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芒果新闻分类
芒果体育官网入口:对园林景观的描述

  曹雪芹用碑刻、匾额、书条石、对联、挂件等园林艺术元素,凸显了大观园的主题,有机拓展了园景,打破了园界。贾政在论及大观园景观时曾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可见,正是大观园中的标题,点出了它的主题。而玉石牌坊上的题词“天仙宝镜”,则直接揭示了大观园的主题思想。关于“宝镜”一说其实源于民间:相传神仙手中有一面宝镜,如果他想探查凡间,就会拿出宝镜,想看到的地方自然会在宝镜中呈现。但宝镜中的景物终究只是幻影而已。因此,《红楼梦》也被称为《金陵十二钗》《石头记》《风月宝鉴》《情僧录》等,但最能揭示《红楼梦》主题的当属《风月宝鉴》。它的意蕴与“天仙宝镜”一脉相承,都如神仙手中的宝镜,两面呈现出的美景和美人都是虚幻的。一面凸显情,一面凸显景。“情”是《红楼梦》的基础和主线,曹雪芹又以大观园的“景”衬托了这种“情”,情景交融中表现了曹雪芹人生如梦、世事皆幻的处世思想。这正如小说第一回中提及的“: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耳目,亦是本书本旨。”

  小说特有的虚拟性,使故事环境呈现出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状态,真实是指人物都在特定的场所合理的出现,虚幻则是指这种合理场所是由作者主观想象和构建的。这就为大观园景观描述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由于贾府地位显赫,大观园又是为元春省亲而建,因此其面积极为广阔,将当时的各类建筑风格都融入其中。既有袅娜纤巧、孤高轻柔、蜿蜒风雅的斗拱飞檐,也有壮丽轩昂、雄伟壮观、四通八达、气派极致的朱门青瓦。这种多元化的建筑设计有机扩展了园林的广度与深度,增强了园林空间的宽泛性。曹雪芹在大观园的规划构建中完整地呈现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建筑景观。按照风格将景区进行细致划分,以水相连以山相隔,形成一种跳跃式的视觉效果,有效地避免了游园者的视觉疲劳。对今天的园林景观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西方的审美和设计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我国,因此,出身世家的曹雪芹也见过很多西式器物和著名园林。这些所见所闻在《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一节中,就描写了怡红院中的诸多器物和景观:锦笼纱罩、玲珑剔透的墙壁、碧绿凿花的砖、贴在墙上的琴剑瓶炉、发出“咯噔”声响的西洋机括等。西洋镜、西洋画在清朝时期还较为少见,这些器物均出现在宝玉所居的怡红院中,贾府此时的奢华生活可见一斑。正是这些名类繁多的舶来品为大观园的规划和造景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也使这座引人入胜的景观园林极具新意。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政治影射过于明显,曹雪芹将大观园的风格做了模糊处理,将明清时期不同风格的园林特色都呈现在其中,这无疑使大观园的景观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多样性。

