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公司动态分类
芒果体育手机版:景观设计常识汇总十篇

  伴随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不断的加快,我国居民在其居住环境的建设以及管理的工作当中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和危机,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的比例严重失调,自然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自然文化遗产遭受蚕食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给景观学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干扰因素。自2004年12月开始,我国高校景观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在2007年开始,都相应的设立了景观学相关的专业并正式开始招生。我国安徽建筑大学早在2000年到2008年这八年的原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依据传统的优势学科针对性的设立了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景观学实用性人才,并且积累下较多的教学经验。为了更好的开展传统的优势学科,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的实用性人才,对景观学专业的设计课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景观师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规划设计;第二是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第三是建设和管理。每个国家的在景观规划方面的设计师人数以及专业水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该国家人民居住环境的质量高低,它同时也是人居环境中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二十一世纪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引导性学科。我国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大多都集中在农林元宵,在对相关课程进行编制的时候,对建筑类院校中有关景观类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影响比较大,景观学的办学理念和背景主要涵盖了建筑类、艺术类、农林类以及地理类这四个大方面,从而产生了设计风格多样化,每个学校之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和设计风格,针对培养层次较高的景观学专业性人才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在农林院校当中,在软质量景观上的师资力量相比其他的工科类的院校有着较大的优势,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社会需求当中,这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式有着较大的优势,对建筑类的工科院校来说,它在景观的规划方面。管理方面、设计方面以及研究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优势,而且具备了国土和地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和场地的规划、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设计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说,在当前的景观教学和实践当中,设计类的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设计类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断的完善教学的方式以及对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进行强化,争取在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学和科研相融合,老师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在能方面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让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类的教学更加具备研究和实践的意义。

  景观学理论和普通的理论性课程以及生物学科中的课程相比,其设计类的课程具备非常明显的特点,其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着较为独特的地方。设计类的专业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即形象化的思维能力。总的来说,所谓的设计就是将设计者本身的思维和设计思想通过其所要设计的物体或者是景象,让人们从视觉感官上去了解设计者的索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这首先就要求设计者的自身需要具备非常清晰的设计框架存在脑海当中,要是本身对自己的设计结构了解不够充分,那在观赏者的角度上对其所涉及的作品就更加无法理解,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是在想象能力方面较差,那样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进行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对学生在设计技能方面的训练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设计类的课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设计能力,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欠缺往往会对所设计的事物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做出必要的示范,很多时候会遇到用语言无法表述的问题,但是通过实物的演示和具体的操作就会让学生一目了然。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充分的参与到设计和讨论的过程中去,这样才会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课程的性质直接关系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和双向交流,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景观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去。学生由被动的去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转变成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的学习模式,这时候教师也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特性进行因材施教。

  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设计项目,无论是真实的工程项目还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虚拟场景,从其本身的性质上来看都属于同一种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了景观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再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解决。但是所解决的问题的具体方案最终必须要通过具体的图纸展现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是一个设计人员,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大胆的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将其所学的概念、原则以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当中,这样才能对实际的问题加以有效的解决。

  设计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针对景观设计工作,它要求设计者必须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同样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同样也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景观设计理论,学生也要对设计方面相关知识进行积累,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建筑工程技术以及生物方面的知识。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景观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模式可以总结为:“引导、示范和实际操作”。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可以得出这种模式的教学是切实有效的。人们通常都认为景观专业设计类的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并不是通过一种设计类的课程进行教学,其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教师具体讲授给学生多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到的知识是否可以真正的理解真正的运用到实际当中,学生需要学会独立的思考,还要具备自己的思想,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学会消化和借鉴。

  对学生进行引导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其目的主要是指引学生去充分了解设计课程的特性以及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没有对其进行大概的了解,那么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只能是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走,在这种状况下,要想使教学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就会非常的困难。

  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景观学在其所学专业中的重要位置,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修完所有相关课程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事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阶段首先应该完成的任务。

  教师示范,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阶段的初步操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示范:首先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具体例子对其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通过实际的操作来演示一种具体的操作,并且在相关的演示过后分析和总结出与其相关的普遍性原理,然后在通过进一步的不同设计的实例对相应的原理加以有效证明。

