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公司动态分类
景观设计常识汇总十篇

  伴随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不断的加快,我国居民在其居住环境的建设以及管理的工作当中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和危机,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的比例严重失调,自然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自然文化遗产遭受蚕食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给景观学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干扰因素。自2004年12月开始,我国高校景观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在2007年开始,都相应的设立了景观学相关的专业并正式开始招生。我国安徽建筑大学早在2000年到2008年这八年的原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依据传统的优势学科针对性的设立了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景观学实用性人才,并且积累下较多的教学经验。为了更好的开展传统的优势学科,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的实用性人才,对景观学专业的设计课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景观师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规划设计;第二是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第三是建设和管理。每个国家的在景观规划方面的设计师人数以及专业水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该国家人民居住环境的质量高低,它同时也是人居环境中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二十一世纪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引导性学科。我国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大多都集中在农林元宵,在对相关课程进行编制的时候,对建筑类院校中有关景观类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影响比较大,景观学的办学理念和背景主要涵盖了建筑类、艺术类、农林类以及地理类这四个大方面,从而产生了设计风格多样化,每个学校之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和设计风格,针对培养层次较高的景观学专业性人才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在农林院校当中,在软质量景观上的师资力量相比其他的工科类的院校有着较大的优势,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社会需求当中,这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式有着较大的优势,对建筑类的工科院校来说,它在景观的规划方面。管理方面、设计方面以及研究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优势,而且具备了国土和地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和场地的规划、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设计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说,在当前的景观教学和实践当中,设计类的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设计类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断的完善教学的方式以及对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进行强化,争取在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学和科研相融合,老师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在能方面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让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类的教学更加具备研究和实践的意义。

  景观学理论和普通的理论性课程以及生物学科中的课程相比,其设计类的课程具备非常明显的特点,其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着较为独特的地方。设计类的专业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即形象化的思维能力。总的来说,所谓的设计就是将设计者本身的思维和设计思想通过其所要设计的物体或者是景象,让人们从视觉感官上去了解设计者的索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这首先就要求设计者的自身需要具备非常清晰的设计框架存在脑海当中,要是本身对自己的设计结构了解不够充分,那在观赏者的角度上对其所涉及的作品就更加无法理解,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是在想象能力方面较差,那样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进行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对学生在设计技能方面的训练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设计类的课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设计能力,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欠缺往往会对所设计的事物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做出必要的示范,很多时候会遇到用语言无法表述的问题,但是通过实物的演示和具体的操作就会让学生一目了然。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充分的参与到设计和讨论的过程中去,这样才会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课程的性质直接关系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和双向交流,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景观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去。学生由被动的去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转变成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的学习模式,这时候教师也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特性进行因材施教。

  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设计项目,无论是真实的工程项目还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虚拟场景,从其本身的性质上来看都属于同一种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了景观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再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解决。但是所解决的问题的具体方案最终必须要通过具体的图纸展现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是一个设计人员,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大胆的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将其所学的概念、原则以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当中,这样才能对实际的问题加以有效的解决。

  设计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针对景观设计工作,它要求设计者必须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同样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同样也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景观设计理论,学生也要对设计方面相关知识进行积累,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建筑工程技术以及生物方面的知识。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景观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模式可以总结为:“引导、示范和实际操作”。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可以得出这种模式的教学是切实有效的。人们通常都认为景观专业设计类的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并不是通过一种设计类的课程进行教学,其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教师具体讲授给学生多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到的知识是否可以真正的理解真正的运用到实际当中,学生需要学会独立的思考,还要具备自己的思想,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学会消化和借鉴。

  对学生进行引导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其目的主要是指引学生去充分了解设计课程的特性以及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没有对其进行大概的了解,那么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只能是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走,在这种状况下,要想使教学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就会非常的困难。

  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景观学在其所学专业中的重要位置,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修完所有相关课程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事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阶段首先应该完成的任务。

  教师示范,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阶段的初步操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示范:首先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具体例子对其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通过实际的操作来演示一种具体的操作,并且在相关的演示过后分析和总结出与其相关的普遍性原理,然后在通过进一步的不同设计的实例对相应的原理加以有效证明。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这是景观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通常采用以下集中方式进行,第一,课后安排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实际动手操作的任务。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适当的加以“压力训练。第三,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项目训练。第四,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快题考试。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经过实际的应用证明是切实有效的,但是个人的教学方式还是不能充分的弥补整个教学体系,在以后教学体制的发展中还是需要不断的完善整体的教学体制,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出最高质量的景观学设计技术的教学。

  本文主要是对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在实际的景观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针对景观学专业当中的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和教授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提出了景观学专业中设计类课程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所实施的政策,针对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方式及其在改革方面的有效形式进行了探讨。对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实施改革对景观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景观学专业中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所以说,增强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水平,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1] 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13(7)53:56.