  由于大观园是为元春省亲所建,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与封建皇家花园行宫较为相似,建筑规模庞大,且风格各异。依据《红楼梦》中的描述,大观园中不仅有洲、山、路径、岩溪、门墙、池、清、篱笆等设施,还有廊、阁、榭、亭台、村庄、寺观等建筑。这些园林景观和建筑或以群组的形式组成一个风景点,或以个体形式出现于山水之间,潇湘馆、秋爽斋、怡红院、栊翠庵、稻香村等则是大观园中的主要景观。而这些建筑庭院又与人物性格紧密相连,有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庭院主人的身世和性格。当读者见到这些建筑描述时,就会自然地与其主人联系起来。例如,秋爽斋内的陈设每一件都是上等珍品,且每样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这显示了探春气质高贵、出身名门的人物风貌,以及果断、大度的性格特点。怡红院中的绛云轩又是另外一番风味,这里琳琅满目、五光十色、镶宝嵌金、中西兼容,这显然与我国传统的室内装修模式不相符合,但却正符合宝玉杂学旁收、叛道离经的性格和身世显赫的出身地位。而李纨的住处———稻香村,则不符合自然之理,整体陈设和规划显得穿凿扭捏,这正表现了李纨青年丧偶,而又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扭曲心态。她出身名门,却早年丧夫,整日心如死灰,又怎么会有自然之气呢?因此,这“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泥墙围护,稻茎掩覆”的稻香村,处于繁花锦簇的大观园中,正如李纨与黛玉等人的对比一般,其地位及性格的灰暗、消沉显而易见。蘅芜院是薛宝钗的住处,此处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宝钗安分随时、行为豁达、不流于俗、与世无争的气质性格。这座庭院在大观园中别具特色,它质地高级,但外观却十分简朴,乍一看不过是水磨砖墙,清凉瓦舍,十分无趣。进门所见并无一株花木,只有各种香草,迎面则是一块插天山石。室内犹如雪洞,四周绿窗油壁。表面看来十分简朴,庭院设置素净无华,但细究则会发现别有洞天:水磨砖墙呈灰色,表面平整,没有花饰,是最讲究的墙体。而山石本就以大为贵,插天山石更为个中珍品。香草虽然没有鲜花的艳丽,但却比花卉更为名贵。油壁选用优质木材,并用精制的桐油反复涂刷,十分耗费工时,类似于现在的清漆,在当时则属高级做法。因此,外表朴实无华,实则质地高贵的蘅芜院,正体现了薛宝钗“人谓装愚,自云守拙”的性格特点。“淡极始知花更艳”用来描绘薛宝钗和蘅芜院都恰到好处。林黛玉的住处———潇湘馆,是一南方翠竹掩映的庭院,与“佳木笼葱,奇花闪灼”的大观园诸景相比,这里显得尤为与众不同。这也象征了林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的悲凉身世。潇湘馆中有精致小巧的家具、盘旋竹下的小溪、曲折盘旋的游廊、羊肠般的小径。可见,曹雪芹对潇湘馆的描述着意在“小”和“曲”字上。“小”字表现了黛玉形容瘦小、气量狭小的特点“;曲”字则体现了黛玉心思细密、多思善虑的性格特征。院落与人物的特征融合一体,抓住庭院的特点,也就了解了所居之人的性格。因此,从文学审美角度看,大观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园林景观,它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是为了典型人物和性格特意塑造的。《红楼梦》中性格各异的人物,与大观园中的庭院和景色,互相辉映,留给读者无穷的韵味。

  大观园位于荣、宁两府之间,原本就是贾府基地的一部分。根据《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的描述,这处地方无临水之源、背山山脉、隐寺之塔、通市之桥。但却属于“宅傍地”,便于理石挑山、开池凿壑,是护宅之佳境。曹雪芹借助贾琏之口表明了他对这块地的肯定:“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造也容易。若要置别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不成体统。”因此,在这块空地上建造园林,既能够避免贾母等内眷外出,又便于元春省亲,还可以利用会芳园旧址。运用会芳园旧有的树木、山石、流水、亭台、栏杆等设施,不仅可以因地制宜,还能减少成本。我国古典园林奉行“有石则灵”的审美原则,将各种各样、玲珑剔透的石头叠加、搭配,能够增添园林的意境美,渲染景观气氛。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便叙述了《补天遗石》的故事,描述了一块颇具灵性的顽石,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而在大观园中,不仅有山水作为联系各个景区的骨架,还有大小各异的假山,以此将各个景区分割开来。根据《红楼梦》中对元春乘舟游园路线的描述可以看出,重要的庭院都能够乘船到达,因此,大观园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以水为主的园林,这些水流将各个景区分割开来的同时,又使它们联系在一起。大观园中的水“清流一带,势若游龙”,曲折迂回的连接各处,穿插映带在大观园的各处亭馆、建筑中,依形就势,设计巧妙。也正是这些蜿蜒曲折的流水,使亭台楼榭、花草树木倒映水中,更增添了大观园的流动性。

  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地貌,都会限制园林建设,又会促使形成属于本地区特有的景观形式。早期人们会模仿自然建造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便模仿自然山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式园林,英国有大面积的牧场风光、地形多是起伏的丘陵,因此英国古典园林便有开阔的草地、自然弯曲的湖岸以及蜿蜒的小径,成为另一种风景园林。

