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公司动态分类
芒果体育官网入口:景观设计思考集锦9篇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他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是,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的设计门类,因此,它有着明晰的景观学特征,景观学的学科内涵决定了景观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景观艺术设计在具备了艺术设计学科特质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将景观学系统中的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作为学科环境系统的基础,将生态文明融于设

  计之中,并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的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系统外表与内在、形式与内容、结构与元素、直观与精神、情感与理性等多层面的生命体验与创造,当代景观艺术之美实质上,在包含艺术设计所拥有的艺术性、实用性、多元性、创新性的同时,更多的是融入了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它是一种健康、质朴、理性的生命之美。景观要素的健全之美,生态系统的秩序之美,生态要素的多元丰富、生态结构的有序运行成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表现与再现的对象,成为超越外表形式,区别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审美要求。

  另外,生态价值取向也改变着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评价标准。对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考察不仅仅是在形式、形象上,而是对景观空间系统内在品质的评价,更多地关注景观功能、人文、效率、生态等多种价值的平衡。除了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艺术性之外,景观的可识别性、舒适性、心理满意程度,对活动行为的支持程度等都成为新的景观艺术设计评价标准,特别是景观生态现状的健康程度、生态景观的安全性等评价标准的引入都使景观艺术设计有了更新的评价标准,并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支持。

  正如上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纵观景观学科的实践范围,不难看出景观学科涉及到自然生态、城市环境、人文社会的全部内容,包含着从宏观景观到微观景观的各个层面。可将其归纳为宏观层面——景观策划;中观层面——景观规划;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建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以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通过以上景观学科实践范围分层及各层次完成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景观学科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上。它主要应包括: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庭院环境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园、园林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景观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等。

  当然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地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艺术实践工程项目相比,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设定该专业培养方向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1]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与河流、滨水景观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要坚持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文主要阐述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认识、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在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及介绍了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思路、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中人们的生产生活饮用水,都要从城市就近河流水中获取,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原始地貌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在诉说城市的美丽,象征一个城市的未来精神面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生成,城市河流周边的自然环境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城市的自然环境具有美学价值,同时,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人文关怀。目前,在我国一些城市,有很多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正在精心的设计和建设阶段,如何使城市河流与滨水区景观能够更好的显现出城市的美,展现出城市的特色,芒果体育手机版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问题。为了改变城市的面貌,我们要肩负起精心打造城市形象的光荣使命。

  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在城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历史长河看,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的源远流长,塑造了一个个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的城市。城市河流就像一部史书,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同时也承载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城市中,人们更加追求城市的自然美与生态美的完美结合,城市滨河区景观也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其形成方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形成,能够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新意,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要遵循环境的审美价值,其设计内容要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好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景观的整体结构如何,要根据城市的规划图来实施,进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设计理念和思想,保护城市河流和滨区景观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要对景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在我国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中没有明确合理的行文规范,对景观设计过程不够重视,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城市河流和滨水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有很多景观设计师只是经常参照别的城市的设计方法,然后进行抄袭模仿。我们知道每个城市河流和滨水景观设计的思想理念都是不同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和照搬照抄,城市景观的设计就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了。

  由于我国城市河流和滨水景观区的设计阶段比较晚,受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城市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样,人们就要从人工河流中获得水源,随着人们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认识程度有限,对景观的设计还停留在原始的比较传统的理念上,传统的设计方法只是注重景观的形式美,缺少了理性的分析和理解。在设计当中,没有专业人员能给予指导,所以,造成设计上的单一,混乱。

  我国城市河流和自然景观设计存在着问题有很多,其中,人们对城市河流滨水区景观设计认知不够深,他们只是看中表面现象,对景观的设计只是将应有的建筑、景物、和标志进行铺装,却没有真实的象征,滨水区景观只是简单的进行勾勒,具有原生态的园林被一大片植被覆盖,忽视了原有的地域条件,园林生态效益不能得到提高,造成我国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生态环境处于极其恶化的状态。

  ,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城市对滨河区景观设计往往只是重视表面工作,表面看起来很美观,实质上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没有根据城市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只是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进行大规模的进行改造,违背了城市发展的规律,这样就破坏了城市原有河流的内在机制。

