变化塑造了景观的时序变化, 赋予了景观的生命力, 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形成三时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

  5.1.3 利用植物景观塑造诗化意境:自古以来植物的美都让文人的赞叹,留下无数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诗篇。“百载山体满峭壁,今朝岁月尽园林。路旁绿树轻轻舞, 天上白云细细呤。针灌千行游目醉,枝叶五鼓赋诗频。万花拙笔文辞愧, 唯见真情一寸心。”给后

  5.2 景观元素的有机组合;植物、建筑、山体、水体、道路铺装是构成景观的五大要素,各个要素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景素。

  5.2.1植物与建筑的组合; 植物与建筑的组合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组合, 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的风格、功能、体量、质感与色彩, 使建筑与植物和谐统一。同时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植物种植的位置,避免建筑的遮挡影响植物生长。建筑的线条比较硬直,而植物的线条却较柔和、活泼。要形成静态与动态均衡构图,使植物与建筑周围的环境更为协调。

  5.2.2 植物与山体的组合;所谓古语“山籍树而为衣, 树籍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见树之光辉”,既呈现了植物与山体的结合效果,又说明了植物与山体相辅相成, 构成山体的美丽景观。

  5.2.3 植物与水体的组合;明净、清澈的水体是园林公园的灵魂, 而园林公园水体又是借助植物来丰富山体景观。水中、水旁的植物在丰富山体景观层次的同时,其姿态、色彩及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植物在与水体结合时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 选择适当位置进行种植, 才能确保水体景观的形成。

  5.2.4 植物与道路铺装的组合;植物与道路的铺装,要考虑道路的功能来选择适宜的树种及种植方式。植物和道路设计要多层多样形式, 让游客和居民步行有安全感和观景的欣赏感。

  我国城市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合理的绿化景观规划,合理设置公共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等是广大学者研究的一件大事。可见,城市生态公园的合理规划设计,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舒适宜人的生存环境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1] 张利民,,温亚楠.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环境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2010

  温州市北郊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南部的永嘉县,温州市区的瓯江北岸,总用地面积5平方公里,森林公园山系属雁荡山山脉,连绵的山峰形成较为险峻的地形。一期开发从梅园入口到胜美尖—东蒙尖到乌牛入口用地61公顷。主要山峰有胜美尖(海拔563米)、东蒙山(海拔422米)等。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理论及可持续发展观为依据,以北郊森林公园资源为依托,以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为主题,突出梅园入口、徒步天堂、乌牛早茶人工森林特色,体现人文关怀,为温州市市民及周边城市居民提供融休闲度假、娱乐游憩、农业观光、森林科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天然户外活动场所。

  入口广场景观区是整个森林公园面对温州的主入口,是整个北郊森林公园的形象大门。为了扩展狭长的景区入口,减弱104国道快速车行道的干扰,形成一个船的造型。以保留建筑太阴宫和太阳广场为主体,以楠溪江和瓯江为母亲河滋养的温州十大名人走廊为船身,船头横跨104国道连接滨水游乐园到达瓯江边,并高高翘起,一艘起航的“永嘉号”航母,使森林公园的入口更加大气和完整,同时了加强104国道两边地块的沟通联系,森林公园和滨水公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利用胜美尖上山古道,及山路旁的天然置石,以王十朋广为人知的《点绛唇。十八香》为内容,创造一个胜美诗文古道。诗文刻石,十八香薰陪伴,上山的到路就形成了一条美轮美奂、四季景色变幻不同的——胜美“诗文古道”,让人们在登山的同时,接受到诗文、美景的熏陶。

  山门到圣名尖总长:2325m,按照人正常5公里/小时计算,休闲观赏、爬坡行走折算按3公里/小时计算,约50m/分钟,那么山门到圣名尖行走约46.5分钟。

  进入山门,走过小桥,拾阶而上,在十八香段的布局中,一人为本,结合现状设置六段路和7个休憩点,每个休憩点间隔在步行5分钟到10分钟之间的距离,分别为:山门茶室、诗画山水亭(原爱国亭)、妙有路亭、休息亭1、王十朋读书处和妙有寺配套区、休息亭2、圣名福塔。

  6段山路设置中,又各分为3段,按照王十朋《点绛唇。十八香》诗文设计成18香段,形成6段路途7个休息点18诗文植物18香段的布局。

  胜美尖到东蒙尖之间丛山峻岭,连接胜美尖到东蒙尖的道路选择全部是靠近南侧的山体山脉的最高处,选择面临瓯江的山顶和山脊线作为徒步路线,使徒步的每一处都是南向观赏的致高致佳点。一面徒步探险,一面可远眺瓯江温州城区,无限风光在险峰。远途中,充分利用岔道口、落脚点、休息平台设置南向观赏点,形成多点式城市森林阳台。