  [2]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278:280.

  [3] 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园林,2011(4)13:14.

  [4] 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芒果体育手机版2012(1)15:17.

  景观生态设计源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各个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Forman和Godron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科学”。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的设计。①现阶段景观生态学朝着综合化、交叉化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亦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转变,研究尺度从模糊尺度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扩展。景观生态学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几十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发展颇引人注目。研究主要体现在景观的空间、技术、美学等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生态的重视成为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共识,生态教学已成为现代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是现代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生态意识的培养在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中已被认为是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将生态思想深入地融入到景观设计课程中去,使设计师在早期的教育阶段就具有生态意识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为此,近些年来在景观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意识教育模式的尝试,渗入具有生态意识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教学中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对于生态化理念的把握。城市景观生态微系统,是城市中总量最大、分布最广、居民使用率最高的系统类型,这些微系统对城市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城市景观微系统通过微循环,在地块内部即形成了生产、消费、降解的基本平衡,只是将超出地块微系统降解能力的部分排到城市系统中,大大减小了城市降解废弃物的压力,减少了能耗。其次,生态不单是一种技术手段,景观生态倡导的其实是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地块微系统内,居民可以切身感受到身边发生的生态事件和由此带来的实际效益,对促进生态城市转型意义重大。②再次,地块作为城市中基本的用地单元,不同地块的用地性质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风貌,提高了城市不同地块的识别性和景观异质性,形成了多样性的城市景观。景观生态教育理念,一方面不仅在教学中完善生态基础知识及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课程,而在高年级的设计实践课程中要进行具体的课题设计操作运用。另一方面,相对于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趋于大空间巨系统,由基本用地单元形成的微系统生态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其类型丰富多样,功能接近日常生活,尺度易于把握。在景观生态化课程教学中,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有直接的意义。

  在教学中通过微系统的生态化设计来解决基本用地单元的景观生态化问题,这一理念导入课程中,并由小及大,逐级上推,构建“基本用地单元(微系统)——街坊(小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大系统)——城市(巨系统)”的生态景观系统,进而解决城市巨系统的景观生态问题。通过专题训练,使学生在设计的动态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生态意识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微系统生态设计从日常生活环境入手,从细部环节最接近于人的小尺度空间开始,这也是景观生态教学中学生课题作业最佳的切入点,然后逐次进入巨系统环境问题。

  利用系统论思想,从构成城市的细胞——基本用地单元这一小环境着眼,提出景观设计的微系统概念并引入到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微系统的界定、构成、作用的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应主要关注五部分内容:微系统的能源供给、微系统的道路铺装、微系统的绿化植栽、微系统的景观小品、微系统的垃圾处理。涉及的道路铺装、绿化、景观小品这几个因素在通常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已被作为基本的认识反复学习及实践过,那么能源供给和垃圾处理牵涉到技术问题,在此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学科知识,发挥个人综合能力。

  课程教学中导入能源系统思路,能源系统是以物质实体边界进行城市系统分类中的唯一动态系统。使学生在景观生态化设计中,考虑到在地块能量流动转化的过程中,做到输入能量(消耗能量)与输出能量(废弃物)的最小化与循环利用。在地块微系统内部,能量输入系统可简化为电能、热能和水能等能量的输入,并且同时伴随能量的输出、废水和废弃物的输出。如在课程设置时可引导学生考虑多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景观生态设计的重点。另外,倡导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注重节能减排。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的一点是:需要注意在设计中对场地原有的自然元素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利用,例如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

  培养学生利用当地材料的生态环保意识,结合材料的色彩、质地等体现人性化和艺术化设计。铺装、小品设计是微系统内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元素,是在景观设计课程中最为普遍的设计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在微系统生态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品设计原则:优先应用废弃材料;注重环境的整体效果,切勿盲目求大;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