  在我国的一些城市,许多城市河流变成了防洪工程,在防洪工程建设中,将城市河流的河道改成弯曲的,把水中的淤泥挖出来,然后用水泥抹上,这样就把城市河流自然生成的景观给掩盖住了,城市河流就不再有景观可言,同时还忽略了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内在,这样在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上就会有反作用,城市河流水源会遭到严重的污染,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要想使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和赞赏,就要注重城市场所的公共性,真正做好利用城市中有利的资源环境,给城市打造绿色城市,让城市资源成为人们共同的财富。

  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应该啊利用城市的旅游资源,把开发旅游资源作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纽带,可以在建设一些娱乐设施,例如:人们经常出去散步,就可以建设一个具有优雅环境的林荫小道,供人们娱乐的广场,健身广场,观景台等等。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来丰富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宽泛。

  我们知道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要对土壤、水体、植被、动物等作为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内容。为了保护城市河流和滨水区的生态环境,我们要遵循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保证河流的流向,要知道河流的流向是横向还是纵向还是连续性的,同时,在考虑河流的流向时候,还要充避免河流的渠道化,在精心的设计中还要保持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成性,这些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理念和思想如何,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人作为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核心,就要抓住人们的心理,要知道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所规划的设计理念要从城市发展的内在发展的规律出发,挖掘城市内涵,要不断创造出适合人类观赏和居住的具有历史文脉的滨河人居空间,让绿色装点城市的每个角落。

  通过我们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分析,应该在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首先考虑营造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意境。意境主要是指景观中所体现出来的内涵,主要包括景、意、静三个方面。其中,景是指滨水区的景观,意就是指在明确所创造的理念和设计思路,境,就是指在供人们观赏的过程中,能有触景生情,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要结合史学和美学的审美观对周围景观进行审视,在现代城市营造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过程中,要采用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把虚景和实景结合在一起,再加上设计者的思想,就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结合。

  我们知道,城市河流中水的质量是开发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最关键的环节,有很多的城市在开发的过程中是从城市河流的河道清理污水,然后再净化水质开始的,然而,这些不能适应环境。由于城市居民越来越多,人们没有理由去考虑所居住的环境是否是风水宝地,我们应该积极的用科学的方法和生活实践应用,来治理受污染的环境,进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生活化境更加清新,自然。

  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有利于推进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使城市的规模得到不断的扩大。

  2.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有利于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是城市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同时,可以保护环境,使城市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只有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才能完善城市景观的有利规划,建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互相学习,来弥补不足之处,多积累实际经验。城市的绿地是美化城市的连接纽带,为了使城市景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就要有人文关怀,应该始终坚持城市环境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审美价值理念。城市中的河流素发挥的功能是不同的,城市景观的规划对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做到亲近自然。

  [1] 呼海艳,弓 弼,何红芸,等.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观[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28—1029,1045.

  [4] [美]约翰·0·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 何桂珍,查泽骏,董世永.地域文化特色下的山地滨水区旅游景观打造[j].山西建筑,2008,34(33):36—37.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且涉及很多内容。据调查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园林景观价值的体现。为此,笔者结合多年园林景观设计经验,谈谈有关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看法。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遵守以人为本设计原则,使园林景观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一方面设计时应进行综合的分析,通过科学的论证,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准确把握每个设计细节,争取营造清新、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设计时不仅从美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且注重实用方面的考虑,要求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总之,将以人为本设计原则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在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同时,促进居住区稳定、健康、长远的发展。

  所谓科学布局原则,指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一方面应保证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不能给人视觉上的冲突,从而体现园林景观的美。另一方面,设计时应突出层次感、立体感,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园林景观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在提高园林景观叶面指数的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

  不同地区的居住区园林景观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为保证设计出的园林景观符合当地特点,设计时应遵守因地制宜原则,即依据当地的地形地貌,选择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既要保证设计出的景观效果美观度达到预期目标,又要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社会效益。

  通过研究发现,北方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居住区园林景观的作用的充分发挥。接下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逐一分析。

  居住区植物布局合理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临近街道的位置没有种植一些降噪、吸烟能力强的植物。很多地区种植的植物仅停留在绿化功能上,即,表面上郁郁葱葱的,但吸烟、降噪功能非常之差,各种车辆频繁来往给人们的居住造成较大干扰;其次,居住区内受各种因素影响,种植的植物在调节气候方面作用欠佳,在营造良好居住氛围上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北方一些地区居住园林景观设计时,处于经济因素考虑多选择比较廉价的植物,一方面无法充分体现出景观之美,另一方面由于树种单一,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非常有限。另外,部分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将重点放在了草坪的种植上,忽略了设计的层次性,最终无论在降噪防尘上,还是美化环境上远远达不到人们居住要求。