  途中,充分利用原来山体岩石,形成有平缓山脊路、坡度较大的爬坡道路、陡峭攀岩路、高山草甸小路、溪流山涧的架空栈道路等等,开拓一条一系列情趣与探险并重的具有挑战性的徒步体验道路。

  胜美尖到东蒙尖全线公里/小时计算,休闲观赏、爬坡行走折算按3公里/小时计算,约50m/分钟,那么设计徒步时长约103.5分钟,中途设置5段6个路亭休息点。根据景观和徒步难度需要步行时长间隔16分钟到32分钟不等。

  在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相比水泥山道,户外徒步的驴友喜欢的是原生态的山路,更利于长途登山行走,惊险一点也好。

  东蒙山是远近闻名的道教名山,海外常呼龙送雨;云中时下客乘鸾。天然道观最为出名:观前有一巨岩拔地而起,名曰“丹台”。

  设计在原有浓郁的道家养生文化中,提取融入太极文化,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沿途整修古道、修缮古亭,在康乐亭上去的平坦处设置难度系数较大的高山太极,环境安静清幽。与山下东蒙太极俱乐部、太极健身休闲中心相呼应。在到东蒙尖“东蒙之巅”观景台途中根据需要设置路亭,取其较大平缓地的一处设置东蒙山户外俱乐部配套点,成为户外徒步的能量加油站,与徒步天堂相呼应,提倡自然、运动、健康亦与道家养生文化相符合。往东山的制高点置亭,迎接朝霞起名“东蒙流霞亭”,可远眺乌牛全景。

  东蒙尖到乌牛入口总长:1469m,按以上方式计算,全场用时约29.4分钟。中途原有休息点加上新增休息点,共分为7段8个可休息点,5分钟左右即有一个休息点,另外还有一个位置极佳的岔路口观赏点南阔亭、长生洞。东蒙古道需要修缮点分别是:康乐亭、南阔亭、长生洞、紫云亭、中兴亭、土地洞、南坑口运动场、不二法门等。

  104国道进来,弧形入口广场设置一个公交停靠站,两侧形成树阵夹道景观,把人们视线导入正入口对景景观,中心“道法自然”的倾斜卧地浮雕形成绿岛的中心,后面以乌牛老子的大型道教文化雕塑做主题对景,远山处正对东蒙山上“东蒙流霞”景点。使入口主题突出,远近距离层次丰富、宏大。

  入口左侧进来,以太极、健身、生态、休闲为主题的商业街水街、太极广场做引导,进入东蒙古道的山门处。在山门处,我们把山体的水系做以向左侧分流,形成丰富精致的沿途水街景观。在不二法门前分流处形成一个较大的水体汇集,另外在不二法门前面利用空地设计了一个集散广场,极大的丰富了不二法门的景观风水环境。增加了山门入口的景观可观性。

  由于森林公园地形地势险峻,山下植物茂密,山顶多为岩石,不利于植物生长,有局部植物,也是比较低矮。规划充分结合现状地形条件,保护控制原有地形和植物。原地形基础上,结合山地道路场地标高定位,尽量减少工程量进行景观设计。

  结合梅园入口—胜美尖—东蒙尖—乌牛入口的旅游山路的形成,在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规划层面形成人行、机动车行、自行车行三条特色线路,首尾相连,相互贯通补充,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时间段、不同层次人群的各种需求。

  旅游度假的机动车行入口处设置停车场,转换公共交通上山,到轨道交通管理1处,乘索道上山。轨道交通管理1处设置隐蔽式停车场。

  胜美古道一路沿山间而行,一路花溪跌瀑。诗画山水亭(原爱国亭)下面有一个小水库海报标高约63米左右,往右下梅园入口山门极限飞瀑最高点约60米左右,芒果体育最新网址刚好可以从小水库把自然水疏导过来,管道埋设长度约168米。在梅园入口的大山体破创面上,自然水流倾泻而下36米,形成大气的自然山体瀑布景观,在瀑布脚下设置雾喷装置,可以形成负氧离子空间和朦胧景观。瀑布水向西流入山门茶室的小湖中。