  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地域气候特征,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遵循植物的本土性、自组织性和共生原则,创造多层次的植被生态环境。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应该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色彩、质感,通过植物之间的生态特性合理搭配,形成良好的景观艺术效果,来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绿化设计时把握原则:一方面,植物树种选择要以本土树种为主,避免外来树种的长途异地移植;另一方面,植物配置要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遵循生态群落的发展规律,营造多样性的植物群落。

  引导学生对微系统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关注,这对于地块的整体生态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微系统内建立微循环,可以有效减少地块产生的废弃物排放量,从而降低城市废弃物处理的压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生态化与人性化的双赢之举。③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并不是要在每个微系统中进行,如果可能应尽量应用。在微系统进行的这一转化将会对城市这个巨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和实践中,许多人认为景观生态化只能在公园、绿地等足够大的空间才能实现,小地块无法实现景观生态化。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我们在景观生态教学中要纠正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度生态化,过分强调环境的自然属性,认为只有城市建成环境达到原生自然的状态才是唯一的生态化路径,这种观点忽视了城市建成环境的人工属性;第二个误区是伪生态化,即要么简单套用生态理论,完全不顾设计方案的成本,要么只喊喊生态口号,并无生态之实;第三个误区是过于技术化,生态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建立在文化观念、技术储备、经济支持等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景观设计过于技术化往往导致设计方案理念先进、技术超前,但难以实现。这三个误区是在景观课程教学中最易出现的问题,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基于这三个问题,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生态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在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当中建立清晰的生态设计思路主线索及相关知识内容,如何构建微系统生态意识与景观设计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的整体关联,成为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建构的重点,在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上体现微系统生态意识的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方面,在教学实践及教学改革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在低年级相关课程中即基础训练阶段进行渗入式教学。到二、三年级进行深化拓展阶段训练,课程中实践命题可设置为直接的微系统生态化课题实践练习。到高年级进入综合提高阶段,课题设计内容涵盖面涉及较广,地形环境复杂。教学上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主脉络,同时在每个阶段与其他相关基础课、专业课保持相关的连续性。

  景观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都涉及的一门重要的课程,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广泛适应能力的执业教育作为基本标准,课题研究坚持开放性与理性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微系统”作为切入点引入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建立“设计——实践——研究”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训练,引导学生对“微系统”的关注而切入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对于设计题目的选择应不断完善,结合地域特征、经济水平差异等,可提供不同的微系统景观空间,也可依据微系统景观空间构成特点分类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对设计前期的研究及设计分析,提倡“研究性”学习,让教师的科研更多融入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中。

  “微系统”其实质是对具体功能空间的设计,在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地方、地域化的了解和关注。

  1.关注系统环境的地理、气候特征。在景观生态化设计课程中对于不同地域气候、地理环境下生态环境的介入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不同地域“微系统”环境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建筑景观在产生初期,其决定因素并非人文历史,而是当地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而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设计实践命题是对地域气候在景观中的影响。在课题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更多思考不同的地理地貌下,景观生态环境设计所应对的方式。

  2.关注居民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日常的生活空间尺度、平民生活行为空间,把握微系统景观的本质意义及形式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目前中国社会大量存在且更多需要的适宜的空间的关注及技术手段的研究选择。教学中命题设计从大的城市绿地、广场转为小型的街心花园、庭院景观等日常化的微观系统环境,学生在设计前期的基础调研由文献搜集要深入到实地调研资料收集,走进平民日常生活,了解线.关注地域历史与地区精神。在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中,对于微系统的认识不仅存在于技术层面上的了解,还要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看到地方的表面状况,应更多领会当地文化、地区精神,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述空间的历史。④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地域生态化更高层面的意义。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意识,以景观微系统生态创造为契机,培养现代设计师的生态责任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意识。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设计师我们恪守的职责是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栖居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正确的生态理念指导下,运用更多、更新的生态设计手法。在景观生态化教学中,教师设置的课程一方面是对学生引导、渗入生态化思想及对应的方法策略;另一方面,在充分渗入之后,在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理论信息与校内实践设计经验基础上,析出有价值意义的设计才有可能,提炼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思路才有基础。⑤教师作为在教学渗入及课题实践析出这两个环节的引导者及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创造即析出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并鼓励他们对于创新思路的尝试和创造,多以社会实践真题为训练题目,敢于接受设计实践的检验,不断丰富和扩大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影响,同时不断提高生态化设计教学水平。