  设计居住区园林景观时,很多地区仅仅停留美观的营造上,缺乏对园林景观功能的考虑,即,设计的园林景观在色彩的搭配上,以及空间的利用上均比较合理,但功能比较欠缺。例如,设计的园林景观不能达到良好的防尘、抗噪效果,或者无法与现存的娱乐基础设施相协调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园林景观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针对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设计单位应在遵守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分析解决现有问题的对策,以改善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与质量。

  实践证明,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质量,会给园林景观质量,及后期功能的发挥造成直接影响,因此设计人员时设计人员应进行实地的考察,明确不同地形地貌情况,并结合规划要求进行设计。首先,设计居住区园林景观时,要求结合居住区面积大小及地势状况进行认真规划,合理布局,尤其在面临交通要道的一侧,为防止过往车辆影响人们的休息生活,应注重种植一些高大,防尘、降噪性能较强的植物;其次,居住区内景观的设计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即,合理搭配不同树种,一方面既要保证不同的季节能够形成不同的景观,例如,对天津地区来讲,可种植火炬树、合欢等。另一方面认真考虑不同树种优化环境能力的大小,进行合理搭配,以实现净化空气,营造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可种植女贞、复叶槭、国槐等树种,为人们的居住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

  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居住区园林景观比较频繁,因此,为防止树种单一造成的观赏性不高问题,设计人员设计景观时应多加避免。例如,设计时应结合预算情况,适当增加栽种树种,既要栽种高大挺拔的乔木树种,又要注重灌木的栽种。而且,还应栽种合适面积的草坪等。栽种乔木时可搭配种植落叶乔木和常青乔木,这样即便在冬季也能呈现郁郁葱葱的景象。例如,天津可种植的落叶乔木有:白蜡、国槐、栾树、臭椿等,可种植的常青乔木包括:北美香柏、华山松、雪松、白杆等。两种树种搭配起来,即便寒冷的冬天到来,也不会感觉园林景观的凄凉和单调。另外,如居住环境湿度比较大,可种植具有较强调湿性能的树种;如平时刮风机率较高可种植抗风能力的树种等;。总之,通过增加不同树种,构建不同的园林景观,最终实现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目的。

  进行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能仅停留在营造优美的外在景观上,而且还应加强对景观功能的考虑,以提高园林景观整体质量。例如,设计栽种树种时应考虑,除其能与周围环境良好的搭配外,还应分析其是否具备降噪、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通常情况下,需要乔木、灌木、草坪同时布局。不过需要注意一点,栽种乔木时应选择喜阳且具有较高透光率的树种,以降低其对下层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确保其健康成长。对于下层植物则应选择喜荫的植物。例如,适合在天津种植的喜荫树种有:扶芳藤、常春藤、山荞麦、迎春等,具体情况树种应根据设计需要进行栽种。另外,为保证园林景观功能的完备性,应设计专门的运动区、休息区,并对其进行明确的划分。在运动区可设计网球场、羽毛球、篮球等场地;在休息区应设计赏景园林、下棋场所以及休息场地等,使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既能进行休闲的运动,又能休息,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压力也不断的增加,因此,怎样在居住区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使人们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是设计人员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同时,重视对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可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提升城市形象,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设计人员应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当地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为人们营造出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而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简介]贾忠峰(1974- ),男,黑龙江依安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李传刚(1973- ),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旅游资源软质景观艺术形态研究与设计”(项目编号:11C048)和2012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景观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XJ120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通常以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其目标,因此,在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上就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设计理论基础和工程实施管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增强其设计方法与技能,使其成为一个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对生态越来越注重,要求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相处,这样,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专业就成了高校的热门专业。牡丹江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方向从1999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多年的办学经验。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改革和实践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设计教育中注重手绘的技能与软件应用能力相结合;在黑龙江省冬季的冰雕设计和牡丹江镜泊湖旅游点软质景观设计中建立了实训基地。

  1.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只有在了解专业的基础上,逐渐对专业课产生了兴趣,才有了学习的动机,才能学好专业课。在实践中如果能获得对景观设计的认知和体验,这比课堂教学更为直观和深刻。实践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如果在实践教学中对景观设计的流程、施工现场等有充分的了解,其专业素质就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这样就能增加其就业的机会。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风格特点、古今中外景观艺术设计的精髓,在融会贯通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景观设计理念。这就要求我们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帮助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对古今中外的设计艺术风格有更直观的感受,并能做到博采众长。