  小水库往左下是自然山间小溪流水,缓缓流下,分别在两个休闲茶室处,设置拦水坝,汇集溪流形成两个小湖,增加水体量,丰富沿岸景观。

  在太阴宫西侧,扩大形成水面,用于较好的隔离梅园新村和名家作坊区,以保证名家作坊区安静、良好的环境。水流在梅园水街处,进行疏导进一步汇聚。

  乌牛入口山涧溪流在不二法门处往左侧分流,把水系引导进入左侧商业街道,形成丰富的水街景观。

  现在夜景灯光设计越来越重要,白天工作繁忙无暇观看景观的人们,晚上有空欣赏到色调融合、色彩艳丽、形式多样的灯光和美景,会感到幸福,产生成就感。

  胜美森林公园南向山体,都面临温州市区,若胜美森林公园整体做夜景灯光设计,将是温州市区最为大气惊艳的夜景。

  沿途利用生态的方式改建改造,满足郊野公园配套,充分利用岔道口、落脚点、休息平台设置南向观赏点,形成多点式城市森林阳台。

  此方案采用低碳、环保景观设计手法,使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让生活更美好,具可持续发展。重塑一个一体化,令人难忘的英德市城市新形象,提升城市的个性与地位,丰富城市活动,满足功能需求,展现英德市政府为城市新旧发展注入的激情与活力。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突出英德本土文化的延续性和滨水环境的特色。

  项目位于英德市北江人民桥与第三大桥间的东岸滨江带,在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设计,规划设计范围全长约4.2公里,为目前的滩涂地与现有江堤向内陆扩展30米所属总范围(即新规划30米宽的滨江大道与江水间总的场地),自然环境保持良好,开发建设适宜在现状地形上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创造“绿色英德,繁荣英德”的可持续发展景观。

  带状的滨江用地环境,以“一轴两点四区”的理念结构,采用整体、大气、结合现场实际地形的设计手法,营造“人文活力、生态休闲、生生不息”的低碳滨水景观。意在体现英德市的各项城市建设都呈现出勃勃生机、有如潜龙出水般腾飞。

  “一轴”即“客家文化主轴”贯穿南北,带状的高低起伏有如江边的巨龙。寓意了鼓声劈浪旌旗开,舞龙跃鳞戏水来的英德城市建设美好景象。

  “四区”连接两点的主题景观区,主旨体现客家孔孟思想中“仁”、“义”、“礼”、“智”的文化内涵,并形成一系列的重要景观节点。

  “一轴两点四区”的概念结构,反映了英德市建造以客家文化为主的特色化城市的发展目标。

  景观主轴由河洛广场,风情绿道,印迹广场,茶礼园,竹音阁,港湾湿地公园组成,相呼应理念中的“源”、 “仁”、“义”、“礼”、“智”、“家”,形成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水休闲公园。

  河洛广场构思来源于河洛文化,多方考究,河洛文化作为客家文化之“源”。方圆结合的设计意念正是由此而来,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

  河洛广场位于滨江带的主入口区域,是人流交汇的交通广场。设计以开放空间为主,方圆形状为边界特征,根据空间位置的不同,划分出与道路紧密相接的“全开放空间”和面向区内景观的“半围合空间”,空间过渡以标志性景墙和景观建筑划分。

  广场设计利用多种景观细节来体现河洛文化,主入口区设置印象景墙,经过河洛走廊,到达中心喷泉广场。空间用方,穿插以圆,河图、洛书等符号元素点缀其中,空间构图丰富,采用和谐的色调,烘托出印象・河洛的文化气氛。

  风情绿道构思来源于“仁”,寓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者爱人,仁者乐山。凡是有园,必有山石,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风情绿道以风景走廊的形式贯穿于轴线之中。山石文化,英石文化,历史文化是其中重要的表达内容。

  设计以植物造景为基础,引入传统园林中景墙,石景的精致手法,趣味的英石以假山,景墙的形式点缀于园林之中,使得空旷的视野变得丰富。被分隔的界面形成不规则的平面空间,相互连绵、延伸、渗透。景石如同屏风,印刻着不同的历史故事,巧妙的大小搭配,疏密有致,迂回变换,风景藏而不露,不规则的节奏感即富有人工美,又不乏自然情趣。

  历史的印记,承载着义勇之心。历史纪念广场,就如一本史书,讲述的是历史的故事。历史文化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园中设置历史人物与诗画雕刻,引导游人的情感,加深游人的印象,设计深化了本区域的历史保护主题。