  不仅自然界的整体面貌影响着人们的建园构想,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也会影响到。意大利古典园林被称之为台地园,正是因为意大利国土中80%为山地和丘陵,园林大多建造于斜坡之上,开辟几层平台来建造园林,可以说地理地貌促使台地园成为意大利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再比如阿拉伯国家多是沙漠戈壁,气候炎热,植被稀薄。因此园林多用树、建筑来营造阴影使环境凉爽,避免日光直射,营造水体同时调节小气候。因此古典园林便有了庭院风格。

  由这些例子可以得出:景观其实是一种人们对抗地域自然环境而又屈服于自然环境,用来营造舒适环境的手段,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周维权先生说过“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1]。”园林是以人为中心而主导建造的,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从文化背景、思想方式到、文学、美学、哲学等,都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园林中的各个角落。

  从古至今,造园的演变都是随着不同时期人们思想方式、美学、哲学等的变化而变化的。18世纪之前,古典园林大体分为规则式与风景式两种。东方园林以我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善于模仿自然,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和谐的境地,这是由于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决定的。儒家倡导“仁”、“礼”,表现在园林中则是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并重;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并发展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释即佛家讲“悟性”,表现在园林中就是对于意境的塑造[1]。因此这几种哲学思想便引导中国古典园林走向风景式。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崇尚人工美,提倡规矩格律,表现为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序的美。因为西方哲学提倡人力能够影响并且可以改造自然,美是需要人力创造来实现的,人造的园林艺术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自然只是一个提供素材的本身[2],因此西方古典园林走向规则式。

  世界上宗教对于人们向往的世界都有描述,基督教在《圣经》中描述古犹太人对人间理想居所是“伊甸园”;佛教对于古印度人的理想居住环境――极乐世界,在净土宗的《阿弥陀佛》经中做了描述;教在《古兰经》中为的信徒描述了“天园”的生活情形[2]。在这些宗教中对于造园影响最深远的便是教。古典园林庭院设置十字交叉的四条水渠,象征“水河”、“乳河”、“酒河”、“蜜河”,相交之处通常放置喷泉、水池。种植了大量的果树不仅遮阳也可以采摘,象征永远取之不尽的水果。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古典园林的建造大多是以“天园”为模板,可见文化在园林中的影响。

  人文环境不仅可以影响园林风格,也会影响到一个园林中的细节,包括铺砖图案,雕塑种类,颜色,照明样式,置石位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环境对于园林设计是重要性。

  社会环境对于园林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古典园林的封闭式、内向式转向为现在的开放式、公众式的公共绿地。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明,到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再到现在以信息、网络为主导的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园林的发展和新趋势。工业社会大背景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中产阶级崛起,人们追求自由与平等,在1857年美国中央公园诞生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也是近代公园的开端,园林不再是为权贵所私有的财产,而是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场所。经过多种公园风格,如极简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变化,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生态修复,后来便产生了的生态主义。而到现在的信息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社会带来趋同性,全世界大城市的公园绿地都十分相似,因此地域主义的倡导便产生了,其实也是回到建园的初心,从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出发,建设适于本地区人们使用、社会认同具有归属感的公园绿地。

  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花园城市”,但它也是从工业化时期环境被破坏的状况下走向了花园般城市的,这都归功于新加坡自上而下的政策也就是社会环境。1965年建国后迅速的工业化使原有绿意盎然、田园般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水泥世界,但是新加坡政府很快意识到问题并且做出了决策[3]。20世纪70年代制定道路绿化规划,80年代引进植物、设休闲设施,90年展主题公园建立生态廊道系统,21世纪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这些使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目标成为现实,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行业、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力[4]。

  一段时期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并不是由一个因素一蹴而就的,不单单因为自然环境或是人文环境或是社会环境,因为这三个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而这三个因素共同形成的便是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应是受地域限制的,体现地域特色的,为当地区人们服务的,是充满认同感、归属感的。

