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公司动态分类
公园的景观设计十篇

  首先,公园中的景观设计不单单是为某个人而设计,是与一个群体共同存在的,所以在设计上不能像设计自己家中庭院一样完全区分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另外,儒家美学思想以伦理道德为导向,个体需求与社会秩序的规范必须达到统一,折射到公园景观小品设计当中,就是从居民的需求出发,风格在满足居民需要的同时,延续城市的文化特色,考虑功能分区,考虑群体的使用需求。所以说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是个体使用和群体使用相协调的发展,充分开放其整体性和协调性。

  其次,道家美学思想,老子是道家美学的创始人,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极力的揭示美与善、真的矛盾,以及揭露美与丑的相对对立性和不确定性,认为一切人造的审美艺术活动都对自然的发展造成了侵害,道家认为真正美的事物不是那些世俗的追求,而是人与自然无为而治的绝对自由境界,提倡“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境界,道法自然、融于自然、表现自然、顺应自然本就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反映着我国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之中的艺术特色。立足于公园中景观设计,设计师利用各种手段及设计方法,大量使用的人工材料,而忽略本身天然、美观且经济实用的材料,在道家美学上来说,是不符合景观发展的,反映出一种生态的不和谐,真正好的景观应是使用者或观景人与设计的环境能合为一体,向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方向发展,在设计中保持自然无为,在最大保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用最为天然的材料,就有如老子名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般。

  再次,楚骚美学思想,这是一个综合体,结合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重视情感的表现及想象的自由,追求“惊采绝艳”的感受。反映到景观小品设计上同样有影响,由于过多的提倡简洁原生态设计便刻意去追求简洁,追求“山水园林”设计,在公园中把重点部位大力建设绿色,其他部位进行忽略,这样的设计方法会使得环境的使用受到限制,让部分的设施闲置,整个大环境会让人感觉索然无味,具体到景观设计方面会让人感觉无法从视听嗅触觉上得到体现,所以结合楚骚美学,我们应在设计上做到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在保留原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设计景观设施,从人的感官感受着手,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功能需求。

  第四,禅宗美学思想,提倡内省之美,从唐朝开始,佛学禅宗美学开始深入人心,是说通过人心的直觉和顿悟解放精神,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把内心的自由自觉放在艺术与审美的最高位置。景观设计从文脉出发,重视地域文化,充分体现当地的风俗民情,直入人心,从而达到内省的目的。

  总之,公园景观设计离不开美学的渗透,优秀的公园景观设计应吸取四大美学思想的精华,使设计具有功能协调的整体之美、生态自然的无为之美、设计创新的热烈之美、文脉延续的内省之美,从而让设计与传统美学价值和睦共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干净的世界,而真正山清水秀的地方只存在于没有人类开发过的地方。每个人都希望出门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和充满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生活闲暇之余想要去公园中散散步、聊聊天,在繁闹的街市生活久了就会有感受大自然的冲动,所以在大部分的公园设计中,都会以“自然”作为最大主题,当中景观设计属于大环境中的局部设计,人们必然也是相当的重视,绝不能忽视。生态价值,包括生态经济价值、生态伦理价值以及生态功能价值,人类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为生态经济价值;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所产生的伦理判断为生态伦理价值;自然生态环境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系统功能的判断为生态功能价值。首先我们应了解“生态”一词,生态本身指的就是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与环境紧密相连的关系,后来人们习惯性的会用生态来形容美好、健康、和谐的事物。

  在环境中,我们很努力的想把公共生活环境转化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把不美的事物通过设计手段改造成既生态又美丽的事物。景观设计既是一种科学的技术,又是一种艺术的技术,往往我们又会把艺术归纳为价值情感的领域,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们会发现生态的设计属于人们审美的正价值行列,也只有符合科学的生态的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才是正价值设计,这样一来,我们毫无疑问的应该把生态设计运用到公园景观中,实现其自身的正价值,当然生态正价值也就包括了功能价值、伦理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有如,长沙烈士公园中“水”作为及其重要的元素存在,其实在设计水景的时候,需要考虑水景与环境的关系及与之发生关系的小的生态系统的关系,使之与当地的整个生态系统相融合,有自动净化的功能,使水体内部存在的生物能健康的成长,利用科技的优越性,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能保持水质和生物的正常状态,这样的设计便可以称之为生态设计,它不仅是美的存在,且节能环保,既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使人们享受科技的同时享受自然。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和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同时,湿地也是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湿地有着很重要的生态功能,它在抵御与调节洪水、减缓径流、调节气候、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丰富景观和文化的价值。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湿地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统的不易恢复性,湿地的保护和开发一直都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人们对于湿地的保护和利用热情也空前高涨,并开始针对这一特殊类型用地的开发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的类型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发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

  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

  湿地绿化是指运用园林学、园林树木学等学科为基础,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修复等一系列的活动。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湿地生态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人们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干扰的、甚至破坏的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对于新建设的项目也要以保护湿地为前提,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湿地生态景观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核心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应针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及活动区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要充分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公园的景观设计十篇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在重点保护区建立湿地展示区,本区的重点是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以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设计应以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同时,应加强对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其目的是对湿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游人进行湿地游览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项的宣讲;对游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湿地生态公园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在美化环境中的作用。

  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提高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本地所造成的危害。

  保持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析息、避难场所安全;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湿地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周边经济及环境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2 建设项目的建筑风格应与湿地生态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须遵循三个原则。首先,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每个城市都有它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这种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轻易变更与改造,这就要求园林设计者在规划初期就应充分考察该区域的地形、植被、气温等自然特征,因地制宜,从而减少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阻力与成本。其次,突出地域文化风貌。文化是公园的精髓及价值所在,没有文化的城市公园如同复制的模板一样,呆板而枯燥,缺乏生机与活力。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将其作为公园的表现主题,可以有效地展示城市的地方特色。再次,倡导人性化,融入时代特色。人是公园的游览者,一个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主要由人的主客观评价所决定,从这个意义来讲,倡导人性化是公园景观设计内在要求。在塑造地域文化景观时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手法与技术,与时代衔接,有利于打造出完美的景观艺术。