  广场中有趣的景观设施,变化的地台设计,将是大人和孩子们乐于游憩的活动区域。

  茶礼园构思来源于“礼”,寓指“礼者,体也,言事得体!”“不学礼,无以立。”茶礼园是“礼”之设计理念所在。

  英德红茶以品质优异而著称,“茶文化”更是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表现之一。茶礼园以跌水景墙作为入口,两边分别布置休闲平台,中间与风情绿道连接;景墙背面由空间序列变化的茶园组成,茶园像褶皱布匹一样展开的起伏地形,视野开阔;尽端设置传统碉楼形式视频塔,立面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体现客家文化予礼传情的好客情谊。设计运用地形的变化,通过借景、对景、框景、漏景布局空间,“巧于因借,精在本宜”,大地艺术的创造给游人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寓意于礼,充满生机。

  竹音阁引入“低碳”的景观概念,抽象提炼竹子的曲艺文化,运用竹子的形状、声音、精神享受等方面的特点,创造性的营造出精致的园林空间,竹子与景墙的组合,竹子与景石的组合,竹子与水景的组合,相互奏响,成为湿地公园美妙的前奏,沙沙摆动,竹音绕园,成为滨江带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

  湿地位于景观主轴尽端,公园以一种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处理手法先实后虚,讲究序列递进,在原地形的肌理下,改造天然淡水沼泽和泥滩,建造淡水湿地、红树林、野生动物栖息地、阶梯景观、浮桥芦苇,形成生态宜人,芳草丛丛,相映成趣的湿地景观。

  这里是“心”的港湾,这里是小鸟的天堂,这里是生命的“吾家”。体现出“笑问客从何处来,此心安处是吾家”的精神主旨。

  滨江带绿化设计,结合现状,适地适树,以本地特色树种为主,采用自然种植的手法,营造出优雅、质朴、自然、亲切的滨江带园林气氛。滨江公园设置不同的植物主题园:花木园,色彩丰富, 茶园,清新明朗香草园,香气宜人滨水园,气氛活跃果树园,果味诱人。

  铺装材料以当地石材为主,以低碳、环保为原则,重视材料机理的搭配,减少复杂的切割工程。焦点位置采用石材,其余区域可采用成本较低的材料,通过合理的色彩样式的搭配,营造舒适的空间。

  公共小品,满足各项使用功能的同时,装点着整个滨江景观,使这里变得灵动,有生气,诠释着滨江公园的总体质素。

  总体灯光设计,以水溪河岸和市政道路照明为基调,景观节点作重点布置,展示每一区域不同特点,园路的照明主要满足人们休闲散步的需求,晚间气氛相对宁静。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景观概念 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 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 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 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学科 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 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早期美洲土著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芒果体育APP下载: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精品(七篇)

  3.1 olmsted三父子frederick law olmsted以其长达30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 他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1857);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 park, 1866);芝加哥的滨河绿地(riverside estate, 1869);波士顿的公园道(parkway, 1880);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1893)。此外他还促成的国家公园运动,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olmsted极少著书立说,但是他的经验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john charles olmsted, olmsted继子,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桥梁。他继承并拓展了olmsted的思想和业务,规划和设计无数公园、公园系统、学校等,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的品质影响很大。federick law olmsted,jr, 并不是由于他的父亲olmsted而是由于他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和深入,尤其是在区域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声誉极旺,他曾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规划和设计长达几十年, 后来也担任过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

  olmsted三父子和起来超过100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塑造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eliot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890年的waverly oaks一文,呼吁对belmont山的一片处女林进行保护。这篇文章促使1890年mit保护美丽风景的会议的召开和次年美国公共保护协会(the trustees of public reservations)的成立,以及1893年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eliot, 1893)的产生。今天,eliot作为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之父而被人们所怀念。

  steele倾向于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学院派寻求灵感,并试图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现代的概念。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欧洲前卫的思想和作品被他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1938年他设计的蓝色的阶梯(blue stairs)具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的特征。他是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启蒙人之一。

  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church,致力于地中海地区花园设计的传统在加州的应用。受现代建筑、现代艺术的影响,church创造了一个新的景观设计风格-加州花园学派。 church的近2,000个花园中,donnel花园(1948)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在gardens are for people一书中,他认为景观的形式取决于场地的特性、建筑的风格和业主的生活方式,反对绝对的。

  kiley这位重实践而少理论的设计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人物,所设计的重要作品有:miller gerden(1955)、加州的奥克兰博物馆(1969)、达拉斯的喷泉广场(1985)、佛罗里达北卡罗利纳国家银行的露台花园(1988)等。他常常用网格来确定景观元素的位置,除圆以外很少用曲线,几何元素的变换表现出强烈的秩序,但却和周围环境、建筑相协调一致而不刻意突出自己。

  harprin ,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代的代表人物。1961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包括lovejoy plaza、 pettigrove park和auditorium forecourt plaza在内的一系列广场和绿地,显示出他对直线、折线等形式语言的娴熟应用和对水、水泥等材质的天才把握。在理论上,freeways(1966)探讨高速公路带来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rsvp cycles(1970)、notebook of lawrence harprin(1972)、 tark part(1974)等著作分析人们在景观中运动时的空间感受和其它感官的感受,认为设计不仅是视觉意象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参与。