  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景观设计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对制作工艺和施工也要有所掌握,最终使其作品达到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所以,景观设计既不是无源之水,更不能是纸上谈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让学生有设计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的设计思想有一定的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能够深入施工现场或各种景观小品生产的现场,掌握施工的流程、材料、工艺与景观的制作过程,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学习内容与生产相联系,这样其作品就能体现现代工艺的特色,在工作流程上也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完善的实践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增强学生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中的上手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灵魂,这种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能把实践教学环节始终如一地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做到把景观设计基础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经历、感受和体会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在分析市场要求及社会就业形势的情况中,让学生学会反省自身的不足,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养成,提高其实践能力,最终,我们就能慢慢实现实践育人、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

  论文摘要:从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城市开放性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传统美学的研究,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关学依据,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期望从美学角度出发的景观设计可以端f-.l-4j’l对城市的审美态度,改变人们习惯的审美方式,从而培养人们新的审美观。

  城市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城市的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随着城市结构、功能和性质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对城市的需求早就超越了单一的功能需求,而涉及社会、自然、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传统美学就是在城市转变结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设计者应遵循传统美学精神,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人格,视自然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其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支配并影响中国美学思想的四大主干是儒家、道家、楚风及禅宗。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求乐观奋斗;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超脱世俗;屈原“虽就死而毋悔”,执着顽强;禅宗“万古长空,一朝明月”,形而上学〔}7。四大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更代表了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孔子将儒家美学思想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并从“仁学”出发,深刻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他的美学观点基本在于:一方面肯定满足个体需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个体需求导向伦理与规范。因此,基于这种基本观点,艺术对于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发挥的。这就要求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考虑到城市居民个体的使用与需求。在初步设计时就应将居民个体的使用与审美作为设计准则之一。从个体的认知角度来设计开放空间的景观并照顾到每一个人对审美及功能的需求。另外,个体艺术需要与群体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应从居民个体使用出发,在空间上不完全区分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从群体使用的角度保证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和谐性,保障其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儒家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以伦理目的为导向,个体的需求必须与社会的群体规范达到统一。例如安徽省宏村建造的水墨宏村,正是由此出发建造的新式田园山水建筑居住景观(图l}o

  整个居住区从当地居民用水、生活的需要出发,建筑风格在满足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时,延续了当地的建筑古风。从精神上愉悦居民,让人们感受到当代文化的延续、地方美学的展示。并将居民的共同活动中心置于居住区的中心地区,以满足整个区域居民的使用需求(图2)。

  当代城市景观应同时考虑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协调发展,从功能、结构与空间上充分调节开放空间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才能真正达到满足城市居民多种协调生活的需求。

  道家美学的代表为庄子及其学派,他的美学思想完全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与儒家美学的观点相反,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该学派认为一切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都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就像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言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就是说最大、最完美动听的音乐是听不到的声音;最大、最完美的形象则是看不到的形象。那么,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国内大部分的人为景观建设都是不完美的。

  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国际都市,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无不用其极,利用多种手段及设计方法,将城市景观创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人为景观。设计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经过大量切分拼贴的高级铺装材质。原有天然的材质因为其美观与经济价值的关系极少使用,这也造成了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发展的生态不和谐。在道家来看,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声色,而是人与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的绝对自由境界。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也应该是能够将使用的人与设计的环境合为一体,任意自由使用的景观。开放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向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展[[3)。在设计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无为的环境,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环境,并尽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铺装,达到道家自然无为的美学要求。著名建筑师赖特在1911年建造的西塔里埃森,他从城市建筑景观的角度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建设了不拘形式的、充满野趣的建筑群[4]。

  这群就像是在沙漠中生长出的植物一样的建筑景观正体现了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即使当地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因为建筑景观的材料均为当地的石材,而顶部则利用帆布板可移动通风,使得在建筑群里办公居住的人悠闲自得。