  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表达手法是多元化的,如直接、抽象、隐喻和模拟等。直接表达是无需经过任何艺术加工就能够清晰直观的展现给游客的一种表达手法,如小桥流水、雕塑、喷泉等都属于直接表达。抽象即通过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整合,改变其原有的形式,以不是文化内涵的全新方式呈现出来,给人一种历史文化的时代感。这种手法多用于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之中。隐喻是指在场所的设计中带有叙述主题或视觉上带有文化或地方印记,具有表述性,使作品会说话。用隐喻手法设计的景点通常带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的印记。模拟手法更加侧重对文化环境的营造和与游览者的互动性上,因此这种手法在运用过程中更加复杂,也更加立体化和富有趣味性。

  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需要多种要素的相互配合。建筑、水体、山石、植被、地形、小品等景观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景观是定位公园景观风格、主题、特色的关键所在,建筑的形式、材质对地域文化的表现至关重要,中西方公园中的建筑形式截然不同,西方的建筑更多的是以尖顶拱门的石砌城堡为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构建,如装饰多样的石柱等,中国的建筑则更多以斗拱为支撑的木框架结构为主,如亭、廊、塔等建筑形式。就国内而言,南北方的建筑也各具特点,带有浓厚的地域性。每个城市都有适合该地域种植的植被,所以在植物景观营造时,应该因地制宜的选载合适的物种,采用多种配置方式,如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从而达到各异的景观效果。植物的多种形态和剪裁方式对于地域文化景观的表现也有重要意义。如上海世纪公园的立体花坛《通向2008》,用植物花卉塑造出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长城、天坛及御道,形象生动的突出了北京城市与奥运文化。水体作为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可营造出体现多种地域文化和人文意境的水景,中国和日本的理水手法就有很大的区别,日本的园林艺术在经过本民族的历史融合后,其传统的水景更多的是以禅宗意境的枯山水形式予以呈现。而中国则是以河、溪、湖、潭的“有水”形式为主。中国的公园景观中离不开山和石,堆山叠石是公园造景的重要手段,自古而今,山石被文人与造园者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内涵,或以石作塑,或以石明志,表现方式别具匠心,耐人寻味。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小品虽然属于配套设施,但对于景观的氛围与环境营造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小品景观时,也须合理把握,贴切地域文化景观表达的主题。

  我国城市房价持续高涨使众多留在城市打拼的毕业生面临除就业外的住房压力,这较大程度上阻碍了青年人才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近年来人才公寓建设已经逐渐成为诸多城市吸引人才,安顿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1]。但就现状而言,人才公寓的规划设计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给年轻人提供适合、宜居、活力、生态的居住环境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住宅由集体宿舍逐渐转化为由市场主导的商品房。住宅的商品化,使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宅的发展也越发成熟和多元化,同时由面向普适人群的住宅逐渐转化面向特定人群的住宅,如老年公寓、青年公寓、人才公寓等。尤其人才公寓建设不同于普通住宅,其还承担着城市形象、人才赋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因此,在城市转型发展中日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就目前人才公寓景观的设计发展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设计仅着重于公寓建筑设计的层面,而景观层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高密度城市的背景下,关于人才公寓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是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2]。

  园林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逐渐与大自然相隔离,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而创造的一种具有自然特征的用于游憩休闲的环境。中国的文人园林起源于魏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3]。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进程中,文人士大夫阶级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的阶级,他们在政治、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但由于宦海浮沉,升迁与贬谪无常,往往被出处进退的矛盾心态困扰,难以摆脱心力交瘁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园林,希望借助环境优美的园林,通过亲近大自然得到远离复杂政治斗争的片刻安宁及暂时的解脱。而当今现代初入社会就身处于快节奏高工作压力的青年人才同样面临着和当初文人士大夫相似的处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膨胀,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现代城市越发与自然相对隔离,人类难以亲近自然。随之而来的城市热岛效应,噪音污染,空气、水资源污染等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宜居。当代刚刚迈入社会的青年人才逐渐成为当前中国各年龄阶段中感受压力最大的人群,一个好的人才公寓的景观可以为现代人才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地方。在当前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喘息和片刻的安宁的环境与场所[5]。

  中国古典园林的经营往往力求与自然环境契合,顺乎自然之势,合乎自然之理,十分重视园林中空间的营造和叙事性景观的打造,从而达到以幽深而获致小中见大的效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多重视觉的、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3]、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园林环境。现代景观的设计中,大部分都缺乏对于园林景观空间中空间序列和叙事性景观的重视,往往只是基于美观原则进行设计,盲目追求平面的形式感,忽略景观的游览路线和体验,导致景观空间形式的同质化和单一化,并没有从人最根本的感受出发,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仔细的考量[6]。

  本项目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的城南板块,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网,场地南北分别临近宁溧线幸庄站和无想山站,毗邻在建中的城隍庙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周边拥有万达广场、时代商业广场、文化艺术中心、幸庄湿地公园、实验小学、省溧中、人民医院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当前人才公寓主要是由五座中高层公寓以及抬高平台和沿街商业围合而成的三个相互连通的空间。当前景观较为简单,多为平坦的空间,无明显的景观设计特色,功能单一,仅有一些基础性的休憩设施,缺少符合青年人才生活需求的个性化的设施。