  [2]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构建了全新的广阔平台,多媒体技术融合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媒体信息为构建现代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平台和硬件条件。初中语文教学颠覆传统的读、写、记、背、考模式,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平台,为提升义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质量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资源,使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资源充分感受文字描述的场景,充分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进行语文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得到了充分的刺激,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描述的场景不再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而变成了直观的印象,学生更好地理解与直观地学习,学习兴趣得到了满足,学习效果在极深刻的印象中得到了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既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又是信息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需要。

  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图片、影音、功能和情境再现功能,而语文作为用文字描写场景和叙事的科目,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情景再现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叶圣陶描写的苏州园林风景如画、引人入胜,许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园林,凭空想象,难免不解其意。而当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苏州园林的图片和影像资料等一一在课堂上呈现,学生必然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感叹苏州园林的美景和魅力的同时,对作者用文字描述的苏州园林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一步一景也有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比学习,学生深刻体会了用文字描写景色、场景中如何运用文字的准确性和深层含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呈现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描写风景、场景、人物的文字表达,能够满足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为学生营造深情并茂的多媒体情境,其效果远远好于教师通过自身的经验向学生描述、讲解,这对提高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和学生的带感情朗诵都有极大帮助。例如,在学习竺可桢的名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沙漠中的茫茫沙丘和杳无人烟的场景,加深了学生对沙漠中的直观认识,同时结合文章描写的沙漠中的各种现象,用多媒体视频技术呈现其中场景,将多媒体技术与课文进行有效的导入,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学习效率。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应用,需要教师长期地坚持与积累,才能真正实现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高效利用。

  园林在中国产生得很早,历史悠久且不断向前发展,中式园林也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典园林从初期的苑囿开始,逐渐成熟完善,发展到后期的人工山水园林,历经千年的演化,在每个阶段时期,都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其中凝聚了民族人文思想、传统技术和社会观念的精髓。中国园林是由文人、画家、造园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美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园亭,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节点,是园林中“点景”的一种重要手法。中国园林中很早就有关于亭的记录,到隋唐时期,在园苑中间筑亭已经很常见,如洛阳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景观的出现。之后唐代宫苑中亭的形态也大量出现,如长安大明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山仙山,池内设有太液亭。还有兴广宫内有多组院落,内设有龙池,龙池东的景观建筑中,中心便是沉香亭。宋代关于的亭的记载就更多了,建筑也更精致。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

  在明朝的《园冶》中,就有专门的章节描述亭的形态与运用。例如明代着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这样的精辟描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从古人的记录中可以看出,中国园林非常讲究亭的位置的选择,在山顶、水边、湖心、松林、竹丛、花间都是设置园林要素的合适地点,在这些位置建亭,都是园林中美好的空间艺术构图形式。

  园廊,屋檐下以及延伸成独立的带顶的过道称为廊。在园林中,廊具有驻足休息、联通室内外的功能,又起组织空间、穿插于园林中增加层次的作用。

  中国园林中廊的结构材料常有:木、竹、石、砖等。廊的结构形式丰富多样,按结构可分为:双面廊、单面廊、复廊、双层廊等。按廊的造型系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水廊、桥廊、爬山廊等。

  园桥,除了考虑交通功能以外,还起到联系景点,点缀水景,增强构图画面感的作用。

  在山水园林中,桥的设置是有相当的讲究的。园桥的大小形态要和水体相协调。水面宽广时,园桥宜高大雄伟;水面较小时,园桥宜轻盈小巧;水面及周边平坦,桥宜贴近水面,或有起伏变化;地势高差较大,可以危桥高架。

  水榭,供人休息观景的临水建筑。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架设在水中,用梁、柱进行支撑。为了便于在平台建筑内休憩观景,临水一面常设落地窗,增加框景面积。平台外侧设置栏杆靠椅。

  舫,水面上的船型建筑物。舫的基本形态和船相似,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船头、中舱、尾舱,船头呈现敞棚式样,作观赏水景之用。中舱两侧开窗,主要作为游玩宴饮的地方。尾舱较高,一般设置成两层阁楼,四面开窗以便观景远眺,舱顶多为歇山式,轻盈舒展。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泽。