  楚骚美学思想是儒、道两家的特殊结合。对于美的追求,楚风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以及想象的自由抒发。从形式上来说,它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惊采绝艳”的官能感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也有影响。很多的城市开放空间为了追求所谓的“浓墨重彩”“山水园林”,刻意将开放空间简洁设计。不改变空间的原有资源,只在重点部位大幅度建设绿化、水景,进行断层设计。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的范围及使用受到限制,造成部分空间闲置。整体开放空间景观平淡无奇,设计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乃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上都没有充分的体现。结合楚骚的美学观点,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应该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并进行空间改造,使小空间扩大化。设计思想创新,从人的功能感官出发,创建新型的开放型空间,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从儒学、道学、楚骚吸收整体之美、无为之美与热烈之美以外,还应从禅宗吸收内省之美。以中国历史来看,从唐朝中期开始,佛学禅宗的美学观念已深人人心。与道家自然无为的“道”相比,禅宗是以人的+/}`”作为依据,通过心的直觉与顿悟解放精神,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把内心的自觉自由放在审美与艺术的最高位置,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图4)。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该从文脉的途径进行设计,强调地域文化的特色〔’〕。设计之前详细了解设计地域的历史文脉及地域特色,充分搜集当地居民生活行为资料后深刻理解设计地域的相关背景,再着手设计。设计本身要能充分体现当地的风土民情,让使用者居于其中时能够体会历史文脉特色,达到禅宗美学“内省”的目的。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然而也为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噪声、温室效应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的生存环境。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尽可能地节约用地的基础上,立体式的屋顶花园景观就被人们在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停车库等区域推广应用,借以满足人们生活和观赏的目的。屋顶花园景观设计是在现代建筑技术和绿化技术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出景观所蕴含的意境美,合理而精巧地应用城市建筑的屋顶、平台、芒果体育手机版阳台、窗台、墙面等设施,在其表面实施绿化设计,充分发挥园林艺术的应用性和观赏性。

  判断一座屋顶花园是否满足经济实用的原则,就要在确保其正常使用功能的先决条件下,必须保证其绿化率处在0.5到0.7范围内,以便提升其体现的多方效益。

  屋顶花园景观的设计目标就是为人们打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这就需要与一般的地面花园相比,其应更能发挥花园精致美观特点,对配备的景物以及选择的植物均属于本地的特色。屋顶花园的设计普遍较小,具有路线曲折的特点,因此,应该注重对行人路径、建筑小品等有关性能的设计,其所塑造的景观整体不但能够与周边建筑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不会出现视觉方面的违和感,而且还具备自身的特色,形成个性鲜明的园林景观风格。

  这种安全主要体现在所增设的屋顶花园景观不会对建筑整体或者局部结构产生较大的荷载,以免超出结构所能承载范围而导致不可逆的建筑结构损毁,为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留下安全隐患。同时,还应注重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对屋顶防水设施的保护,由于植物的栽种、园林小品的建设过程都很有可能导致破坏屋顶的防水层。最后,屋顶花园应该有对应的防护装置,避免出现人或者物体滑落的现象。

  在开展建筑屋顶花园建筑施工时,将所遇到的每项荷载都转换为在单位平方米所受到的等效均布荷载形式,经与花园的荷载做出比较,在详细认真计算下,保证花园建设顺利进行。

  屋顶适宜选取整体浇筑或者预制装配类型的钢筋混凝土面板当做结构层,通常状况下,应该保证超过350kg/的外加荷载能力,在充分了解屋顶花园实际设计状况的基础上,既要结合屋顶受到静荷载作用,又要综合分析不稳定设施、人员流动、自然条件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尽可能地把亭楼、廊道、花坛、水池等较重的设施布置在建筑主体承重地点或者跨度较小的位置,还要最好选用人造土、泥炭土、腐蚀土等重量较小的材料,借以降低建筑结构所受到的荷载,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对于建筑屋顶花园绿化模式的选择应将房屋结构当做基础,在设计过程中要把结构承受负载作为设计基础。

  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确保屋顶花园中植物能够保持成长良好的状态,对屋顶排水系统进行精确合理的设计,力求达到不渗不漏的防水效果,真正体现建筑使用功能和屋顶花园的多方效益。

  对于屋顶花园结构空间的设计,采取先进的架空技术,有效解决了由屋顶花园与建筑楼顶接触而引起的顶层含水问题,不会对花园植物根系或者顶层结构造成破坏。

  通过新品种轻型施工材料以及先进隔热保温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规避原有屋顶花园施工引发的荷载增加对建筑结构质量不利影响问题。采用新近研发的反渗过滤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解决屋顶花园水土流失、养分缺乏等问题,确保培土能够长时间的应用。