  3.3.1总体结构溧水幸庄人才公寓主要由内庭院景观空间,对外开放沿街空间以及屋顶花园景观空间三个景观空间组成。内庭院景观空间由建筑切割而成的三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院落构成。对外开放沿街空间为常规的广场商业布置,有一定的集散作用。屋顶花园景观空间作为沟通内外建筑和景观空间的渠道,打破了他们之间的孤立性,使其相互连通,便利人才之间交流。(图1)图1场地现状分析3.3.2空间序列在本次溧水幸庄人才公寓的设计中在基于场地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提炼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序列和游览方式,提出了适合于现代景观的“起承转合”的空间规划模式。①起:桃花源记中以“忽逢桃花林”作为故事的开始,茂密的桃花林形成夹景吸引游人向前,赋予景观幽的意向。在设计中借鉴其中空间的开合处理手法,以高于人的嵌道和植被来打造人才公寓的入口,形成景观的开始,从现实世界过渡到园林之中。阻隔了噪音和冬季寒冷的穿堂风,改善了景观的小气候,形成景观序列的开始。②承:第二部分是对外开放的沿街空间,这个区位与商业街毗邻,为比较开放的区域,类似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区域,从较为狭窄的入口空间进入然后到达这个豁然开朗的空间,形成巨大的对比和落差,给人以极大的视觉空间转换感。第二个空间的主要景观为流水阶梯,水流声隐去了外部空间产生的噪音的同时也改善了园林的小气候。③转:第三部分为屋顶花园,也是整个景观设计中的最高点,在此处可以俯瞰整个景观空间,形成远观和近观完全不同的感受。与此同时衔接了前后空间,形成外向空间和内向空间之间的过渡和分隔,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而具有流动性。突破了景观空间的单一性,打造了不同特点,不同高差的空间序列和游览感受。④合:最后一个部分为被建筑切割而成的三个方形内部庭院,是三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院落。三个小庭院景观相互分隔又相互联系,宛如古典园林之中的园中之园。三个小园林利用本身的局部地貌与建筑的院落空间穿插嵌合,形成多样变化的形式,通过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联络,很自然地引导人们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7]。3.3.3设计细节①人和景观景观并非是单一孤立的,好的设计是和人相互连接的,人不仅仅是景观的观赏者更是景观中重要的一部分。交互式景观以人的多重感官着手进行设计,提高人和环境的交流和互动,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视觉欣赏上。在此次设计中,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的青年人才设置了不同功能的互动设施,充分满足人的五感体验,在视觉上采用嵌地地灯(图3),听觉上设计了跌水和海浪流水喷泉,嗅觉上设计了季相香花植物,味觉上设置了可食用性景观等[8]。(图4)②时间和景观园林景观作为综合性的艺术,有着独特的时间和空间的关联,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时间应当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景观设计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设计学科的地方是因为它使用了有生命的,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材料,它具有时间的变化性[9]。在本次设计中,采用了季相植物的设计(图5),季节性跌水,生态的自循环系统(图6),使得景观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不需要人的干预也可以运行[10]。③生态和景观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的重要性,因此生态理念在景观设计中也愈发重要。将生态发展和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可以满足人们对生态生活的需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人和自然的对立关系。因此,设计坚持生态与园林相统一原则,实现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十分重要。该设计在屋顶花园中的雨水利用以渗透为主(图7),充分利用多种池内自然净化措施(图8),运用循环水打造自循环水景。

  随着人才公寓在当今社会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人才公寓的设计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人才公寓的设计中,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设计,避免同质化景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各类青年人才的不同需要,以古为今,在古代文人园林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创造出具有叙事性、参与性、互动性、季向性、生态性的宜居人才公寓景观。

  [1]胡皖珍.高密度城市的青年公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7.

  [2]王颉.青年公寓公共开放交往空间的设计实践[J].建筑与文化,2019(6):83-84.

  [4]孙培博.中国文人园林起源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吕大鹏.青年公寓景观设计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6]冯媛.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意义的再认知[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8.

  [7]韩贵红,吴巍.从方塔园设计谈城市公共空间场域叙事与景观重构[J].艺术工作,2019(5):100-102.

  [8]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J].广东园林,2005(2):6-13.

  [9]孙成东.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时间营造[J].艺术研究,2019(5):83-85.

  人性化设计属于人类在进行景观规划中不断追寻的目标,其属于设计发展的高级阶段,属于人们对景观规划师不断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其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体现。人性化设计是将人作为设计的重点,注重提高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社会需求与自然需求相结合的规划哲学。在以人为本的设计问题中,人性化方面的考虑也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所谓的以人为本并不是片面的考虑到个体的人,而是应当综合考虑到社会与群体,将社会的整体与群体的局部进行有机整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得人类的居住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更为统一、和谐。所以,景观规划人性化设计必须要站在人性的层面上来掌控规划方向,才能够综合协调景观规划当中存在的不足。

  物理层面的需求属于人类最为基本的需求。景观规划遵循人性化设计不但要为广大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所处的关系更为和谐。其能够最大程度的去迁就人的一切行为模式,使人能够感觉到舒适,而并不是让使用者去理解、适应景观。景观规划的时候应当综合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段与不同文化层次人群所对应的特点,应当具有显著的功能区分,应当构建封闭与开敞相结合、动静有序的空间结构,从而有效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景观规划的人性化设计更多的都是展现在细节方面,比如景观的各类型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成,尺度是否合适,以及材质的选择是否合理等。最近几年以来,国内的一些城市当中能够看到许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为了方便残障人士的轮椅上下行走,特意在花园与广场当中添加了无障碍的设计。然而,我们必须要看到,国内许多景观规划在人性化方面仍然欠缺成熟。

  心理层面上的满足感并不是物理层面上的满足感那样直观,其通常都是难以察觉与表达的,甚至连多数使用者也难以用语言说明为什么对于某个景观情有独钟。人们对于景观的心理感受属于一种理性思维的进程。经过这样一个进程才可以做出由视觉观察所得知的对于景观的评价,所以心理感知是属于人性化景观感知进程当中关键的部分。根据思维的模式可以将其分成联想与推理这两个方面:联想指的是由之前事物触发所想起的与其相关事物的心理思维进程;推理则是根据已知的事物来推断出未知的判断,人们可以根据之前的经验从整体推理到局部,也可以从局部推理大概的整体。人们对于景观的心理感知进程正是实现景观与人统一的进程。无论是花香、竹林、蝉鸣、骤雨、清泉、日出、夕阳,都会引发人们的思绪发生变化。在进行景观规划的进程中,不仅要让人们能够触景生情,同时还应当让“情”升为“意”,此时的“景”升为“境”,变成感情方面的升华,从而有效满足人们获得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求。