  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遮挡视线的作用。精致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分隔院落空间。园墙与假山、水面、道路、竹木搭配,都可增加园林得意境。园墙的设置还要考虑与地形的结合,比如云墙在坡地上常常会用到,还可以用土山、花台、树丛等把墙隐蔽起来,让园林与环境融为一体。

  洞门,中国园林的园墙常设洞门。常见的是圆洞门,还有六角、长方、蕉叶等各种形状。本身又成为园林中的装饰,通过洞门可以透景和框景。园墙设置的洞窗也可形成对景框景的效果,常见的形状也有六角、方胜、扇面、梅花、石榴等形状。

  漏窗,是中国园墙上的一种装饰。窗洞形状多样,花纹图案丰富,例如万字、冰裂、鱼鳞、海棠、如意、寿字、梅、兰、竹、菊、蝙蝠、喜鹊、凤凰和松鹤图等等,材料运用灵活,可用瓦片、砖、竹木等制作,还可以用木片、竹筋、铁丝等,做成骨架,用麻丝纸筋灰浆粘结塑造出人物、山水等装饰图案。江南宅园中应用很多,沧浪亭的一百零八式漏窗。狮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书、画四漏窗。窗下栽种相应的常绿植物,与白墙漏窗青瓦相配,散发出浓郁的幽雅情调。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立志写意”之说,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更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终身追求。可以说,中国古人无论是对山水的描绘还是对山水的再创造,都是一种性情的陶冶,都是自身追求山水、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的寄托,都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乐趣。中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山水写意,寄情于景,这一点和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中国历史上画论、园论是混为一体的,很多绘画家也是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其在绘画中的写意、构图等元素均体现在园林的创作中。基于以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和古典园林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在山水绘画中,可以通过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来创造出画面独特的意境,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很容易引人入境,引发人们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则可以通过山水、植物等空间缔造手法,营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两者都体现出自由、不受约束的自然理念,无论是对山水的描画,还是对山水的创造,都体现出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态度,很难在山水绘画以及古典园林中感受到有异于自然的违和感,整体都表现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尊重自然”的创作和设计理念。

  当代园林设计和古典园林设计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当代园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具体表现如下:

  现代园林设计继承了古典园林设计中移步换景的结构布局,以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在有限的空间内赋予景观多层次的变化,在表现出重点景观的前提下,采用“峰回路转”的处理手法,完美体现整体的园林景观。

  现代园林设计与古典园林一样,都注重“意境”的运用。现代园林设计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新材料将山水加以更高程度的提炼,抛去刻意的模仿,芒果体育APP下载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以及心理寄托,如放松心情、缓解生活压力、追求自然等情趣追求,不仅高度融合了建筑、美学、文化等,更是加入了设计师个性化的思想追求,以抒发人们心中的线)自然观的承接

  现代园林设计同样重视自然规律、崇尚自然,并将生态自然的理念融入到我国传统的古典园林设计中,在考虑生态适应性的同时,重视对空间格局以及过程的控制,不仅体现着自然资源的价值,更是融合了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传统山水绘画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当代园林设计的美学影响,并结合时代特征,呈现出现代园林的美学特征,具体如下:

  其艺术设计手法和美学内涵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来讲,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代园林的发展不仅要求要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出发,亦要实现自然美和人工再造美的完美结合。在当代园林美化的过程中,应以人为本,而美化作为一项功能,应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环境、自然生态成为一个完美的有机组合,体现综合美。

  可以得知,没有哪两幅画是完全一样的,既表现在立意的不同,又表现在绘画构图的不同。归根结底在于所描绘山水的特色所在以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不同。体现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就在于现代园林的设计应突出体现特色化,因地制宜,做到与当地文化的完美结合。在现代园林设计的空间布局中,一方面要结合所在地的地理特征、文化内涵、民族特色等进行构造,再者在山水的布局缔造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建筑特点、色彩等空间布局手法,如江南园林的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自然环境、传统设计手法等,设计出集生态、文化、使用为一体的艺术园林,体现特色美。

