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公司动态分类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精选5篇)

  景观设计是一门兼融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技术、艺术、社会、文化等属性。景观设计师需兼备人文综合素养,它既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技术性,同时还需兼备广博的社会及人文知识,如今,景观设计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西安世博会等大型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景观设计专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这也促进了我国景观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前景广阔,在各高校都得到了重视。

  景观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的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能够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多种要求之间的潜在矛盾,并通过某种形式来满足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环境需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由于传统、资历条件、教学定位的差别,其相应的景观设计教学水平是不平衡的。而民族地方院校由于教学的资历较浅、师资队伍不足、师生比例失调、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的反映速度过慢,还与其他高校景观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了本校教育的有序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民族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以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为平台,努力探索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之路,创造性地建立、发展及完善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探索景观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培养新型景观设计方向的人才,这项任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也作了尝试性的改革,在学校的支持鼓励下,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在逐步的构建,为将来实现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体看国外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非常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包括生态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人类文化学、行为心理学等人文科学,最重要的是景观设计的基础知识。这种综合性进一步推进了学科发展的多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缘化:景观设计是在自然和人工两大范畴边缘诞生的,因此它的专业知识也处于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

  (4)完整性: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管理到心理行为、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5)体系性:这些多学科知识基本都统一在环境规划设计这一总纲下。景观设计自身也应有完整的学科体系。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对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景观设计教育事业却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城乡环境建设的保护和发展。从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仍是只注重知识讲授而弱化了实践能力。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主要是在建筑类、农林类和综合性高校,还有一部分是在艺术类高校中。由于设置景观设计专业的高校的学术背景不同,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会有所差异。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成立于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依托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于2006年招收第一届学生,2011年3月与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共同合并成立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包括200多名本科生,现已有两届毕业生。景观设计课程于2006年开设,是本校景观教育的开端。2010年《环艺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校级教学(教改)研究项目立项,而我院景观设计方向的设立是势在必得的,因此做好课程建设和培养计划,更会使得下一步的申报工作事半功倍。

  《景观设计》是环艺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程,共56学时,针对学校的地域性特征,我们在整体办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地域性特色的课程建设,有针对性的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包括三部分内容: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12学时讲授)、城市景观环境认知环节(12学时调研辅导)、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环节(32学时设计辅导),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介绍。

  在这部分内容中,结合地域性特征,我们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包头市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草原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等,以期从地域景观和技术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结合相关理论讲解,布置作业《包头印象》(图1、图2),通过这个小作业,让学生在学习景观课程之初理解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思考社会与文化背景对景观的意义,并展示在景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个人经历的作用。学生从个人感知的角度认识包头景观的特点和原因,分析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开始尝试分析小块地段的景观,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来表达所在城市生活环境的景观要素和肌理。

  景观设计基础知识还涉及地形、植物、水景、道路与场地等具体的景观设计要素,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解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设计过程及设计方法,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它包含了两部分教学内容,一为景观设计知识二为景观制图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据前所述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甚至没有的原因,所以课程中既需要教授学生制图等基础知识又需要教授学生设计实训,短时间而为很困难。

  (4)景观的设计和表现。这些教学单元配合上课程实训,如果按部就班的上课最少需要近百课时的紧张运作。

  课程实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首推的教学方法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均已经形成模式。但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之初学生对景观设计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均不足,导致无法迅速深入课程实训从而延误进一步学习;

  (2)课程进度受到学生课程实训进度的羁绊,通常会在中期遭遇进度缓慢计划实施不通畅的情况;

  作为一门以景观设计为学习内容的课程。学生入门的主要门坎是对景观设计要有一个知识结构完整的理性认识,也要对它有整体景观规划兼细节设计的感性认识,唯有如此才能入门并继续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结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经过长时间,多资料的熏陶。让学生首先在感性认识上感到熟悉,在后续的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训中才有可能做到“游刃有余”。在以前近十年的学习和教学的经历中,我尝试过大量的图集讲解甚至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习。虽然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但是过程过于缓慢,时间过于长久。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疲劳程度,当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随着类似的内容逐渐增多,学生就会对知识出现抵触甚至厌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而效果好呢!通过借鉴小学生背诵记忆的方法中通过“反复书写”提高记忆的方法。联想到了如果通过临摹各类景观设计图纸是不是可以加深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并且加深对细节的观察,同时还可以学习制图的方法,所谓一举多得。通过临摹案例,就可以把前面提到的理论知识和各种设计手法结合成自己的经验从而做到快速入门。因此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总结,发现如果将课程分解为若干“课程单元”,这既方便相互调整有可以使各位同行的阅读方便。课程单元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联对课程的效果起到了很重要的改变作用。下面是作者在课程实践中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和教学顺序,供各位同行参考:

  第一单元: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程之初只有泛泛介绍性的图文搭配使学生对景观设计拥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作者看来是不可取的,教师的讲解应该和现实中的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前景相结合来讲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此之后,随即下达实训任务书并和学生一起到实地考察。这个过程通常在一个半天内(4个课时)完成,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把课上的理论知识和实地考察中获得的感官印象相对应起来。经历过这个过程学生会对本课程后续的学习充满信心与兴趣。

  第二单元:实地考察返校布置实训任务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设计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如:场地地形,现有构筑物和植物,周边环境与交通等等。本学习过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总结后要求学生书写考察总结。

  第三单元:在接下来的课程教授中不要急于去讲解“景观要素”、“景观设计方法程序”等理论知识,而是安排学生临摹一套和实训任务同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内的总平图和学习制作彩色平面图。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在于使学生拥有了把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有效结合的机会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的感到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和方法并对他们的具体样子有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单元:在第三单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实训任务的景观规划,同时讲解课程中“景观要素”、“景观设计方法程序”等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便可以借鉴第三单元临摹中获取的感性认识完成设计创新,从而完成景观规划设计的入门。在以后的教学单元中继续沿用以上四个单元的方法。在临摹的同时学习理论,在形成的感性认识中完成设计创新和设计制图。这种方法既学会了设计制图又融会贯通了理论知识,形成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从课程实训中收获了锻炼与成长。以上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益处,也是在本课程中如何做到“短时间高效率入门”的方法。

  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是学生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操作技能、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并结合实际环境开展实践活动,倡导体验和感知为主导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芒果体育APP下载核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来促进次要矛盾和事物的全面正确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自19世纪现代设计思想萌芽就进行了大量的景观设计实践,早在1900年,奥姆斯特德父子和查克利夫在美国哈佛大学共同创立了景观设计专业。随后,世界著名高校也相继开始设置此专业,至今已有100多余年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各国对职业景观设计师的需求量也日益猛涨,景观设计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争相林立,并因紧密的市场导向性积极地推进着该行业的发展。

  国内景观设计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徘徊滞留在“绿化种植”上,时代的进步使人们的审美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这种缺乏场地意识、缺乏人文精神的“设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二十几年来,我国的景观设计课程也不断改进教育理念,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园林景观设计相关专业,为社会的需要培养了大批设计人才,尤其是在景观设计的教育理念与场地认识等方面,注重形式和文化、创新和实用的完美结合。从单纯的“绿化种植”到现在讲授的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使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得到逐步的完善,中国的景观设计也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当今信息化、多元化的高科技时代背景下,景观设计已经成为艺术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先进国家对场地设计认识的教学思想,场地体验和感知的融合是其设计不断进步的精髓,吸纳先进的教学思想来加快景观设计与国际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的步伐。

  在课堂,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从设计思想的独创性、灵活性等方面讲授场地景观设计理论知识外,还通过国外著名设计大师的经典案例以及我们所在城市市内的相关特色景观设计来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了解前沿的设计思想和优秀作品,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自主设想及自由发挥,并将设计过程和对场地地域文化的认识和方案形成推到过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走向讲台,叙述他们的创作经过.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集体智慧,组织全班对该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使个体的构思与班上其他同学进行思维碰撞,最后再由老师总结各方意见,拿出最佳设计方案.课程以优秀国内外案例为基础来指导他们设计,不仅引导学生在创意方案,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进行紧固设计,更要建立一个用以指导设计方法、解决设计问题的程序.

  景观设计是一门涵盖范围特别广的课程,除了涉及建筑学、艺术学、美学、材料学、逻辑学外还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等,体验和感知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的时间短暂,因此该课程建设必须进行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必须随着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也就要求教师除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涉猎其他领域,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相关交叉学科知识进行设计创作。

  景观的意境与内涵来自于人的感知和体验,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可以从中带给人更深远的心灵与思想层次的升华,甚至可以带给人生理与心理上的治疗与康复.