  地形是公园的骨架,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可在公园中创造供人们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造园讲究因地制宜,对公园内原有的地形地貌要适当地保留,采用合适的处理手法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在处理不同地形时,可根据其特点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如,自然坡地可以成为人们休憩、的好去处;梯形地可以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台阶;垂直地则可以布置舒服的座椅等等。

  园路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园景观的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组织园林空间和引导交通游览路线,还是人们休息散步的场所。在城市公园中,需要通过对游人特征、行为、数量等的调查与预测,全面系统地考虑游人的行为特点,进行人性化的园道设计。如人们有抄近路、走捷径的行为习惯,在布置公园游览路线时,就应该考虑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使他们能迅速便捷地到达自己想去的活动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路程,避免相互之间形成干扰。又如,当公园中道路存在高差的变化时,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台阶,用缓坡代替,这样可方便坐轮椅的使用者。

  植物是营造公园景观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仅可以构成优美的环境,还有衬托主景的作用。植物景观人性化的要点,首先是合理选择植物,应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可以体现当地的民风民俗,从而使公园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其次,在植物配置上,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合理搭配各种乔木、灌木、花草等,为使用者提供一个风景优美的休憩处,并创造一个宜人的气候环境。在草坪的布置中,要注意选择耐践踏的草坪品种,为人们休息、嬉戏、聚餐提供便利。切忌布置纯观赏性的草坪,避免使草坪成为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此外,还需要考虑公园中一些特殊使用者对欣赏植物的特殊要求,主要包括一些残疾人、老人和儿童,在植物的配置中,要合理配置其高度,方便残疾人接近植物;对于儿童群体,应注意避免选择毒的、带刺的、花粉引起过敏的植物,保证其安全、舒适性;对于盲人的欣赏需要,注意选择一些芳香的、声响的和树干有质感的植物品种,让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感受大自然。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公园里的水体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净化空气,形成气候宜人的环境。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能给人以不同的体验。作为公园中的主要活动者,人都具有亲水性,在公园中适当地设置水体,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人性化的水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要对池岸和水体深度进行控制,处理成浅水或设置深水防护措施,保证游人的安全。同时,在因人而异,结合不同年龄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具有亲和力的水景,如涉水池、旱喷泉、水台阶、水流雕塑等,使人能与水亲密接触,增加空间的活力。

  公园设施小品应遵循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安全性和舒适性,又要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并具有亲切的尺度,能够反映生活情趣等。设施小品也是公园中和人最贴近的要素,所以必须保证设施小品的数量充足,位置布置合理,并且保证每个单体具有人性的尺度,给使用者以认同和亲切感。例如座椅布置设计必须满足人们的生理舒适性以及适度的开放与私密性。同时,人们在公园中活动,游园的安全性尤为重要。这不但依赖于必要的防护设施,还要特别注意公园的晚间照明设施。另外,必须在整个公园设置清晰、醒目、引导性强的标志牌,标明道路、设施、出入口、电话亭、厕所,并提供如何求助等标示性设施。

  建筑及构筑物作为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附属要素,也可以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除了本身作为公园的景点外,它们也是为方便游人休息和观赏而设置的景观空间,所以其内部空间使用的舒适性也应该给予注意。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说,要求建筑内部空间尺度亲切宜人,遮荫蔽雨的效果好,视野开阔,座椅等配套休息设施使用起来舒服。不同的建筑及构筑物设计的方式也应根据功能不同而适宜安排,如小卖部要考虑选址及为大众服务的宗旨;雕塑要符合公园的主题和人的美感需求等。

  城市公园展示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还要在景观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这一准则的基础,考虑对人的真正关怀,挖掘和重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

  [1]刘勇. 城市广场景观人性化设计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刘永丽,张利静. 关于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趋势的思考[A].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6卷)[C].:,2012:3.

  当前,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公园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给人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因此,必须重视公园景观设计与规划,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公园类型众多,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得出许多种类型,一般按照公园的层次划分庄要包括大型综合性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型公园、专题公园、植物园、儿童公园、动物园等。这些公园类型在城市中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并且在面积上也有一定的标准,大型综合性公园面积要大于10hm2 ,儿童公园面积不宜小于2hm2,而植物园面积则不应该小于40hmm2。

  (1)生态原则。水体和植物是维系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自然元素。水体在城市公园中具有改善湿度、满足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因此一般城市公园水体总面积应该占到10%。此外,为了保持水体的质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废水不得排入城市公园水体中。植物在调节生态环境和改善气候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乡土植物数量要大于植物总数量的60%,而对于新建城市公园,其乡土植物数量应占到总数量的70%以上。

  (2)人性化原则。首先,为防止意外发生,城市公园应该留置避难场所和相应的设施。其次,对于基础设施的设置要全面而细致,无障碍设计、卫生间、饮水器、坐凳、灯具等应按规范及所服务的人口数量来设计。

  (3)经济性原则。景观设计要遵循经济性原则避免华而不实。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占主体部分在植物的选择方面我们要在确保能够达到要求效果的前提下扰先选择实惠的植物。植物景观虽然能够创造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选择植物的时候没有节制地投入我们要在节约成本、方便管理的基础上,力争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公园的服务半径应使城市居民方便使用,并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公共交通设施有方便的联系;(2)符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性质和规模,尽量充分利用城市的有利地形、河湖水系,选择不宜于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地段;(3)充分发挥城市水系的作用,选择具有水面的地段建设公园,既可以保护水体,又可增加公园景色,并满足开展水上运动、公园地面排水、植物浇灌、水景等用水的需要;(4)选择现有植被丰富和有古树名木的地段。在原有林场、苗圃、花圃、丛林等基础上加以规划改造,投资小见效快;(5)选择有可以利用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园林建筑的地区规划建设公园,即可丰富公园内容,又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6)公园用地应考虑发展的可能性,留出适当面积的备用地,备用地可暂时作为苗圃、花圃,待将来发展建设时再行改建。