  如音乐喷泉等塑造园林的动态景观,为园林营造出勃勃生机的景观画面,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建筑材料的质感、轻盈性、色彩美等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从而极大的提高现代园林的观赏效果,体现现代园林设计的灵动美。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把握有利的观察时机、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和历史内涵。②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旅游景点的正确的欣赏方法和欣赏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③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教学方法:设疑问难法、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和随堂练习法。设疑问难引入新课,探究归纳总结方法,展示明确结论,随堂练习强化教学目的。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美妙的自然景观;数千年的沧桑历史,遗留下雄奇的人文胜迹。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景观的欣赏仅限于传统的感性认识和蜻蜓点水式的走马观花,说不出自己对于一些景观的内心感受,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本节课我就来谈谈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首先请大家听诗歌朗诵,的《沁园春·长沙》和苏轼的《题西林壁》,并根据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①这两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观?②诗人从哪些角度观赏并展现了湘江秋景美好的景物?

  课本上有许多旅游景观的描述——丽江黑龙潭倒影:蓝天、白云、雪山、绿树、石桥、亭榭,倒影在清澈的黑龙潭水之中;张家界天桥奇观;长江巫峡的神女峰;岳阳楼;北京天坛;苏州园林中的网师园等等。让同学们探究这些描述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描述或欣赏的。

  利用多媒体呈现出一些旅游景观,并详细分析这些旅游景观运用哪些观赏方法。最后教师把学生归纳的内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人文景观:了解景观特点(洞悉文化定位、了解美学构思、知晓历史内涵)。如岳阳楼、我国的园林建筑(北京故宫、苏州园林)。

  地文景观:精选观赏点位。对于千峰万壑采用远眺或俯瞰方式,如泰山,有诗为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于地貌的酷似造型,要在特定角度和地点结合传统观赏风格进行观赏,如黄山仙人指路、猴子观海、妙笔生花,桂林象鼻山和骆驼山,云南阿诗玛等等;对于峡谷、洞穴、一线天,采用置身其中近观,如水帘洞、雁荡山一线天等。

  水域景观:低位近身体验。瀑布采用仰望的方式,如“一如万练倒悬,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庐山瀑布,有诗为证:“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大河应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往下俯瞰,如钱塘观潮。

  气象景观:把握观赏时机。我国黑龙江畔的漠河,每年夏至前后,可以看到夜色清明的极昼,还能看见绚丽而神秘的北极光;还有山东蓬莱阁的“海市蜃楼”、泰山的日出、峨眉山的佛光、黄山的四绝、青海湖候鸟(五月份最佳)、八月十五左右的钱塘江潮等等。

  山水组合景观:最为特殊的就数桂林山水了,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美誉,这种景观只能荡舟沿水路观赏,方能体会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韵味。

  (1)居庸关是北京长城沿线上著名的古关城,所在峡谷属于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关城附近自然风景十分壮美,城关建筑在一条长达15千米的溪谷中间,两旁群峰起伏,重峦叠翠,山花野草,葱茏郁茂,好似碧波翠浪,形成一道天然美景,早在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年)“居庸叠翠”即已列入“燕山八景”。怎样才能欣赏到“居庸叠翠”的绝佳景致?

  从目前情况看,景观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它不仅体现在空间分布上的艺术性,而且在视觉上也反映出了它的艺术性,让人们可以通过视觉肯定空间环境的艺术价值。因此视觉艺术已被大范围用于景观设计中。

  景观设计时,基本上所有的景物图像都是通过视觉元素反馈给人类大脑的,这样人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感知到景观的具体呈现方式。同时,人们对园林景观的满意程度,视觉元素导致第一印象十分关键,所以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视觉艺术,以便可以更有效地感染观看者的情绪,使人们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好,所以要格外重视园林景观的视觉艺术设计,提高其艺术价值。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园林景观设计的观赏性,合理利用视觉元素绝对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给人们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也不同,能够全面反映它的特有属性,因此,合理运用视觉元素可以有效保证园林景观的设计质量。