  ①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建设科技,2006(7):29.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美国著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芒果体育手机版“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美国着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着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主观色彩意识,属于自我认知方面的范畴,跟“客观”相对应。它依据对实际景物的反复观察体验,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感觉。倘若我们改变以往的观察方法,以我们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色彩的自然属性,将会发现色彩具有变幻莫测的魅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将色彩的客观属性、变成自己的主观色彩呈现在动画场景设计之中。当主观色彩在你的思维中逐步升级,动画场景设计将不属于肉眼观察的客观物体。而是设计师经营的色彩王国。不然,设计师就成了摄影机和照像机。因为有了主观意识的发挥和存在,才会使许多设计师同画一个景物时色彩的感觉截然不同。设计师通过反复观察自然景物形成主观意识。进而又通过主观意识对自然景观予以调整改造,这是存在决定意识又由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具体体现。

  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意识的形成,应通过观察训练和写生训练进行培养。从生理上讲,人眼的视网膜吸收可见光,视神经把视觉的信息输送到大脑,产生了物体的光色反映。在户外,有时客观条件不能满足画面的需要,这时主观色彩意识就会大放异彩,它运用创作人在大脑中掌握的色彩常识及生活阅历的积累,重构画面的合理性和完美性,将景物色彩进行重组和甄选,促成写生画面的尽善尽美。对色调及光源和暗面进行合理调整,使其主题突出,画面整体而有生气,形成画面的视觉趣味中心,达到传递美感享受的艺术效果。学习者自我训练敏锐的辨析复杂景物能力,以及用冷暖色彩的处理方法调整色彩的能力训练,以达到主观意识的养成。崇山峻岭、白浪与沙滩,江河湖海、绿树青草、田园风光、都市民风、作为动画场景设计艺术,无论是写生或是创作,它与摄影最大的区别,画家的眼睛独具一种比照相机镜头更丰富的艺术功能,这就必然地体现了设计者的主观色彩意念因素。

  总之,在各种光照环境下,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千变万化的色彩现象及景物,体验解读光照和色彩神奇的变幻规律,形成动画场景设计色彩表现的主观色彩意识。要意识到自然景观的形与色是不可能原封照样搬上画面的,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运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取舍。

  在整个训练中应注意并克服色彩纯度太低所造成的灰画面,和过纯而造成的色彩过生,颜色跳跃,面画太花等弊端。要求对客观对象完全理解和正确判断,用主观色彩意识去大胆实践。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共变化规律至关重要,它能使我们在完成每一幅动画场景设计时得心应手、酣畅淋漓,有了这方面的基本功,就能表现出动画场景的空间、质感,使欣赏者的视线停留在优美的画面上,感受空气的流动。

  随着景观设计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实际的设计当中与建筑学,林业学,文学等人文社科类以及其他类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1]但是随着建筑景观标识设计的抽象化导致人们对建筑景观标识的认识不够清楚,因此很多群众对建筑景观标识所传达出来的符号没有充分了解到,这是在设计上所出现的误区。也就数导致设计出来的建筑标识与建筑景观本身不相协调,两者之间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的,对于从事景观设计的设计师是需要处理好建筑景观标识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之间的关系的。现在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崛起,[2]对于一个好的建筑景观标识的需求是十分之大的,对于房地产公司所设计处理的标识是具有自身的特点的,也就是可以被人一眼去区分。具有自身独立的特点,才能够推动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品牌的建立。因此在设计上就需要更符合建筑景观的实际情况,将建筑景观标识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之间的关系加以统一。才能更好地设计建筑景观标识。

  建筑景观标识是具有明确性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不具有象征性。恰恰相反,为了传达信号,是需要发挥人自主的想象力。简单明了的建筑景观标识也许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口号,缺乏让人思考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让人铭记于心的内容。为此对于象征意蕴的使用,在建筑景观标识当中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我们看见白色,会想到白云,白雪,这些,白色带给人们纯洁美好的感觉,红色,会让人想到火焰,太阳,这些让人感觉到温暖热烈的事物。这是一个联想的感觉,抽象的意蕴不是明确地说明一种事物,这样子人们的想象力仅仅是局限于这一种事物,也就不会有想象的空间。