  在屋顶结构所能承重的范围内,作为屋顶花园植物得以生长的土层,种植土要有以下特点:重量轻、不板结、不失水失肥、施工简捷、经济实用等等。通常可以采用草炭、蛭石、细砂、发酵过的动物粪便等多种材料,根据特定比例制成种植土。泥炭的干重通常在0.2到0.3cm3之间,被当做种植基质主要成分。因此,就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合理调整泥炭与一般土壤的比例,使其具有一定抗风固根力的同时,还能尽可能地降低种植土重量。

  根据所种植植物品种的不同,科学地确定屋顶花园种植层的厚度,例如,草本植物一般在15到30cm之间,花卉或者小型灌木保持在30到45cm以内,大灌木45到60cm,浅根乔木60到90cm等等。

  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对于植物的选择,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建筑屋顶承重量是有限的,因而就适合选用重量较轻的矮灌木、花卉或者草本植物。再加上屋顶花园通常所处位置较高、受到的风力较大、光照长、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低、含水量少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配置植物的时候,应考虑那些好光、耐热、抗寒、抗旱、抗贫瘠的植物,如灌木、盆景、草坪等。对于树种的选择,可以考虑须根较多、水平根系发到的树木,借以符合种植层厚度较低的特点。此外,还应有一定的加固处理,来确保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在对屋顶花园景观进行设计时力求做到花草树木高低疏密、错落有致、色彩搭配科学合理。

  在对屋顶花园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先要考虑周边的环境特征,在设计方案内容的风格、色彩、尺寸等多个方面要与周边环境和谐一致,尤其不要忽视建筑功能的体现、整体特色、甲方要求等要素。对屋顶花园进行立意时,应该着重花园体现主体的烘托,表现出其特有的精神特质和思想内涵,在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还有获得精神方面的感悟。

  这种方式采用自然手法对花园空间、设施、地形地物进行布局,其着重的是植物自然特征与建筑、色彩、环境的协调配合程度,所表现的内蕴就是色彩变换、层次分明的综合景观特色。

  这种布局方式较为重视装饰性的景观效果,突出的是景观动态与秩序的改变,在布局上形成规则的、层次的、交替的组合排列方式,使得屋顶空间景观更为丰富,视野更为开阔。

  此种布局方式讲究的是自然与规则的有机结合,使得景观同时具备自然性和规则性,二者交相辉映而又自成一体,不过分追求景观的连续效果,而更加突出对个性和细节的体现。

  综上所述,城市的屋顶花园景观能够将自然环境与现代化的城市空间融合起来,保持城市生态文明的持续性,体现当前生活环境文化特征 ,对人们生存空间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屋顶花园呈现在城市中间,从而生成城市空中绿色花园系统。

  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 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它必须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有观赏功能, 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应,即所谓景观效应。

  1.2.1坚持社会的原则。赋予环境景观新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2.2坚持经济性原则。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环保、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2.3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4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2.5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区景观设计呈现出十分繁荣的景象,然而由于开发商的单纯商业炒作面忽略了环境内涵品质,使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出现了诸多弊端,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目前,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炒作之风盛行, 很多设计师仅仿其形式,缺少创新与和谐。受欧陆风影响, 无视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 在景观设计中力推罗马柱、欧式线角与雕塑小品当热带风渐盛时, 置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于不顾, 一味推崇热带风格的设计, 将原有环境风貌摒弃殆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居住区周边环境特点以及居住者的喜好在居住区中适当引人国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 特别是对涉外企业及外籍人士曾经和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 适当营造一点欧式居住环境, 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 满足多元的审美需求会有所裨益, 但决不应成为“ 风气” 和怕寸尚” 。

  人是小区空间的主体,任何规划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同时考虑普遍性与针对性,如要对所有人群开放,同时也要考虑老年人和儿童户外的生活需求,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这是因为老年人和孩子们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 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

  长期以来,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各行各业所倡导, 景观设计也不例外,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大打折扣,得不到有效地贯彻与落实。其一, 忽视地域环境特色和个性特色,抄袭雷同现象较为普遍, 其风格与形式很容易过时, 缺乏可持续性;其二, 在绿地系统设计中, 不注重树种的多样性, 最终影响绿地系统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其三, 在植物材料选用上过度追求植物的珍奇与奇特, 忽视了本土植物的利用, 也不利于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四, 忽视居住区景观的动态发展, 随着树木花卉的不断成长, 空间拥塞、比例失调的潜在问题没有引起重视。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重视个性化设计风格。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筑的形式、尺度、色彩、质地的变化区分主次建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空间序列的组织营造空间大小,开合的变化,形成光影的明暗对比,构成有起伏、转承高潮的空间。