  余姚玉皇山公园规划范围东起侯青江,西到中山路,北起阳明东路,南到姚江。整体规划设计从姚城山水大格局着眼,以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理论为指导,用生态的后现代设计手法,显山露水,进一步彰显姚江三江口的山水风貌,打造姚城东部生态文化休闲空间,全面改善玉皇山地区的环境面貌,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赏景的绝好场所,是余姚城区最大的绿地公园。

  (1)显山:突出四个主要视线通廊,观赏凤山的效果。让自然山水引入城市景观空间之中,并经微地形延伸山体的植被,突出玉皇山的城市景观效果。公园四周的建筑规划也要注意主要的视觉通廊,避免遮挡凤山与龙泉山及龟、蛇山之间视线)露水:引候青江入公园西北角,使公园三面环水,丰富凤山与江的关系。

  (3)隐筑:隐蔽公园内的主要休闲建筑,结合山体修复隐于山体之中或半隐于地下,减少公园内休闲建筑对公园山体的视线遮挡,要在四个主要视线中看不到休闲建筑。休闲建筑采用后现代江南水乡建筑风格使之与山林有机融合。

  (4)增崇:这是传统水口园林设计手法,在水口园林中用大树点植,增大公园的气势,修复被破坏的山体,并用微地形使山体更加丰满。在山顶建玲珑剔透的神灯台,提高山体视线,与龙泉山、蛇、龟山登高相望。

  (1)道路除了担负着将旅客和货物从一个地区快速运送到另一个地区的功能之外,道路还应具有赏心悦目的外观,和流畅的线形,优美自然与周围环境融合和谐。

  (2)道路规划选线时,应尽可能创造通过地区视野的多样性和开阔感,路线要充分利用最美好的沿途景观资源。

  (3)道路要尽可能利用与适应自然地形、地貌,防止大填大挖。在道路线位选择线形设计、方案比选时,应认真思考,如何适应与融合于当地地形环境。

  (4)道路用地范围与周边现存地形与合乎要求的植被均应设法保护好并尽可能使其同道路和周围环境协调,避免、减少各种修路与用路行为对自然与道路的破坏。

  (1)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当地适应种类。当地适应种类是指包括公园所属地的乡土树种,以及经人工引进已在本地长期“安家落户”,能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生长发育良好,并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树种。

  (2)林下植物应具有耐阴性。林下植物根系生长不得影响乔木根系的生长,为了避免林下地被的植物的根系与乔木的根系在同一土层内争夺养分,林下植物一般要选择耐阴性强的浅根草种及灌木。

  (3)垂直绿化的攀缘植物依照墙体附着情况确定。由于垂直绿化用的植物,其附着墙体的形状各不相同,因此用以垂直绿化的攀缘植物,适应既定墙体或构筑物饰面的种类。

  (4)选择相适应的抗拒性种类。公园游憩地周围如果有污染源,建立防护林时,应选择相适应的抗拒性种类。

  (1)大树草坪,在主要的透景线两侧用此种手法,尤其在西北、西南两个透景线)稀树地被花境,在沿三江口面和姚江滨江段绿化,形成开敞、大气的滨水景观。

  (3)绿岛式多层次四季风景林,结合微地形,在草坪中采用多层次复合立交的手法,营造绿岛式风景林并突出四季季相特色。大乔木骨架树种与山林植被相一致,成为山体植被的自然延伸。

  (4)密林片林:竹林、水杉林、中山杉林、樱花林、海棠林等密林片林多结合会所配植。

  (1)生态雾喷技术:通过绿地系统收集雨水,经过砂层过滤后进入地下蓄水池,用汞加压后喷雾到空气中,使林中负氨离子含量得到成百倍的增加,从而营造出森林环境,使游人得到身心调节,享受高品质的休憩氛围。

  (2)透水路面:采用环保无污染粘结剂,利用再生废弃物,如玻璃、再生塑料、贝壳、碎石作为铺路原料,工艺简单,施工方便。

  (4)地表径流雨水经拦截、收集井进行处理,然后再进入水体,避免地表径流的雨水对水体的污染。

  (5)雨水收集:在景观水体中根据景观设计,可以采取有利于改善水体水质的措施,对于雨水进行收集,应对雨水进行选择性收集,将降雨前期较为浑浊的雨水排入雨水管线,对于后期较为洁净的雨水经过净化后作为江水补充入姚江。且减少污染源的输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大水体纳污容量。

  总而言之,城市公园被称为“景观建筑”的设计原则的主要产物之一。城市公园设计,是设计将自然融入城市的核心要素。公园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为根本,因此,要重视其人性化建设,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卧龙湖湿地公园一年四季色彩逐渐呈现出翠绿-绿黄-黄绿-暗黄的规律,这些是卧龙湖湿地公园的主色调。卧龙湖湿地公园的色彩湿地植物与公园的基调色、主色调作邻近色相、对比色相、互补色相对比构成,与主色的明度作短调对比,以度植物为主,点缀一些高彩度的花卉,整体形成多个色彩层次的渐进式调和。

  南沙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是从植物要素特征(颜色、大小、质地和形态等)出发,根据湿地公园的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生态习性,运用一定的科学与艺术手法,构建多种植物配置模式,将其组合成适合动植物栖息的具有一定美感的整体植物景观画面,构建或再现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

  卧龙湖湿地公园位于卧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内,身处一片绿色的环境中,当我们俯瞰整个公园,其景观色彩呈现绿色的基调。