  通过这些不明确的符号,往往是可以传达出一个更为有效的信息给受众。符号对于人来说,是具有多种含义的,根据它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代表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例如,红灯,这是禁止的意思,如果红灯闪烁,人们会想到汽车尾灯,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这些符号是非常直接的,只要在符号上加以引导,会让人们产生一种有目的的联想。这也是在建筑景观设计当中所必须面对的事情。就是根据事物的司机情况将事物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应。对于建筑景观标识的象征意蕴在设计当中是完全不能舍去的,但是也不能完全用象征符号来传达信息,这是不对的。对于一些受众来说。使用完全抽象的符号,他们无法准确理解设计标识的内涵,也会导致设计的建筑景观标识晦涩难懂。因此一个好的建筑景观标识,是需要通俗易懂的。可以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到所想要表达的内容,象征让内容更加生动。

  建筑景观标识的设计形式感是针对标识的表现形式而言的,以往的建筑景观表现形式十分单一,因此也无法起到夺人眼球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建筑景观标识的表现形式也随之丰富多样起来。在现在建筑景观标识表现形式如此丰富多样的前提下需要利用好当前的表现形式设计出具有形式感的建筑景观标识。建筑景观标识的设计主要是以图形文字色彩,这三大类设计要素进行组成的,因为这三大类可以通过视觉语言更好地传达信息,对于图形,更加直观,让人们留下一个脑海中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对图形内容的一个深层次的解读,同样也是为了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色彩的应用是为了烘托整个氛围,也是为了渲染建筑景观标识。在现代的建筑景观标识当中,喜欢使用立体的标识来传递信息,例如雕塑以及微型的建筑景观立体模型,这些立体的标识更加突出。对于地域上的特色可以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对于信息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标识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穿达,是为了给观众以一个直观的形象。对于这些内容是需要在对建筑景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之上,才能决定使用何种表现形式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多种表现形式并不代表可以滥用表现形式来达到设计目的,相反,一个好的设计效果并非是借助表现形式来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好的创意和内容才能够实现这一设计。

  中国联通所设计的标识是使用了盘长这一个造型,这个造型是在中国佛教当中是八吉祥之一。这是将现代与传统进行结合。所设计出来的标识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结。对于中国结的内涵放在中国联通公司的业务当中,就是另一种解读。中国结复杂的穿针引线的技术体现了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复杂与繁密,中国结首尾相连,互为整体,体现了中国联通公司上下一心,生生不息的公司理念。[3 ]也是为了体现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互促进的一个形式。因此可以看到这种设计是十分成功的。它有着建筑景观标识的象征意蕴也具有其设计形式感的表现形式,以象征为外在特征,所进行的解读都符合该公司的定位。因此针对建筑景观标识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之间的关系当中就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互为表里的关系,可以让象征意蕴成为理解设计理念的一个渠道,而设计・的形式感也是可以成为理念设计理念的一个渠道。两个渠道可以相互交叉平行,也可以相互结合,互为表里共同成为理念设计理念的渠道。

  对于建筑景观标识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与探索也是在建筑景观标识设计的发展历史上所自然出现的一个研究。但是这也代表着现代建筑景观标识已经注重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的关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也代表建筑景观标识正在不断完善与发展。[4 ]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象征意蕴上的空中楼阁,也不再是仅仅满足于设计形式感之上的空壳,而是将两种方法进行结合,将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放在建筑景观上进行表达。才能够将企业的品牌以及企业的形象更加有效的展现出来。俗话说,对于标识的设计,也是对艺术的创新。艺术也是体现于此,一个好的建筑景观标识也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的,而艺术价值的体现,是需要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两者之间的结合,才能从内容上丰富建筑景观标识,从表现形式上扩展建筑景观标识。[5 ]让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成为建筑景观标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1] 叶俊东.建筑景观标识的象征意蕴与设计形式感关系研究[J].包装世界,2016(04):82-83+86.