芒果体育手机版:景观设计常识汇总十篇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这是景观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通常采用以下集中方式进行,第一,课后安排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实际动手操作的任务。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适当的加以“压力训练。第三,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项目训练。第四,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快题考试。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经过实际的应用证明是切实有效的,但是个人的教学方式还是不能充分的弥补整个教学体系,在以后教学体制的发展中还是需要不断的完善整体的教学体制,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出最高质量的景观学设计技术的教学。

  本文主要是对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在实际的景观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针对景观学专业当中的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和教授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提出了景观学专业中设计类课程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所实施的政策,针对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方式及其在改革方面的有效形式进行了探讨。对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实施改革对景观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景观学专业中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所以说,增强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水平,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1] 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13(7)53:56.

  [2]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278:280.

  [3] 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园林,2011(4)13:14.

  [4] 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2012(1)15:17.

  所谓“风景”是在一定条件下,以山水景物或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观念中的风景”则是设计者头脑中的风景[1]。因此,设计是设计者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憧憬“投射”到现实世界中的一种营造行为,设计的好坏,取决于设计者如何将客观因素和基本素材进行融合,激发人,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想以及心理等方面对于设计成果的感悟。

  《风景园林设计》就是这样一门传授设计初学者运用生活素材进行景观设计以改造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课程,对于刚接触风景园林设计的初学者来说,它开启了设计者对于各类风景的理性认识,为之后创造另一番风景埋下伏笔,对其今后的设计生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是“设计之匙”。

  《风景园林设计》是园林、风景园林相关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城市规划、风景资源的评价、城市风景园林绿地系统、风景园林绿地、景园景点、城市景观环境、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工程等,是较为系统的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之一。

  《风景园林设计》紧紧围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各方面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化等方面,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例探讨、项目训练、外业考察等方式,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使得设计初学者在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设计的美妙,激发其设计兴趣,学会紧密合作与学习并从中积累经验,对今后设计之路产生重要影响。

  《风景园林设计》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对其他学科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系统理解,巩固专业知识,初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景园林等行业对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技能构成要求,拓宽视野,找出不足,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亲身参与设计,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行业的认识,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课堂学习内容相对于其他的一些设计课程而言似乎更丰富、有趣,具有启发意义。总结课程课堂学习所得如下:

  1)课程涉及的设计知识在所有设计课程中相对较为基础及全面,使笔者全方面系统习了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知识:《风景园林设计》课堂学习涉及风景园林历史与发展、风景园林设计布局、程序、各种类型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技巧;

  2)除了《园林设计》教材使用外,老师常讲解其他权威、经典设计书籍和实例来扩展视野,激发笔者对于设计的兴趣;与此同时,老师常介绍较为新颖的国内外设计观点和理念,保证了与时俱进;

  3)课堂学习注重理论与动手实践结合,让笔者在实际设计中感受理论知识的重要:课堂上老师经常进行手绘快题设计训练,这对于平面构图、色彩搭配、景观景点设计等方面的提升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大家讨论分享的方式进行优秀作品解析,可以学会如何分析作品的优劣,从而取得进步。

  为了保证理论知识的吸收,设计课程设计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这些绘图设计作业中,常常可以收获很多:

  1)在根据命题进行方案构思的时候,一方面学会找出满足设计要求的硬性规定,再者则是通过几个方案的比较,找到最优解决途径和方案,学会比对和分析。此外,资料收集过程,也能通过观摩优秀设计师的作品,让自己有所收获和感悟;

  2)在作业绘制过程对耐心、审美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可以通过作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成就个人风格;

  3)此外,作业可以让理论知识融进设计,产生潜意识作用,这样在面对实际场地的时候,会养成合理尺度、遵照规范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

  为了满足课程需要,比如作业绘制、考试、设计素养的培养,笔者常在课下自我提升:

  1)图书馆是设计初学者必须挖掘的宝藏,其内有大量园林设计相关实例、论文、图集、设计师手册等,对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扩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2)针对自己喜欢的方面,如手绘、计算机作图等进行自我发展,一方面能增强设计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专长,对于今后的工作、学习很有意义。

  1)关于一些规范方面的知识,课堂学习确实相对较少,以至于很多时候感觉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有些不切实际,课堂上可以考虑适当介绍一些较为常用的设计规范,让学生在课堂、课下作业中应用自如;

  2)关于一些国内外优秀设计流派及其发展历史介绍过少,可以适当结合课堂进行一些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设计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诞生和个人风格的形成。

  3)为学生多提供些实际设计参与平台。课程中的一些课堂内外作业可以考虑用老师实际参与的项目来进行,不要只是单纯的空白场地,应让学生学会如何结合实际地形地貌、场地情况、文化背景来综合考虑,有利于与今后与社会的接轨。

  相信有指导老师的渊博知识和悉心培养,以及学生的努力,《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相关心得和经验的总结,笔者对园林景观设计学习和实践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文中提出的相关感受和见解,不仅增加了笔者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喜爱,也为今后相关设计学习和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指导,收获颇多。同时,希望通过笔者的一些课程建议和心得,为《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优化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2010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0〕43号)和广西大学2011年度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2〕1号)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徐 婧(1989―),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林学院园林200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唐世斌(1963―),男,重庆梁平人,研究生,广西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建筑工程与规划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源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各个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Forman和Godron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科学”。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的设计。①现阶段景观生态学朝着综合化、交叉化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亦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转变,研究尺度从模糊尺度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扩展。景观生态学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几十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发展颇引人注目。研究主要体现在景观的空间、技术、美学等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生态的重视成为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共识,生态教学已成为现代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是现代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生态意识的培养在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中已被认为是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将生态思想深入地融入到景观设计课程中去,使设计师在早期的教育阶段就具有生态意识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为此,近些年来在景观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意识教育模式的尝试,渗入具有生态意识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教学中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对于生态化理念的把握。城市景观生态微系统,是城市中总量最大、分布最广、居民使用率最高的系统类型,这些微系统对城市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城市景观微系统通过微循环,在地块内部即形成了生产、消费、降解的基本平衡,只是将超出地块微系统降解能力的部分排到城市系统中,大大减小了城市降解废弃物的压力,减少了能耗。其次,生态不单是一种技术手段,景观生态倡导的其实是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地块微系统内,居民可以切身感受到身边发生的生态事件和由此带来的实际效益,对促进生态城市转型意义重大。②再次,地块作为城市中基本的用地单元,不同地块的用地性质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风貌,提高了城市不同地块的识别性和景观异质性,形成了多样性的城市景观。景观生态教育理念,一方面不仅在教学中完善生态基础知识及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课程,而在高年级的设计实践课程中要进行具体的课题设计操作运用。另一方面,相对于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趋于大空间巨系统,由基本用地单元形成的微系统生态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其类型丰富多样,功能接近日常生活,尺度易于把握。在景观生态化课程教学中,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有直接的意义。

  在教学中通过微系统的生态化设计来解决基本用地单元的景观生态化问题,这一理念导入课程中,并由小及大,逐级上推,构建“基本用地单元(微系统)——街坊(小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大系统)——城市(巨系统)”的生态景观系统,进而解决城市巨系统的景观生态问题。通过专题训练,使学生在设计的动态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生态意识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微系统生态设计从日常生活环境入手,从细部环节最接近于人的小尺度空间开始,这也是景观生态教学中学生课题作业最佳的切入点,然后逐次进入巨系统环境问题。

  利用系统论思想,从构成城市的细胞——基本用地单元这一小环境着眼,提出景观设计的微系统概念并引入到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微系统的界定、构成、作用的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应主要关注五部分内容:微系统的能源供给、微系统的道路铺装、微系统的绿化植栽、微系统的景观小品、微系统的垃圾处理。涉及的道路铺装、绿化、景观小品这几个因素在通常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已被作为基本的认识反复学习及实践过,那么能源供给和垃圾处理牵涉到技术问题,在此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学科知识,发挥个人综合能力。