  1. 在景观设计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应做到不是灌输而是交流和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改变重视设计图,轻视设计过程的传统评分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教学内容分课题进行个案和单元课题进行练习,强化艺术实践感受与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2. 采用系列化的课题研究,整体把握专业知识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探寻课题的深层涵义;

  3. 将体验和感知作为该课程教学思想的核心,锻炼学生对场地最本真需求的解读,提升对场地的认识能力及学习积极性;

  4. 把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确定课题的内涵和学术要求,实现景观设计教学和设计基础教学相关联的完整知识构架;主讲教师整体讲述与个体指导相结合。采用主讲、讲座、观摩、讨论和对话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形成紧张活跃、钻研求实的学习氛围。

  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不单纯是教会学生景观设计的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有一种超越意识,在学习中努力形成对这种精神的追求并加强对场地景观设计的研究。教师也必须在授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阅览相关书籍,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向,深入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思考,提高艺术综合素质,并将此融汇于综合创新意识之中。景观设计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的节奏,提高设计意识,从而增强学生洞察能力、表现能力,进而创造美德能力。

  在今天,许多人认为有两种文化类诗人存在于社会,其一是诗人,其二就是景观设计师。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景观的创造活动”并迅速普及到全国,这种活动大多是地方或居民自发的,景观设计师利用当时的机会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近代主义理念急速变迁的城市建设及建筑机能主义、合理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和制限曾一度出现缓慢状态。使“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得不到人们广泛深刻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被人们重新再认识。

  随着越来越大范围的地球环境污染侵袭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深思阪神大地震结束后留给人们一个课题,在复兴计划中如何设计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合理的人居环境,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指导创作。即使这样综合各方面条件,也无法解决多样而又复杂的自然观念、生活观念,由此造成了很多不合理问题的出现。这时人们意识到城市景观设计与人的直接关系。日本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国民整体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我曾经在日本留学工作8年多,在研究生院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景观设计,在日本就职工作也一直是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内容,在学习与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充分认识到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日本的专利。中国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首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全社会的人都应重视。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把中国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环保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必须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家园”的作用。要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造出心理景观概念,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起到表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景观理念,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

  在人类的现阶段,对作品的表现是离不开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此的。从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看日本城市生活、文化,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进入这样氛围的环境中无法不让人感受到地域文化内涵。自然与人的共存是日本景观设计理念。因此,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精选5篇)

  对每一位景观设计师来说,要想创造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物的时空关系,即空间再创造,始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利用空间的艺术再创造,否则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人们深知景观设计师创造的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景观应该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是景观设计师的创造程序,在创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我拍摄到的日本城市景观实景图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创空间”这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我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就是现代日本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理念,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述就是“与自然对话”,日本城市景观设计都是在体现这一理念,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涵盖了视觉、触觉、嗅觉等等。就像大家看到的文中图片那样,为使用者提供了体验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场所和时空关系。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在城市景观设计上成功的法宝。

  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这样的城市景观意境在今天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实现了。“城在花园中”的这一理念在规划设计上被日本设计师作为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设想到的“理想”变成线.用日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成功之处,促进中国现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园林设计属于立体式设计载体,它包含了建筑、园林小品、规划、园艺等各方面的设计因素,期间还蕴藏着人生哲理、山水意境、文人世风等多种文化背景意味。可见,优秀的景园设计不仅要注意工程建设,更应注意人文因素。

  中国地景文化着眼于人与自然,总结了长期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处理和设计实践中的有关地景文化的理论,将传统的景园设计上升到了人与自然的层面,并且赋予了人文因素。

  中国地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也是人对自然的认识的一个过程,对地貌的功用和对景观认识的过程。最初,人类对自然仅仅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依据古代文献记录,距今约5000年前伏羲氏绘制八卦,辨识东南西北西北方位,认定天、地、水、火、山、泽、风、雷八种自然景象的活动。这就是地景文化的启蒙阶段,也是对自然认识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只是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还未对其产生感知,即美与丑之分,好与坏之分。西周时期《周易大传》中提出了“形”与“象”的美学概念,此时期已对自然开始感知,已出现评价,选择。战国时代《荀仔.强国》记载中对秦地秦川所作评述中“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是对那个时代自然景观与自然资源的一种认识,“形胜”已属于地景文化的一种理念。此时已涉及到对自然景观与资源的应用,使人对于自然的认识更上一个层面。东汉三国时期将“形胜”理念与人文心理观念相融合,使中国地景文化登上了风水学的殿堂。到了隋唐时期,地景文化已达到兴盛,营造工程、因借自然的造园手法已普遍应用于帝王宫殿、都城、陵墓等的营建。在此时期,地景文化发展迅速,并且已经提出了许多基于“形胜”理念的设计方式。如“笼山为苑,冠山抗殿”、“包山通苑,疏泉抗殿”、“因山借水”、“因山为陵”等。在此时期工程营造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宋元两代在隋唐时期兴盛的地景文化基础上持续发展。到了明清,继承了各代的地景文化,创造了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体现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绝佳之作,使中国地景文化达到了蔚为大观的时代。