  [2] 汤雅莉.地铁站域空间标识系统的地域性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众所周知,为了加快社会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我国以前对碳排放量的控制水平和意识普遍偏低,但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前车之鉴,让人们不得不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目前,全球正处于一种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差异巨大的严峻状态,人们的生活发生着许多微妙的变化,影响着工作与生活。因此,低碳理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逐步地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当前,低碳生态理念已经融入于经济、文化、城市建设、建筑等方面,而在园林景观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却很少,但由于低碳生态技术理念的不断完善与改变,园林景观设计的低碳生态化已是必然趋势所在。

  目前,在许多地区都存在着这样一种不良现象:许多园林设计师过于追求其所谓的“档次”和“格调”,忽视了园林所处地区的实际地形及经济能力的承受力,设计出华而不实、不符合当地特色和水平的园林景观。很多园林设计师为了追求其所设计的气派、豪华、奢侈的园林外形,不顾实际的材料、装修、服务成本,导致园林建设成本过高。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理应进行整顿和改进。究其根本,是这些园林景观设计师缺乏一定的绿色低碳意识,才会设计出一些较为浮夸,高成本低质量的园林景观。

  所谓园林景观设计过于浮华,指的是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进行一定的艺术学习和熏陶过后,过于追求其所崇仰的园林类型和设计风格而进行模仿,形成风格化的设计方式,没有自身的独特特点,这样容易导致所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吸引力和审美力。因此,如果盲目地生搬硬套,过于注重表面,设计浮华,那么这样所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往往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利用率过低,容易导致经费的流失和材料资源的浪费。如此,便与低碳生态化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一个园林景观设计师必须意识到园林生命周期长的重要性,结合当地地形特征设计出符合当地特色和气候的园林景观,才能真正地设计出好的园林。

  很多时候,一件东西在一处地方所发挥的效益很好,未见得能够适用于其它地方。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没有根据实际的地形和当地特色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未能做好真实的现场勘查工作,则容易在实际的设计操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的发生,比如: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过于注重个性化的表现,忽视当地特色和人文背景的表达,一些自然和当地特色未能很好地运用,造成资源的浪费,这样既违背了低碳生态技术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还不能建设出符合大众所喜爱的园林景观。

  要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低碳生态化,就需要对园林景观设计师进行思想上的培训,让他们树立起绿色低碳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效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一个没有低碳意识的园林景观设计师,更可能是倾向于追求园林的外观忽视其实际的地形和资源的可利用性,这样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园林的成活率低。只有一个具有绿色低碳生态意识的园林景观设计师,才能更好地因地制宜,以实地勘察园林为前提,增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来建设一处绿色低碳的园林。

景观设计常识汇总十篇

  一个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资源利用和地形利用。即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之前,要亲自实地勘察,观察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能源与可循环的资源,在低碳生态技术理念下,尽可能地使用低耗能的技术与产品,以此来实现高效的园林景观设计。比如,利用地形关系合理的设计水流布置、道路选线等,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来进行植物栽培种类的选择,同时在园林内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等绿色资源以实现路灯照明和雨水收集重复利用,达到园林景观设计的低碳生态化效果。

  众所周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工程之一就是树种的种植与设计,因此这是影响园林景观的重要一部分。低碳生态技术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现场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在种植前要考虑到不同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湿度条件,选取与园林景观相协调的特色植物进行种植。同时,要着重选取与当地特色相联系的当地树种进行栽培,通过合理的分布与搭配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以提高当地的生态稳定性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水体的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低碳生态化,就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水体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比如,在水体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实际的景观效果,还要考虑到水体的生态性,即对整个园林的影响作用。通常情况下,在对所设计的园林进行实地考察的前提下,水体的有效科学设计可以帮助提高园林内的湿度、降低温度,促进园林的生态循环。与此同时,在进行水体设计时还应该遵守当地地形和水资源的实际情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通常情况下,首先考虑天然地表水,其次可以考虑利用雨水收集等方式来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低碳生态技术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改善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绿色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资源匮乏的严峻形势下,世界各国理应遵循低碳生态化理念,以此避免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平衡的迫害,相信随着低碳生态技术和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与发展,可以更好地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绿色化,帮助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发展到一个更好的阶段。

  [1]谢秋萍.低碳理念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37(08):226.

  [2]邢燕,张轲.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9):225-228+232.