  采用色彩定量定性分析法,对辅色调的色相H值进行分布统计(如图1),可以看出,色彩主要以黄绿色为主,辅以淡粉、暗红色、黄色、紫色、蓝色。

  以水生植物为例,卧龙湖的水面区域主要种植沉水、浮水和挺水的湿地水生植物,主要是通过绿色的水生植物与水生花植物搭配,营造丰富的水生植物群景观(图2)。绿色调的水生植物可以种植狐尾藻、范草、狸藻等沉水植物在水底形成暗绿色背景,浮萍、睡莲、存菜、交实、王莲、大漂、萍蓬草等浮水植物形成水体表面的绿色基底,夏季时白色的马蹄莲、荷花、慈姑,紫色的千屈菜、鸾尾、再力花、梭鱼草、燕子花、雨久花,配上红色的红蓼、黄色的黄菖蒲等,各种水生花形成优美的水生植物群落,整个夏季使游客在冷色调的氛围中显得清新凉爽。同时考虑到大部分水生植物冬天都将进入枯萎期,因此要在适当区域成片种植黄菖蒲、西伯利亚鸾尾等常绿水生植物。睡莲、存菜、交实、王莲、大漂、萍蓬草等浮水植物形成水体表面的绿色基底,夏季时白色的马蹄莲、荷花、慈姑,紫色的千屈菜、鸾尾、再力花、梭鱼草、燕子花、雨久花,配上红色的红蓼、黄色的黄菖蒲等,各种水生花形成优美的水生植物群落,整个夏季使游客在冷色调的氛围中显得清新凉爽。同时考虑到大部分水生植物冬天都将进入枯萎期,因此要在适当区域成片种植黄菖蒲、西伯利亚鸾尾等常绿水生植物。

  南沙湿地公园大量运用各种一般性植物作为配景植物丰富各类绿地,形成形、色、香、姿、韵等丰富变化的湿地植物景观。为了丰富植物景观,可运用彩叶树种如红背桂、变叶木、花叶假连翘、黄金榕等植物进行配置。通过基调植物、主调植物及配景植物的选择,以形成丰富多彩而又不失统一的艺术效果。

  就植物色彩而言,自贡市卧龙湖湿地公园在湿地植物色彩中,绿色是绝对的主角。植物的色彩随着季节、光线的因素,会产生深浅、明暗、浓淡的变化,这只是在明度、色相上的微差,当植物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时,这种微差反而会产生调和的效果。南沙湿地公园由于岭南地区季节变化不明显,芒果体育官网入口各种植物几乎没有休眠期,导致全年呈现出绿色,秋色叶树种及落叶树种极少。

  通过对色彩样本的标定,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法,分别对H、S、B进行分布统计,分析色彩的分布规律,大致为:色相值为0°至60°,彩度为10%至60%的中低值,明度为30%至80%的中高值。通过这种定量定性分析,大概地总结出自贡市的城市地域色彩的范围,以指导卧龙湖湿地公园中的游步道、建筑、铺装、雕塑、小品、水上交通等体现地域特色的环境设施的色彩设计。

  南沙湿地公园的建筑有着明显的岭南地域色彩,岭南民俗文化是在南越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岭南地区“前期封闭,后期开放”所形成的商贸经济和文化特性影响着岭南的造园思想及风格。西式建筑的清水砖墙使用的是西方人的传统建材――红砖,他们认为“只有红色的才是完全烧透的砖”,色调上无疑是深深浅浅的红褐色。石材和仿石做法的外墙面在广府地区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较为普遍应用,主要是为了配合建筑功能以及古典主义的稳重气质,整体色调是材料自然色,一般为灰白色,也会因为选用当地材料的原因呈现不同的自然之色。

  卧龙湖湿地公园人工色彩总的来说大致是浅棕红、浅棕黄、暗红、暗黄、米黄色,此外自贡井盐其低彩度、较高明度的盐白色也能够体现出地域的特色。南沙湿地公园的人工色彩则为红褐色或者灰白色。

  通过分析,卧龙湖湿地公园色彩景观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景区内旱地植物和水生植物色彩主要集中在绿色系和黄色系,以季节性花卉色彩点缀,整体色彩丰富度较低,色彩层次不突出,色彩较为单一;水体色彩多为蓝色和绿色,水质感觉浑浊不清澈,太过沉静缺乏生机等。

  南沙湿地公园中,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应充分开发并保留湿地公园原有的特色植物,对其原有的或残留的植被加以保护和管理,挖掘湿地植物文化,结合岭南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域文化、民情习俗、名胜古迹,共建富有文化内涵的湿地植物群落和植物景观,形成崇尚自然,开朗典雅,含蓄隽秀,乡土气息浓郁的,具有南国风格和意境的湿地文化观园

  城市湿地公园色彩景观的色彩设计策略:展示型城市湿地公园侧重于湿地的科普教育和功能展示,同时也注重湿地的保护,因此设计策略与自然型和展示型城市湿地公园色彩策略相似,即色彩景观要符合当地地域特征;公园中的自然色彩景观和人工色彩景观色调均要与公园整体色调统一;在色彩设计中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自然色彩景观和人工色彩景观的色彩种类来增加景观的色彩视觉效果。其中,对于自然色彩景观来说,主要是对植物景观进行色彩设计,适当增加具有色彩美的彩色叶植物,形成色彩丰富的旱生、水生、湿生植物群落,增加景观色彩层次,在设计中注意与暖色系色彩的调和;对于人工色彩景观来说,主要是对建筑小品进行色彩设计,色彩要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色彩是其景观效果重要因素,将色彩的研究纳入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会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之一,本文对湿地公园的比较分析与总结,希望能够对湿地景观设计的运用提供借鉴。

  我国已于20世纪末提前进入老龄化国家,目前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后,老年人活动需求对城市公园绿地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与其它年龄段人群相比,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相对退化,行动及思维敏捷度降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心理上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因此,老年人对户外环境有着特殊的需求。建设者应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方面去考虑如何创造一个真正地适宜老年人活动的空间,使他们老有所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感官能力都会相应下降。老年人视力变差,对光线的感觉迟钝,因此在环境照明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这一生理特征的改变。老年人听力衰退,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社交空间和尺度。老年人更喜欢有围合感,空间相对较小的环境进行交流。老年人容易跌倒,是因为平衡感迟钝,身体不易取得平衡所致。在环境设计上应该注意地面的防滑处理。

  老年人在步入离退休生活后,生活节奏一下子由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甚至无所事事的状况,如果没有思想准备和妥善安排,心理上就会出现失落感,甚至郁郁寡欢。多到户外活动,陶冶一下情操将有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有的老年人担心年老多病,患上“恐癌”症,担心中风瘫痪,顾虑心绞痛、心脏骤变猝死等,以致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通过人际交往空间的创造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心灵交流的活动空间,创造真正属于老年人活动的空间环境。