  课程教学中导入能源系统思路,能源系统是以物质实体边界进行城市系统分类中的唯一动态系统。使学生在景观生态化设计中,考虑到在地块能量流动转化的过程中,做到输入能量(消耗能量)与输出能量(废弃物)的最小化与循环利用。在地块微系统内部,能量输入系统可简化为电能、热能和水能等能量的输入,并且同时伴随能量的输出、废水和废弃物的输出。如在课程设置时可引导学生考虑多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景观生态设计的重点。另外,倡导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注重节能减排。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的一点是:需要注意在设计中对场地原有的自然元素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利用,例如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

  培养学生利用当地材料的生态环保意识,结合材料的色彩、质地等体现人性化和艺术化设计。铺装、小品设计是微系统内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元素,是在景观设计课程中最为普遍的设计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在微系统生态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品设计原则:优先应用废弃材料;注重环境的整体效果,切勿盲目求大;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

  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地域气候特征,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遵循植物的本土性、自组织性和共生原则,创造多层次的植被生态环境。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应该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色彩、质感,通过植物之间的生态特性合理搭配,形成良好的景观艺术效果,来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绿化设计时把握原则:一方面,植物树种选择要以本土树种为主,避免外来树种的长途异地移植;另一方面,植物配置要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遵循生态群落的发展规律,营造多样性的植物群落。

  引导学生对微系统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关注,这对于地块的整体生态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微系统内建立微循环,可以有效减少地块产生的废弃物排放量,从而降低城市废弃物处理的压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生态化与人性化的双赢之举。③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并不是要在每个微系统中进行,如果可能应尽量应用。在微系统进行的这一转化将会对城市这个巨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和实践中,许多人认为景观生态化只能在公园、绿地等足够大的空间才能实现,小地块无法实现景观生态化。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我们在景观生态教学中要纠正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度生态化,过分强调环境的自然属性,认为只有城市建成环境达到原生自然的状态才是唯一的生态化路径,这种观点忽视了城市建成环境的人工属性;第二个误区是伪生态化,即要么简单套用生态理论,完全不顾设计方案的成本,要么只喊喊生态口号,并无生态之实;第三个误区是过于技术化,生态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建立在文化观念、技术储备、经济支持等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景观设计过于技术化往往导致设计方案理念先进、技术超前,但难以实现。这三个误区是在景观课程教学中最易出现的问题,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基于这三个问题,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生态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在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当中建立清晰的生态设计思路主线索及相关知识内容,如何构建微系统生态意识与景观设计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的整体关联,成为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建构的重点,在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上体现微系统生态意识的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方面,在教学实践及教学改革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在低年级相关课程中即基础训练阶段进行渗入式教学。到二、芒果体育官网入口三年级进行深化拓展阶段训练,课程中实践命题可设置为直接的微系统生态化课题实践练习。到高年级进入综合提高阶段,课题设计内容涵盖面涉及较广,地形环境复杂。教学上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主脉络,同时在每个阶段与其他相关基础课、专业课保持相关的连续性。

  景观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都涉及的一门重要的课程,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广泛适应能力的执业教育作为基本标准,课题研究坚持开放性与理性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微系统”作为切入点引入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建立“设计——实践——研究”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训练,引导学生对“微系统”的关注而切入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对于设计题目的选择应不断完善,结合地域特征、经济水平差异等,可提供不同的微系统景观空间,也可依据微系统景观空间构成特点分类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对设计前期的研究及设计分析,提倡“研究性”学习,让教师的科研更多融入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中。

  “微系统”其实质是对具体功能空间的设计,在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地方、地域化的了解和关注。

  1.关注系统环境的地理、气候特征。在景观生态化设计课程中对于不同地域气候、地理环境下生态环境的介入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不同地域“微系统”环境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建筑景观在产生初期,其决定因素并非人文历史,而是当地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而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设计实践命题是对地域气候在景观中的影响。在课题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更多思考不同的地理地貌下,景观生态环境设计所应对的方式。