  从字面意义讲,形,《说文解字注》讲“象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胜,《新华字典》讲“优美”。形胜,《辞源》解释为“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形胜一词最早见诸《荀子.强国》,云:“其(秦)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中国地景文化的核心理念为“形胜”,在古代各地志书,史书中多有“形胜”一节,即对城市所在的环境形势予以描述。而现在对形胜的解释多为: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山川壮美;利用有利的地形制胜。可见,形胜与地势有关,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且形胜之处往往山水景观优美,人们往往利用这些形胜环境进行人工创造。形胜在其物质层面的意义主要指其自然地理的条件的优越,而精神层面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景观元素的比拟与概括,且加入人文心里元素与风水学理念。如古人诗画中都会描绘出心目中理想的精致的范本。在诗人眼里,天象、地理、石壁、烟柳、人家等都属于形胜范畴。而风水学将形胜的概念得以形象化,有了所谓“龙脉”、“九星”、“天门”、“地产”等等概念。

  在古人看来,相地是很重要的,造园必先相地,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

  计成于《园冶》相地篇中将造园用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六种。六类地虽各有偏宜,但是都具备一定的地利,因而通过造园手段可以提升可以达到“完形”园林甚至于出人意表的效果。

  (1)卜邻 造园中卜邻则是强调借景。卜邻不仅指邻借城市之地,还包括山水之邻。卜邻的范围不仅包括相邻的构筑物和自然山水,也包括周围整个环境。在现代景观设计相地中,也应将视野放宽,不能仅局限于场地之内,应充分挖掘场地潜力,结合场地周边环境,因山就水创造佳境。

  (2) 究源与察地 造园相地除了考虑周围环境之外,还要考虑园林基址范围内的立地条件,造园讲究随曲合方,得景随形。只有顺天然之理,才能自然、合宜,故对基址的了解十分重要。设计师应将用地看作是有生命的物体,与场地进行心灵沟通与对话,尊重场地。

  古人相地尤其注重对水体的处理,古人注重引水究其源,察其之历,以便创造有生命的景观。这也是在相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造景通过水景彰显其灵气,而现代景园设计亦离不开水景。在景园设计前期相地过程中应寻其源、察其历,若场地本身有水源,则是创造佳景的绝佳场地,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彰显水景之魅力。若场地无水资源可利用,应充分考虑其周边环境,寻找是否有可利用资源,充分挖掘场地潜力。

  了解原址的植被情况,在察地中也十分重要,园中树木是难得的造园资源,应尽量保留利用。

  因借,在于造园宜“因地制宜”,即依所在的地理、地形、地貌、地势设计园林,顺应于自然,不违逆自然条件而强作构建。同时,要求园林内部的山石、水域、道路、花木以及建筑各景点之间相互巧借得体,通过一定技法将园外景致借入园内,构成一个和谐而充满生命意蕴的园景。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一书中所提到的“笼山为苑,冠山抗殿”是借景的内涵。即笼山水为苑以形成群山环抱、水流相汇的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因借自然的效果。冠山抗殿则是选择自然地势优越的山体高点,点缀建筑,形成标志,使建筑融于自然山水之中。“因山为陵”即借助自然山形为陵,凿山洞为墓,借助自然山势地景景观显示皇帝的威严与宏伟的气魄。

  在场地分析方面,现代景观设计师应学习传统造园师对场地环境考虑还应从大处着眼,通过对场地内各种要素和景观资源进行细致的勘查和分析,从整体角度指导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因此,我们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加强对场地周边现有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使园林建设与城市开发及资源相结合,促进景观综合价值的现实,达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因借自然”。使自然与人工完美融合。

  在设计思想方面,我们应当传承古人崇尚自然的传统,加强对自然山水的保护意识。无论是传统园林还是现代景观,尽管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不同,但都注重对景园设计思想的表达,将传统造园中的这一优秀设计思想与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相结合,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气候环境和景观资源,因地制宜,营造具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景观类型,使园林景象的营造更具有深意。使地景中的人文思想得以延续,精神得以流传。

  中国地景文化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使园林营建充分结合自然、并结合人文心理、风水学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应继承中国地景文化,使景观营建更加尊重自然。

  [1] 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建筑理论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3(08).

  [3] 刘莹.相地合宜地塑造城市地域景观[J].山西建筑,2009,35(33):25―26.

  [4] 周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J].中国园林,2005(04):46―48.

  [5] 封云.相地因借―中国园林的造园之法[J].同济大学学报,2003,14(01):9―12.

  [6]于亮.中国传统园林“相地”与“借景”理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7] 封云.相地因借―中国园林的造园之法[J].同济大学学报,2003,14(01):9―12.

  [8]张薇.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及其保护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Copyright © 2017-2023 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湘ICP备1100271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