  这类老年人常为体弱多病或旧病复发,或罹患新病,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待这些老年人,一方面积极防治老年病,解除实际病痛,另一方面亦要反复给予鼓励,减轻这种对健康有害的消沉没落情绪。通过合理的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交往和活动参与积极性,减轻或消除老年人的孤独与空虚感,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度过晚年生活。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与同事间接触减少,社会活动和交往不多,以致消息闭塞,信息不灵。若是体力不佳,视听减弱,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时间长久,会出现“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心境。丧偶的老年人这种心境更为显著。创造一个舒适的人际交往空间对老年人的生活将会增添乐趣。

  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是老人活动区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基础。通过对老年人的调查、分析,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主要有5个特点

  3、持久性 由于空闲时间多,对所喜爱的活动(运动)专注力较强,能长期坚持

  4、选择性 由于文化修养、身体素质及爱好的不同,对娱乐活动有所选择。主动性游乐的意向强,芒果体育官网入口不愿过多受人牵制

  5、局限性 因年龄较大,精力体力不及年轻人,因此,活动的范围、内容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很多地区将收费性公园免费对外开放,这大大提高了公园利用率,使每个市民享受到在公园游乐休憩的机会。根据老年活动场所功能的特殊性以及景观与老年人身心状况的关系,总结归纳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

  散步或慢跑是老年健身主要方式之一,步行空间的设计显得格外重要。在进行园路设计时,要把握好道路的尺度,以便安全地集散人流。路线应蜿蜒并富于变化,还应避免高差变化过急,如果有较大的高差变化,一般要设置台阶与无障碍坡道并存。在坡道的入口或醒目地段应安装国际无障碍通用标志。坡道与铺装广场材料要求坚实、平整、防滑,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轮椅的老人。

  通过观察发现城市公园中老年人的活动类型主要以体育锻炼、聊天、看报、兴趣小组活动为主。坐息空间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满足老年人交流等不同的活动需要。坐息空间设计时,座椅可以延长老年人的滞留时间。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座椅的平面构成,摆放方式以及所设置的位置。一般来讲,半封闭的空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多凹型或凸凹两边形、弧形等形式的内向形空间可以形成一个使老人们使用的小空间,产生领域感,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其次,桌凳组合满足了老龄棋友、牌友的需求;对于一些多人参与的活动,常常有部分老人旁观, 这种主动式与协从式的活动,可以采用亭,廊,花架的设计来满足老年人的活动。座椅的扶手和靠背应按老年人的特点制作,座具的材质以木质为好。

  庭院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归属感,在公园中设置一些有意义的庭院也是十分必要的,庭院可以由建筑、植物、地形及水体围合而成。庭院的布置设计上较为随意,功能上满足老年人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开展画展,书法展等活动。较为私密的空间也给老年人聊天交谈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对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的设计首先要满足老年人活动的功能要求,创造不同的功能空间,足够大的活动场地对老年人开展社交和运动很重要,而小空间,小尺度的活动场所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围合、覆盖、下沉等手法创造相互连接渗透的有边界限定和细部处理的小空间,对老年人之间的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无障碍设计可以使老年人充分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同时给老年人带来了安全感。因此,在进行空间组织和细部处理时要注意安全性的问题。如地面高差变化应尽量减少,台阶处设置坡道,配置扶手栏杆等。

  植物景观可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注意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搭配,活动场地可以用绿篱的形式对场地进行围和,静态坐息空间要以观赏植物为主,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活动空间。可以在植物配置上创造一些养生保健型生态群落的类型,构建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户外环境。

  老人为城市公园利用率最高的群体,作为设计人员,我们有责任创造一个舒适的户外活动场所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从而帮助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穆光宗 张 团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期刊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期

  [2]孙樱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系统需求分析与建设对策[期刊论文] 《资源科学》 -2003年3期

  [3]郭子一 徐峰 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研究综述[期刊论文] 《城市问题》-2009年8期

  [4]王欢 公园绿地中老年人活动特征调查——以南京为例[期刊论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5]吴利敏 老年心理与环境设计[期刊论文] 《中国园林》-1989年2期

  前言:城市公园在续扩建过程中的景观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指当地环境和群众。所以在城市公园的续扩建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注意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其次对于城市公园续扩建景观造景基本方法也要进行探讨。目的是可以将续扩建中的城市公园景观进行合理的人性化的设计,使其在城市中充分发挥休闲娱乐的作用,是人的身心都得到最大的放松。

  在城市公园的续扩建中,有着诸多的基本原则需要遵循。这些原则都是在总体的基础上,将城市公园的与周围的环境以及居民联系在一起。第一个原则就是整体性原则。这个原则的基本内容指的是城市公园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第二个原则是因地制宜原则。这个原则指的是在城市公园续扩建过程中,要根据当地城市中的要素进行利用,使城市公园有着当地的氛围。第三个原则就是和谐、发展的原则。这个原则主要讲的是城市公园要和当地的环境、经济等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二者的共同发展进步。第四个原则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指城市公园在续扩建过程中一定要顾及当地人的利益,做到充分为当地群众着想,不可干扰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

  在公园续扩建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运用仍然是公园景观设计的最重要部分。在植物配置中蕴含了人的理想是显得尤为重要的,城市公园具有艺术品的特征,植物的时代性并不是很强,所以利用植物造景是最能衔接现代与古典园林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景观,同样也包括不同文化和地域性的景观。植物配置的形式非常多,主要有孤植、对植、丛植、树群、树林、植篱、花坛、花境、草坪等,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续扩建的公园中,可利用建筑、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或转角处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通道中逐渐放开,到达开阔空间;如果先前存在较多的不同于传统公园的小空间,而这些小的空间又不能够以小衬大、不能够给整个公园提供成景的作用,所以需要在续扩建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应当尽可能的减少这样的消极、闭塞空间的产生,使这些空间开朗化是设计的目的。另外,还应大力提倡和发展水体绿化、立体绿化,增加绿量,创造公园新空间。