  2.关注居民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日常的生活空间尺度、平民生活行为空间,把握微系统景观的本质意义及形式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目前中国社会大量存在且更多需要的适宜的空间的关注及技术手段的研究选择。教学中命题设计从大的城市绿地、广场转为小型的街心花园、庭院景观等日常化的微观系统环境,学生在设计前期的基础调研由文献搜集要深入到实地调研资料收集,走进平民日常生活,了解线.关注地域历史与地区精神。在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中,对于微系统的认识不仅存在于技术层面上的了解,还要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看到地方的表面状况,应更多领会当地文化、地区精神,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述空间的历史。④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地域生态化更高层面的意义。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意识,以景观微系统生态创造为契机,培养现代设计师的生态责任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意识。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设计师我们恪守的职责是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栖居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正确的生态理念指导下,运用更多、更新的生态设计手法。在景观生态化教学中,教师设置的课程一方面是对学生引导、渗入生态化思想及对应的方法策略;另一方面,在充分渗入之后,在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理论信息与校内实践设计经验基础上,析出有价值意义的设计才有可能,提炼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思路才有基础。⑤教师作为在教学渗入及课题实践析出这两个环节的引导者及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创造即析出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并鼓励他们对于创新思路的尝试和创造,多以社会实践真题为训练题目,敢于接受设计实践的检验,不断丰富和扩大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影响,同时不断提高生态化设计教学水平。

  ①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建设科技,2006(7):29.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美国著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美国著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芒果体育官网入口美国著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主观色彩意识,属于自我认知方面的范畴,跟“客观”相对应。它依据对实际景物的反复观察体验,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感觉。倘若我们改变以往的观察方法,以我们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色彩的自然属性,将会发现色彩具有变幻莫测的魅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将色彩的客观属性、变成自己的主观色彩呈现在动画场景设计之中。当主观色彩在你的思维中逐步升级,动画场景设计将不属于肉眼观察的客观物体。而是设计师经营的色彩王国。不然,设计师就成了摄影机和照像机。因为有了主观意识的发挥和存在,才会使许多设计师同画一个景物时色彩的感觉截然不同。设计师通过反复观察自然景物形成主观意识。进而又通过主观意识对自然景观予以调整改造,这是存在决定意识又由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具体体现。

  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意识的形成,应通过观察训练和写生训练进行培养。从生理上讲,人眼的视网膜吸收可见光,视神经把视觉的信息输送到大脑,产生了物体的光色反映。在户外,有时客观条件不能满足画面的需要,这时主观色彩意识就会大放异彩,它运用创作人在大脑中掌握的色彩常识及生活阅历的积累,重构画面的合理性和完美性,将景物色彩进行重组和甄选,促成写生画面的尽善尽美。对色调及光源和暗面进行合理调整,使其主题突出,画面整体而有生气,形成画面的视觉趣味中心,达到传递美感享受的艺术效果。学习者自我训练敏锐的辨析复杂景物能力,以及用冷暖色彩的处理方法调整色彩的能力训练,以达到主观意识的养成。崇山峻岭、白浪与沙滩,江河湖海、绿树青草、田园风光、都市民风、作为动画场景设计艺术,无论是写生或是创作,它与摄影最大的区别,画家的眼睛独具一种比照相机镜头更丰富的艺术功能,这就必然地体现了设计者的主观色彩意念因素。

  总之,在各种光照环境下,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色彩现象及景物,体验解读光照和色彩神奇的变幻规律,形成动画场景设计色彩表现的主观色彩意识。要意识到自然景观的形与色是不可能原封照样搬上画面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运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取舍。

  在整个训练中应注意并克服色彩纯度太低所造成的灰画面,和过纯而造成的色彩过生,颜色跳跃,面画太花等弊端。要求对客观对象完全理解和正确判断,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大胆实践。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共变化规律至关重要,它能使我们在完成每一幅动画场景设计时得心应手、酣畅淋漓,有了这方面的基本功,就能表现出动画场景的空间、质感,使欣赏者的视线停留在优美的画面上,感受空气的流动。