  视觉形态方面,住区景观视觉最重要的特点是从内往外看,要考虑从每家每户住宅看出去的视觉景观效果,同时考虑立足于景观小品之中看周围建筑的感受,要有一定的尺度、比例感。

  行为活动方面应多配活动场所,多配各种类型的活动场地。如面向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儿童等等,面向散步的、跑步的、聚会聊天的等等。硬质与软质场地相结合,设置一定规模的硬质广场,如晨练、小孩溜冰等,配有软质场地,可以用来吸收噪音,美化环境,根据不同土地条件环境,树种特性以及绿地功能要求,通过将多个树种、草种以及景园小品灵活配置和巧妙的艺术加工,组成造型美观多样的如意图案,达到线条流畅、层次丰富、深含寓意,创造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

  监督管理机制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管理很不完善,随意性比较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如景观设计单位资质的管理和核发、景观设计招投标工作、景观设计工程的验收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都比较松散, 这也是影响居住区景观设计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管理部门应积极地出善的管理政策、监督办法, 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居住区景观及公园、市政广场等景观设计的细化管理。

芒果体育官网入口:景观设计思考集锦9篇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发展的领域,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使之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让人们在其中能够缓解压力、拥有一个美好舒适的心情。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街道不仅是人流和车流的通道,还反映着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的总体水平;街道景观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然而,在城市街道的规划和设计中还牵涉到景观问题、生态问题、多专业协作问题和人性化设计问题等。

  在许多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人们都表现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极大关注,设计师更是积极地从城市的各种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寻找能表达城市特色的要素,以致笼统、片面去追求、镶嵌某个历史文化、某个景点,也离开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路面的基本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不完善,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等缺失,缺乏为残疾人、老人的无障碍设计。都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首先,道路交通环境很少为市民考虑公共活动场所,以致人们在街道上找不道可以停留的休息场所----街头广场。再次,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特色各一;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绿化往往较密,视线阻塞,且整条街道种植采用一种模式,缺乏节奏与变化,景观单调又乏味。千楼一面、千街一色的现象普遍存在,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就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

  现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上的失误,市政建设盲目进行,杯水车薪,其结果道路占用,交通堵塞,停车场缺失,又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导致短期内市政规划无法协调,街道的供求关系失调甚为严重。在过去城市建设中长期遵循“实用、经济、安全”的老思路束缚下进行建设,在九十年代后才开始提倡“美观”,这样我们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就滞后了,相关的配套设施就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城市街道建设和管理中各部门出现,归口不一,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相互推委。就如道路维护归市政部门分管,地下管线煤气、自来水等由城建部门分管, 街道景观绿化由园林或城管部门分管,交通设施由公安部门分管,街道牌匾、广告由市容部门分管,建筑立面由规划部门分管,这些部门多数为了完成政绩,我行我素,各自为政,缺乏相互协调,重复建设。《城市规划法》和控制性修建规划中只对道路红线的宽度、断面等做了规定,却未对影响街道的诸多因素作要求,如交通标志的位置和形式,人行天桥,广告标牌等风格,沿街建筑的体量、色彩等加以系统科学的规定。

  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道路工程师关心道路结构平顺合理,交通规划师注重车辆通行效率,城市规划师关心的是道路两侧的建筑容量与控制,建筑师关心的是建筑造型,这些角色在设计中都不愿让步,都希望突出自己,因而街道环境景观就缺乏整体性、可识性。

  由于城市结构组成与交通运输进行的错综复杂,很难以一个标准来分类,因此城市街道要综合考虑分类因素还应该结合城市性质、规模及现状来合理划分。从城市街道景观特性来看,就可划分为:城市交通性街道、城市生活性街道、城市商业步行街道和其他步行空间。

  1、城市交通性街道,是指行人、非机动车在街道空间存的街道。它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以生活居住、以商业服务和以行政办公为主的三种类型通常连接着城市不同功能区,满足各功能区之间日常人流和物流空间转移的要求。这类街道上一般车流较多,车行速度较慢,人流较多,在城市生活性街道上,人和车辆共存。