  对于纪念性的景观,因为其具有所在地方的典型特性,所以其也具有了所在场所的精神体现,在续扩建过程中应当将纪念性景观作为重点来设计,并需要有机的结合到续扩建之后的新景观之中。对于一些长期使用的环境和设施,虽然在续扩建时已经显得陈旧了,但是考虑到人们对其的依附心理,还是应当充分的考虑该景观环境的保留或者做旧处理。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续扩建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将公园定义为:“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是塑造城市整体形象、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景观环节,作为城市中的主要绿地具有调节城市气候、平衡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城市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文化娱乐的游憩空间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当地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的窗口,代表了城市文化品位。城市公园也是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大批园林绿地的建设,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对局部小气候的改造有明显效果,使粉尘、汽车尾气等得到有效抑制,在改善现代城市生态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现。尤其在区域城市发展空间急剧扩张,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生态用地遭到侵占;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以森林绿地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不断被蚕食,林地面积减少,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等。通过系统的公园规划,在加强绿地资源的保护的同时,能积极改善当地的生态状况,构建持续高效的绿地生态系统,有效的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单元,按照各种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素分成三种类型:斑块、廊道与本底。斑块是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形状、大小、类型、异质性及其边界特征变化较大。景观中的廊道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状地带,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阻碍: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本底在景观要素中本底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大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连接度是指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用来测定景观功能特征。景观连接度要通过斑块之间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发展的顺利程度反映。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生物群体之间的个体交换、迁徙和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

  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不均匀分布构成了景观异质性,景观异质性的存在促进了景观格局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城市公园布点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特定的城市中,既要考虑宏观、中观上的全面布局,又要有具体某类公园选址时的微观因素分析。

  城市绿地,特别是公园绿地,是与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的绿色载体,日常生活及公共娱乐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等)对公园绿地的互动要求较高,在公园绿地布点时其密度、服务半径应充分这些用地的需求。

  此外,结合现有的绿地布局,在调整绿地层次和规模时,往往宜利用现有的小型公园绿地进行拓展。

  布局结构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其主要目标是使各类绿地合理分布、紧密联系,组成有机的绿地系统整体。每个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历史和城市演变特点都会形成其独特的地系统结构,公园绿地在绿地结构中主要表现为点状,它的布点必须与整体结构与模式相协调。

  公园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是一个流动的、不稳定的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安全就是在景观生态学安全要素的影响下,使公园绿地产生的能量、物质最大程度地满足城市的消耗,保证其在系统范围内顺利流通,从而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特性。景观安全格局在所有尺度上都存在,并且都是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即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公园绿地也不例外,用生态廊道紧密联结尽量多的圆形斑块,形成生态网络结构,是景观安全格局的最佳布局形式。

  斑块 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旁游园、广场等点状空间 小型围绕大中型均匀分布

  公园的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该公园的相对难易程度,它可以衡量绿地给居民提供服务的可能性或潜力,也是评价公园布点合理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达性实际上反映了景观对某种水平运动过程的景观阻力,考虑可达性的关键因素有两点:一是居民点是否在公园的服务半径内,大型公园绿地往往由于城市的开拓,建设力量不够和用地分配的问题,通常离市中心较远,使用率较低,中小型绿地的布置就必须考虑服务半径;二是居民点与公园之间的交通条件。目前,在公园规划时解决可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服务半径理论,根据不同类型公园的服务半径来均衡布点。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的开放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承担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具有“防灾公园”功能的公园绿地布局也应符合防灾公园内的布局要求。

  城市公园绿地的布点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中的自然条件包括原有的植被森林、地形、地质、水系、山脉、气候等因子。不同层次、规模、性质的公园与自然条件的联系程度有差异,特别是第二、三层次的公园联系更紧密;如城市综合公园的布点宜选择在具有水面及河湖沿岸景色优美的地段,或选择在现有树木较多的有古树的地段,充分发挥水和植物的作用,增加公园的特色;郊野公园则应充分结合原有的风景林地和城市的主导风向布置。同时不宜用作城市建设工程的地段,例如某些地质层断裂带,或河滩沙质地,不宜作为建筑用地,可以考虑作为公园绿化用地。

  人文景观承载着城市重要的历史信息,是城市文明的见证,也是城市展示自身品位的重要窗口。以人文景观拓展而形成的文化类公园是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景观因公园建设而得到保护,而公园绿地因有了人文景观而丰富了活动内容,增加了特色。因此,充分利用人文景观,是公园布点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园绿地建设与城市整体经济环境、建设投人和周边的地产项目等有着很微妙的关系。公园绿地的布局必须综合研究与公园有直接关联的是地价问题,以及公园绿地建设对周边的外部效应。离市区越近地价越高,建设阻力越大;越靠近居住密集区,正外部性越大。

  在城市公园中,特别是森林公园,应以保护其自然性为首要坚持的原则。保护自然景观(森林、山脉、湖泊等)的原生态和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及功能,是保护城市公园中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其自然景观资源的前提,也是景观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包含有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它们构成景观空间结构复杂的异质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坚持多样性就是维持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的异质性,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每一景观都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因此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要坚持景观个性原则,才能营造出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景观来。

  城市公园的的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立足于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因为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是自然与文化的复合载体,这就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使城市公园景观结构、格局和比例与城市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达到景观的整体最优化利用。

  城市公园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的结合,是时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其生态规划与设计需多种学科知识的结合,综合分析景观各要素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当地人文风情等。

  由于城市土地的深度开发使城市景观趋向于破碎化,而城市公园可以重新组织构建城市的景观,组合文化、历史、休闲的要素,使城市重新焕发活力,甚至成为城市的重要节点、标志物,体现空间景观功能。因此,公园绿地的布局与选址应纳人到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系统”的整体规划中,从总规划层面上加强公园绿地系统布局的研究。在城市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用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即自然优先原则、多样性原则、个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规划设计城市公园中的斑块、廊道、本底和景观格局以保证城市公园景观生态的高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

  【2】 乡村景观规划中的环境管理评价 陈波 2004年《 地域研究与开发》

{Copyright © 2017-2023 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湘ICP备11002717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