  具备整体设计思想对于建筑设计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是非常关键的,主要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当中能够充分认识和把握建筑本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握好会对这样一个关系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在这样一种设计模式之下,设计人员就不会只局限于建筑本体的设计。在此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通过整体设计思想,将建筑和环境视作整体来进行处理,最终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建筑与景观和谐,使得建筑能够成为景观当中的正常组成部分,而不是突兀的存在。

  在建筑设计当中一定要认识到一点,即建筑存在的基础便是周边环境,而建筑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就不能够建筑设计被动的去适应周边环境,而是因为探索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然后主动地促进环境和建筑的融合,相互之间取得好的影响,实现这样一种目的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首先就是要建立起建筑先入式的整体思想,针对于此,建筑设计人员就一定要在工作过程当中打破传统的建筑主体为中心的思想,更加关注和重视规划设计当中的整体性因素,在把握建筑本身特点和周边环境因素的基础之上对其建筑进行设计,最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其次是要建立起建筑后入式的改造原则,这样一个原则的提出和施行是针对于既有环境当中新建项目而言,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将建筑被动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调节建筑与环境关系,这样一种形式的转变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主要就是在这样一种模式之下能够更加顺利的通过合理元素的调整来获得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整体意向。最后还需要把握住建筑设计景观化这样一种大的趋势和导向,无论是在建筑大师的作品当中,还是新锐建筑师的实验当中,建筑景观化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其显著特点就是其设计要素、建筑材料或者是环境效应等都一定程度的融入了景观设计的特点,尤其是在一些地标建筑或者是实验建筑当中,这样一种趋势更是明显。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相互影响和融入是双向的,因此同样需要对景观设计中建筑意识的植入进行分析和考虑,景观设计当中与建筑设计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景观设计是随着建筑使用和完善的过程而不断展开的,我们更加能够将其是作为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基于此,对于景观设计就应当有更加科学和理性的认识。

  景观生成需要科学的态度主要是因为景观生成过程本身便正是对景观设计科学性进行试验和论证的过程,景观在生成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其功能、经济、生态以及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严密的推理和分析,并结合景观区域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生物等来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然而,我们国家的景观设计当中,虽然有很多抒发和表达人文情怀的传统造园,但是能够充分考虑科学存在的客观设计则不多,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

  我们国家的景观设计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初级状态,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在科学建设和发展方面的不完善,对于理念更是停留在相对表面和基础的层面之上,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国家园林景观设计的水平相当稂莠不齐,且盲目抄袭的现象非常严重。针对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站在建筑理念的高度之上来看待景观设计问题,这样一种分析和看待就能够较好的保证景观设计不再处于简单粉饰的层面和状况,更不是对于漏洞的遮掩,而是经过建筑分析、设计和决策之后采用科学的方式所进行的景观设计。

  在进行景观创造过程当中,制约造景创意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造景的复杂性和技术性问题,也就是说,在现代城市当中,想要获得更加理想的造景是需要强大的建筑技术作为支撑和辅助的,下文当中同样结合两个具体的方面来进行说明和分析。一方面就是需要利用建筑技术来拓宽景观设计的空间,景观设计的想象空间无疑是要比建筑设计大的多,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仍然会遇到较多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和传统的植物造景相比,现代造景更是需要表现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正是因为这样,科学技术手段就成为了大多数现代景观设计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则是强调采用建筑的思维来解决景观设计当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上文当中已经指出,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都会遇到多方面的限制,包括场地、经济以及既有城市规划的限制等,针对于这样一些现实的问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就可以采用建筑方式来解决限制问题,如城市当中不具备植物条件或者是不存在功能区域的时候,就可以借鉴建筑思维来进行分析,并选择最为经济适用的方式处理之。