  2、城市生活性街道,从功能上讲是为城市各功能区的交通服务的。街道的景观特征应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上,由于这类街道是居民日常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是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人们出行时停留时间最长的空间,因此,其环境应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和各种不同行为活动的需求。而我国城市中生活性街道存在较多弊病,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安全性不够高,机动车和行人相互抢道,相互干扰。第二,人们行走在街上,会感觉到非常的不方便和不舒适,街道设施缺乏,无法满足人们多种行为活动的需要。第三,步行区景观单一,空间层次单调,观赏性、识别性较差。第四,整个步行系统的可及性不够,无法便捷地达到一定范围内的各个功能点,设计上的平等性也注意得不够。还有,街道设施的管理很难跟上需求,维护和修善都比较滞后。

  3、城市商业步行街道和其他步行空间,是以步行交通为主的商业街,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种形式,步行街逐渐成为了城市公共属性的重要象征,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代步行街是传统城市商业街的继承与发展,它并不是单纯的城市步行购物环境,而是以人为主体,以步行为主要活动方式,包含着商业和休闲、娱乐、旅游等城市生活的中心场。

  1、尊重历史的原则,城市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而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2、保持整体性原则,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整体形象。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特别是植物景观设计时,对树形、色彩、线条、质地、高低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才能有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

  3、艺术个性原则,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突出城市自身形象特征。在城市道路空间中可观的文化表象多体现在绿地景观,标志招牌、文化古迹等方面。一些隐性的文化特征,如民俗风情、礼仪交往、服饰及饮食文化等也蕴含了一定的文化个性。精心选择城市道路绿地景观中的环境小品,如灯饰、椅、凳、桌、花盆、花池、花架、标牌、护栏以及亭、廊、雕塑等常以小巧的格局、精美的造型来点缀空间,使一个本来很平常的环境变得秀丽诱人,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了整个空间环境的艺术境界,强化了环境气氛。

  4、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运用规划设计结合自然环境,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破坏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对环境和生态起到更好的强化作用,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使城市街道景观得以延续。

  5、以人为本原则,在街道景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注重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同时细部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符合人性化的需求,注重邻里生活和广场生活的融合的交流空间。运用生态、环境、园艺等科学手段,对城市街道景观内部车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景观元素进行改善和调整,达到既保护了人类身心健康,又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更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策略,建设方便人们、富有当地特色、经济适用、和谐可持续的城市街道景观,为今后的街道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不断拓展领域,满足各种功能同时,加大设计深度,尽力做到人性化设计,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

  1、吕正华 马青. 街道景观设计[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吴为廉. 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田建中.城市街道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4、刘明国.小城市的街景规划设计[J]. 太原:山西建筑,2006(32)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 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他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是,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的设计门类,因此,它有着明晰的景观学特征,景观学的学科内涵决定了景观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景观艺术设计在具备了艺术设计学科特质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将景观学系统中的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作为学科环境系统的基础,将生态文明融于设计之中,并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的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系统外表与内在、形式与内容、结构与元素、直观与精神、情感与理性等多层面的生命体验与创造,当代景观艺术之美实质上,在包含艺术设计所拥有的艺术性、实用性、多元性、创新性的同时,更多的是融入了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它是一种健康、质朴、理性的生命之美。景观要素的健全之美,生态系统的秩序之美,生态要素的多元丰富、生态结构的有序运行成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表现与再现的对象,成为超越外表形式,区别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审美要求。

  另外,生态价值取向也改变着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评价标准。对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考察不仅仅是在形式、形象上,而是对景观空间系统内在品质的评价,更多地关注景观功能、人文、效率、生态等多种价值的平衡。除了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艺术性之外,景观的可识别性、舒适性、心理满意程度,对活动行为的支持程度等都成为新的景观艺术设计评价标准,特别是景观生态现状的健康程度、生态景观的安全性等评价标准的引入都使景观艺术设计有了更新的评价标准,并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支持。

  正如上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纵观景观学科的实践范围,不难看出景观学科涉及到自然生态、城市环境、人文社会的全部内容,包含着从宏观景观到微观景观的各个层面。可将其归纳为宏观层面——景观策划;中观层面——景观规划;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建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以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通过以上景观学科实践范围分层及各层次完成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景观学科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上。它主要应包括: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庭院环境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园、园林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景观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等。

  当然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地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艺术实践工程项目相比,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设定该专业培养方向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1]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Copyright © 2017-2023 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湘ICP备1100271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