  中国的城市景观设计与商品设计一样,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和设计风格的影响,其设计结果是各个景观的区别不大,风格雷同,缺乏生气和个性。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使得设计风格变得多元而富有个性,人们开始接受感性和个性化的设计,审美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和不拘一格,这使得城市的景观设计必须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因此,在特定的城市景观中树立一个独特的视觉形象,是现代社会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中国香港龙的形象,就是一个很出色的设计,经过香港龙独有的视觉形象的推广,使香港的整个城市形象在公众前面别具一格。将香港龙形象概念延伸到景观设计中,将特定景观设计的主题加以形象化、视觉化,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觉语言,并将提炼出的视觉图形应用到景观设计的各个元素之中,强化人们对景观的视觉印象。

  在城市景观设计区域,标识导向牌的设计非常重要,它不仅有重要的分流和指示功能,并且对整个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装饰和点缀作用。为收到好的视觉效果,设计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信息完整,传达准确。标识导向系统在景观区域最本质的功能是指示信息的传达,当人们经过交叉路口,能清晰地阅读和领略到指示牌上所要传达的信息。然而,在我国相当多的城市(镇)室外环境中,设计师并没有很好地处理或注意指示牌的信息传达功能,出现了信息不全、传达不到位,让人费解的现象。例如,有的指示牌上字体做得过小,字体色彩与指示牌底色的区分度不高,或者指示牌安置在不够引人注意的地方等,这些都是让人产生阅读障碍的原因。因此,设计师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该分别从指示牌的材质、大小、形状、色彩、位置等综合考虑人们景观区域穿行时所要解决的信息传达问题。

  (2)风格个性化,工艺多元化。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多和更新的生产工艺被应用到各种类型的设计当中。在我国现有的指示设计中,指示牌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粗糙,形式上大多是模板化的设计,缺乏生气和活力。随着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层出不穷,指示牌的设计应该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使用新的形式和工艺。比如在国外某动物园环境识别中,标识导向系统融人了各种动物的造型,变化无穷,极富情趣,与自然界相映成趣。现在的许多国际知名企业,为了能够很好地执行自身的品牌形象,在企业内外部环境设计中,对于指示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形式上独一无二,能够很好传达企业形象的指示系统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使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其重要性已被认识和强调,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尚未成熟,所以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以本人所在江西渝州科技学院长期从事景观设计课题为依托,对景观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探索。

  景观设计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它致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随着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后工业文明的进步,现代景观设计科的内容已经大为扩展,包括传统景观设计、城市景观绿化、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它涵盖的范围从大地景观、风景区规划、城市景观设计到公园、广场、居住区、小品设计等,是研究人居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2.1 各门课程缺乏系统,联系不够。现有教学体系下高职院校各课程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的内容分散,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每门课程只重视自我学习,轻视了各学习阶段、各课程内容与景观规划设计教学的相关性;授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重复讲授课程内容使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此外,现有教学体系下课程设置过于传统化,知识面没有及时更新,缺少对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关注,无法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作为一个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景观设计的元素已扩展到传统景观设计难以想象的境地,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造园要素,而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及应用教材对新型元素的涉猎却是很有限。

  2.2 研究性教学不够。研究性教学是指提倡“以探究为基础,而不是以传递信息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从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多以单向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重视不够,不能很好的理解专业知识。为改变现状,应该着手进行风景景观的教学变革,建构景观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采用“以实际项目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强化研究性教学环境的支撑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恰当的对基本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

  2.3 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学资源相对紧缺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状况。首先缺乏高素质专业的任课老师,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大楼,但不可没有大师”,景观设计的许多教师都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师范技能差,教师的工作经验缺乏。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其他专业中抽调过来的,由于是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内容深不下去,效果提不上来,缺乏创 新精神,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目前国内的景观设计缺少优秀的专业教材作为引导, 定义概念模糊,学科争议多,各学校之间性质不同, 教学内容没有统一标准 ,培养的重点各不相同 。再次,多数院校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在招生规模急剧膨胀的今天,高校的硬件设施显得捉襟见肘。由于硬件设施缺乏,导致部分实验性的教学无法开展进行, 从侧面也影响到教学质量。