  环境艺术里面有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元素,就是园林艺术,人们希望在良好的园林环境中完全释放自己,缓解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压力,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园林环境中的一些视觉符号就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部分,充分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每一个园林景观的设计都不同,一般情况下,苍劲挺拔的松柏、婀娜多姿的杨柳等植物是园林景观中必备的视觉符号,将它们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带给人放松美好的视觉体验。但是,在一些景观的观赏过程中还是有一种缺乏美的心情,就可以自主添加点缀物。比如,在一片杨柳树荫中建造一个古色古香的小亭子,“万绿从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诗情画意便会扑面而来,在流水潺潺的小溪边装饰一个竹筒水车,水里面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鱼游来游去,水面上各种飞禽走兽玩耍嬉戏,整个园林景观就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仿佛身处陶渊明诗中所描述的画面里。

  景观设计通常范围很大,不仅包括自然而生的小溪流,而且还有人类建造的小桥、假山,但我们并不只注重有山有水的环境,力争美妙的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同时也需一些“天然画卷”来为园林景观增添魅力,所以保持一定的自然园林植物配置,使园林景观看起来带有大自然的气息。

  景观设计时,视觉元素是其最基本的,因此在空间中,当环境中只有1个点时,视觉就会将所有的感知聚集在这一点上。与此同时,可以利用点这个特性,充分补充园林景观的内涵,因此,点可以作为视觉上的装饰品向外界进行信息传输。众所周知,点十分小,在花园的设计中,可以设想将点与其他因素进行有效结合,使得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更加生动有特色。

  在对园林进行线因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工线,比如弧线、二次曲线等,与自然线,比如路面与墙角之间的构成的线条等之间的区别,通过加工大自然中本来存在的线条,就形成了特殊的人工线,所以,当把线运用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时,要注意体现出它的特殊性。大自然里面本身存在的线,或者人们依据许多点的排列进行依次描绘所得到的线就是自然的线,一般来说,一种数学线只对应一个功能,但是自然线不同,不仅可以对应多个功能,而且形式十分多样,人们通过自然线的排列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活力,获得美的体验。

  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格外重视色彩的作用和合理搭配。对色彩的设计和搭配必须要谨慎,因为这关系着整个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的高低,随着四季更替和时间的变化,色彩要素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园林中各种植物的生理特征进行色彩的编排,使各种色彩之间更加协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多元化的特点为教学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新而广阔的平台,数字信息技术融合了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为构建现代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平台和硬件条件。初中语文教学颠覆了传统的读、写、记、背、考模式,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平台,为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因此,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意义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营造活泼、真实、多元化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极有必要的。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它作为一门融合文字、语言、文化、历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基础学科,本应当是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然而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引导下,语文课变成了单调死板的以识字、辨词、断句、课文分析等内容为主体的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信息技术的出现,让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资源,让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资源,充分感受文字所描述的场景,充分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进行语文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得到了充分的刺激,学生对文中的场景不再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而变成了直观的印象,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学习兴趣得到了满足,学习效果在极深刻的印象中得到了提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需要。

  初中语文课本中,通常收集的都是国内外名篇,这些文章中有很多描写风景、场景、人物内心表达的文字,许多场景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呈现。而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充分满足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情境,其效果远远好于教师通过自身的经验向学生描述、讲解,这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在讲授《最后一课》一文时,学生或许对文章描述的主人翁的感情难以理解,或许对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教师可以将事先收集好的视频资料,如电影《南京,南京》中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通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感受亡国之殇、失家之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之后,教师通过影片与文章的结合,理顺文章脉络,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节发展和表达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风景名胜的描写,许多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因此在阅读或背诵课文的时候,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而没有直观的印象,对课本的文字描述也不可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如初中课文中叶圣陶的名篇《苏州园林》中描写了苏州园林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花草树木,用形象而准确的文字描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篇文章的本意是通过对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描述,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然而许多学生从未见过苏州园林,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对苏州园林的美一无所知,因此对文字描述的意境也难以体会。而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帮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下载苏州园林的图片,并用幻灯片制作成课件,将苏州园林的真实场景,包括亭台楼榭、花鸟虫鱼、曲径假山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再把图片与教材中的文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体会语文文字的魅力。

  诚然,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它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它。现在有很多教师认为,课件用得越多,课堂效果就越好,甚至是满堂演示。其实,一节生动的语文课,老师是组织者,学生才是主体,老师要有板书、分析、讲解,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地朗读、思考、讨论、练习。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过多的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把握重点。例如,在讲授《乡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样的诗歌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比课件录音中的范读更能打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师生互动,比人机互动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先进的多媒体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文字的揣摩,对课文的品读。因此,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一定要适度。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应用,包括校园网络课堂的利用、文学爱好者交流群等等。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积累,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利用。

  [1]王雅静.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J].数字校园,2011(12).