  随着景观设计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实际的设计当中与建筑学,林业学,文学等人文社科类以及其他类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1]但是随着建筑景观标识设计的抽象化导致人们对建筑景观标识的认识不够清楚,因此很多群众对建筑景观标识所传达出来的符号没有充分了解到,这是在设计上所出现的误区。也就数导致设计出来的建筑标识与建筑景观本身不相协调,两者之间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的,对于从事景观设计的设计师是需要处理好建筑景观标识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之间的关系的。现在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崛起,[2]对于一个好的建筑景观标识的需求是十分之大的,对于房地产公司所设计处理的标识是具有自身的特点的,也就是可以被人一眼去区分。具有自身独立的特点,才能够推动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品牌的建立。因此在设计上就需要更符合建筑景观的实际情况,将建筑景观标识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之间的关系加以统一。才能更好地设计建筑景观标识。

  建筑景观标识是具有明确性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不具有象征性。恰恰相反,为了传达信号,是需要发挥人自主的想象力。简单明了的建筑景观标识也许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口号,缺乏让人思考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让人铭记于心的内容。为此对于象征意蕴的使用,在建筑景观标识当中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我们看见白色,会想到白云,白雪,这些,白色带给人们纯洁美好的感觉,红色,会让人想到火焰,太阳,这些让人感觉到温暖热烈的事物。这是一个联想的感觉,抽象的意蕴不是明确地说明一种事物,这样子人们的想象力仅仅是局限于这一种事物,也就不会有想象的空间。

  通过这些不明确的符号,往往是可以传达出一个更为有效的信息给受众。符号对于人来说,是具有多种含义的,根据它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代表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例如,红灯,这是禁止的意思,如果红灯闪烁,人们会想到汽车尾灯,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这些符号是非常直接的,只要在符号上加以引导,会让人们产生一种有目的的联想。这也是在建筑景观设计当中所必须面对的事情。就是根据事物的司机情况将事物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应。对于建筑景观标识的象征意蕴在设计当中是完全不能舍去的,但是也不能完全用象征符号来传达信息,这是不对的。对于一些受众来说。使用完全抽象的符号,他们无法准确理解设计标识的内涵,也会导致设计的建筑景观标识晦涩难懂。因此一个好的建筑景观标识,是需要通俗易懂的。可以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到所想要表达的内容,象征让内容更加生动。

  建筑景观标识的设计形式感是针对标识的表现形式而言的,以往的建筑景观表现形式十分单一,因此也无法起到夺人眼球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建筑景观标识的表现形式也随之丰富多样起来。在现在建筑景观标识表现形式如此丰富多样的前提下需要利用好当前的表现形式设计出具有形式感的建筑景观标识。建筑景观标识的设计主要是以图形文字色彩,这三大类设计要素进行组成的,因为这三大类可以通过视觉语言更好地传达信息,对于图形,更加直观,让人们留下一个脑海中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对图形内容的一个深层次的解读,同样也是为了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色彩的应用是为了烘托整个氛围,也是为了渲染建筑景观标识。在现代的建筑景观标识当中,喜欢使用立体的标识来传递信息,例如雕塑以及微型的建筑景观立体模型,这些立体的标识更加突出。对于地域上的特色可以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对于信息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标识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穿达,是为了给观众以一个直观的形象。对于这些内容是需要在对建筑景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之上,才能决定使用何种表现形式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多种表现形式并不代表可以滥用表现形式来达到设计目的,相反,一个好的设计效果并非是借助表现形式来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好的创意和内容才能够实现这一设计。

  中国联通所设计的标识是使用了盘长这一个造型,这个造型是在中国佛教当中是八吉祥之一。这是将现代与传统进行结合。所设计出来的标识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结。对于中国结的内涵放在中国联通公司的业务当中,就是另一种解读。中国结复杂的穿针引线的技术体现了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复杂与繁密,中国结首尾相连,互为整体,体现了中国联通公司上下一心,生生不息的公司理念。[3 ]也是为了体现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互促进的一个形式。因此可以看到这种设计是十分成功的。它有着建筑景观标识的象征意蕴也具有其设计形式感的表现形式,以象征为外在特征,所进行的解读都符合该公司的定位。因此针对建筑景观标识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之间的关系当中就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互为表里的关系,可以让象征意蕴成为理解设计理念的一个渠。

{Copyright © 2017-2023 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湘ICP备1100271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