  2.4 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环节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专业理论的讲授、抄绘、案例分析练习、设计实践。在设计实践这一环节,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是“假题”,与现实不能紧密结合 ,学生无法置身于设计环境中去亲自体会,直接导致设计成果只停留于方案 阶段,不再涉及细部的处理。缺乏必要的实践是影响课程深入的原因,狭窄的知识面使学生养成了纸上谈兵的习惯,课堂讲授的内容难以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许多学生在工作后感叹知识的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期间知识面的侧重程度以及必要的理论实践。景观教育体系并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知识的片面 ,实践能力缺乏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潜在地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2.5学生专业认识不足,相关知识缺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自艺术高考生源,与工科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图解表达能力较强,但生态学、植物景观及测绘知识较少,在完成工科任务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景观设计课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但一直以来环艺专业的很多学生的作业都有重表现轻内容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平面构图,色彩组合,而最基本的功能和空间尺度却考虑较少,导致工程图不严谨,实用性不强,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要。

  2.6 教学方法陈旧,考核内容单一。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考核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及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我们在评价学生的创作时将重心放在技法的掌握上,而忽视了作业中的创新性。教师常常以学生最终设计图或试卷质量为主要考核手段,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上。譬如教师私底下评论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好坏也惯用哪个学生的作品中“效果图”画得好他的专业水平就高,这样很难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及人才的培养,所以景观设计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景观设计是景观专业的核心课程,探索一条完善的适合我校景观设计的教学道路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努力的方向。本文提出“1 点、2 主、4 面”的教学改革思路,理论教学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实习教学面向社会,增加实习基地,增强与设计单位的合作; 考核方式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的设计能力。

  3.1以社会需求为教学出发点。调整教学内容景观专业教学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能从事城市建设、各类绿地规划设计与施工、景观植物繁育、景观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创新与实践的源泉来自社会需求,因此在本课程的改革探索中,紧抓“社会 需求”这一出发点。不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都紧密与社会需求结合。

  3.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强师生协作,转变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方面,认真准备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情况尝试提前把下次课的相关问题列给学生,让他们课余时间思考调查, 查阅资料,以便课堂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课堂上学生为“主角”,教师为“配角”起到启发引导作用。例如在景观设计中会涉及到“尺度”的概念,是否把握好场地的尺度决定景观设计的优劣。让同学提前对“尺度”展开思考,搜集一定量能反映不同尺度的案例图片,并加以分析,在课堂上学生首先提出他们对“尺度’的理解,再结合教师的资料与实践经验,展开讨论,最后延伸到教学的重点,收效颇佳。另一方面,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优化主导”。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去吸引学生,用自身的亲身经历去“感化”学生。平日利用业余时间多多和景观设计院、设计公司接触,把一些实际项目案例引入课堂,真正做一位“学生进入社会的引路人”。

  3.3.1完善教学内容。景观专业的教学内容共分为 3 个部分: 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外出实习。在理论的教学中: 突出面向社会,提高能力的教学内容; 重视培养学生对“艺术、生态、历史、环境、建筑、旅游”等多学科的学习兴趣,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报告等形式,讲授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知识面; 理论尽可能结合现实方案进行师生分析讨论; 景观专业相关课程较多,如设计初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工程、景观设计等,现实教学中存在各门课孤立开设问题,今后加强课程间教学内容、形式、组织上的联系,强调各课程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的相关性,有效实现课程间的衔接和过渡。实验课的教学中: 一方面加强学生间的设计方案合作,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老师参与的课题或项目,让课堂转换成生动的社会实践。外出实习的教学中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让实习不止局限在某一时间段,在平日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多多与设计公司接触。

  3.3.2改善教学条件。景观专业教学条件与起步时期相比有很大改进,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学生实验教室不足,部分实验设施不能达到实验要求,部分学生实验课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尝试从 3个方面改进: 加强实验室管理,争取扩大实验室面积; 适时更新教材,适应社会变化; 力争开发高水平、内容齐全的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平台。

  3.3.3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单方面的向学生传达信息,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特有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模式转变,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灵活地、积极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以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高效地、正常有序的进行。

  3.3.4突出考核重点。景观专业主干课程的考核,如景观设计A,景观设计B,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工程等,通常采用平日表现和设计作业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设计作业占较大比重,这也体现了考核要突出重点、主要考查学生设计技能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尝试增加快图设计的考核方式,锻炼本专业学生短时间表达设计理念的能力,为今后考研或走向工作单位做好铺垫。

  4.结语。景观设计对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人类环境之间的矛盾起着特殊的作用,其前景十分广阔。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化景观设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符合时代潮流发展,为市场经济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它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做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

{Copyright © 2017-2023 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湘ICP备1100271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