  二次大战后,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ian mcharg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于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quot;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图6,i. mcharg, 俞孔坚摄)。

  peter walker,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60年代的大地艺术和极简艺术对walker影响极大,以致他在以后的设计中经常运用这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哈佛大学的tanner喷泉(1979-1984), 德克萨斯州的ibm研究中心(1990)设计是其代表作。walker所注重的更多的是由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从而把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图7,peter walker和swa作品,加州irvine表演艺术中心, 俞孔坚摄)。

  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mcharg 的千层饼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城市规划角色开始很早,1858年olmsted和calvert vaux设计纽约中央公园,及其以后直至二十世纪初城市公园系统的演进,都是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十九世纪中期olmsted、jed hotchkiss、h.w.s.cleveland等人设计的郊区城镇,也是第一个有组织的城市化观念。1901年frederick law olmsted,jr.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设计,此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

  当时负责组织城市规划专业的多是景观建筑师。1909年第一届城市规划会议召开,frederick law olmsted,jr.和john nolen在会议上都有重要的。同年nolen说服威斯康辛州的立法委员通过法案,首次授权各城市成立规划委员会并筹办城市规划。james s. pray也于同一年在哈佛景观建筑系开设第一个城市规划课程。1915年十四个景观设计师带头创立美国城市规划学会(也即现在美国的规划协会),1923年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系中增加城市规划组,并在1929年由henry v. hubbard主持设立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接下来几十年,城市规划专业日渐茁壮并获得立法支持,规划设计师一直是众多的城市规划合作小组的主要成员,有时甚至担任领导人。

  这里的新镇和社区特别指模范村(model villages)、郊区社区(suburban communities)、社会社区(social communities)、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等。19世纪最有名的新镇和社区规划是olmsted规划的riverside(1868-1870),它通过铁路和芝加哥相联,以穿越该社区的河流为媒介,olmsted沿河两边规划了大片的绿地,并和社区内次一级的绿地相联系,从而构成该社区的开放空间系统。这些环境优美的新镇和社区是1870-1930年有钱的美国人的房产,或是公司企业为员工休建的模范村。

  1900年以后,霍华德的田园都市在美国引起一定的反响,比较成功的的是联邦政府一战期间组织的社区开发和纽泽西州radburn(c. stein、henry wright、m. cautley,1928-1929)的规划。radburn理念包括:邻里单位的设定、人车分离的交通、以公园为邻里中心等。新镇和社区规划任务之多,以致许多景观规划设计师不太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业。

  二战以后的新镇和社区规划产生新的思想。最有名的是休士顿附近的woodlands(wallace、mcharg、roberts and todd, 1972)新镇规划,生态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图8、9,70年代新的购物-办公一体、居住-休闲综合社区, 加州fashion island, swa规划; 图10、11,景观设计师主持的新社区设计, 加州woodbridge, swa规划)。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在一些快速成长的地区能看到一些大的分区外,新建的城镇已很少见。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新镇和社区规划中的作用。

  城市公园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最本行的业务之一。1630年设立的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是美国第一个公共公园性质的牧场,而直到19世纪真正的公园才在美国出现。以纽约的中央公园(olmsted and vaux, 1857)为起点,美国各城市纷纷建立大型自然式的城市公园,如费城费蒙公园(1865)、 圣路易森林公园(1876)、 旧金山金门公园(1870)等。到了19世纪末,公园成为民主和理想的象征,于是更多的公园被修建。城市公园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

  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公园的作用和形式也不断变化。运动和比赛成为日益重要的活动,19世纪末建造的大型公园增加了运动场、溜冰场和游泳池等设施以加强休闲活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岸(char1esbank)(olmsted ,1892)便是最早出现的城市康体休闲场地之一。 袖珍 型的公园是50年代以后的产物,如纽约市的paley 公园(1965-1968)的面积只有一栋建筑物那么大,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人情味的空间之一;也有整个区域被指定为公园的实例,如费城的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1956),该公园包含有历史建筑物、广场、景观区和花园等;此外,还有计划经济复苏的区域整个被指定为公园的例子,如马萨诸塞州洛威(lowell)的lowell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等。

{Copyright © 2017-2023 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湘ICP备1100271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