  所选取的园林具有如下自然环境特征。一是多变地形切割的破碎生态系。高差异度的地理环境中,各种植群的入侵、竞争等生物性演化,造成同种物种在不同山峰的族群变异,使山地环境形成隔离型生物岛,动物跨越上述独特、具有微差异的植物生态系而生存,除使其生态分布难以精确预测,也使自然生态系统趋向零碎、复杂与多样。因此,该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应特别注意“破碎化”,包括破碎现况及破碎趋势,即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应整体思考内部作用,以串联破碎的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不够大,且尚未发展为稳定系统,稍有外力介入,可能再次破碎,持续的破碎化,将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失衡。二是环境影响与物种竞争的动态生态平衡:山地植群早期受环境影响较大,后期为物种的竞争效应。整体而言,我国的自然生态演化属于“动态趋向极盛”,其范围、组成等可能因环境、时空的变化,而产生相对应的动态调适,重新趋向极盛的规模。因此,该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诠释,应特别注意“动态”与“趋向”本质,且其核心是动态朝向失衡,故不只需关注趋势的动态,更需关注趋势的环境结构与特性。

  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整合新典范是:解构自然环境景观格局所蕴含的可持续信息,整合环境与人类干扰于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模拟模型,描绘出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典范由“适宜性规划”转移为“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规划新典范既摆脱“环境决定论”的桎梏,也朝向“生态可持续”的概念,转变为人类主动以可持续规划模式与环境共同进行朝向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彻底改变生态规划的“环境限制规划”及“防卫性规划”特质,朝向“生态可持续规划”及“趋势性规划”的方向发展。

  由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推论出“自然的脉络与韵律”本体论述,自然的本质是“脉络与韵律”,则“自然”应可从其环境脉络与韵律所呈现。进一步而言,若自然环境未经人类的过多干扰、破坏,可持续稳定运行、蓄养滋生,可视为可持续的表达。因此,本研究认为“自然,存在着可持续的纹理”,人类可以从自然环境纹理中,解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若干信息。其次,由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推论出“动态平衡下的多元环境纹理”认识论述,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具体了解可持续的本质是“脉络”与“韵律”,而以“复杂的景观结构系统”与“动态的景观结构平衡”呈现。

  根据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的本体、认识、方法论述,本研究初步提出“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可持续发展模拟”与“可持续发展评估”3个可持续发展规划架构。

  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以“环境分析”、“景观结构分析”及“景观变迁分析”等3项分析,认识某园林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性、解析其景观结构系统、了解其景观动态趋势,及理清其景观变迁因素,以解析园林环境的结构本质与变迁趋势。

  3.1.1 环境分析。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准确了解园林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性,其是以高山型园林与高山植被生态为主,同时考量自然与人文环境分析,以及对高山植被影响。

  3.1.2 景观结构分析。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以景观格局分析,解析园林的环境纹理与结构,定量描述其景观生态结构、功能与过程,并以景观指数来呈现。

  3.1.3 景观变迁分析。可持续发展规划再以景观变迁分析,解析园林的环境变迁趋势,探讨景观结构与动态的变迁因素,也就是探讨景观结构在变迁过程的变化因素。

  可持续发展模拟以“景观机制分析“、”生态模拟“等两项分析,建立某园林的环境变迁机制,及模拟环境变迁后的状态,以验证环境变迁机制,并预测未来变迁趋势。

  一是景观机制分析。景观机制分析系提供可持续发展模拟必须的环境特性或设定条件,以作为模拟输入、设定因子,其是由环境分析提供环境特性与植被特征,景观结构分析提供环境纹理与结构特征,景观变迁分析提供景观结构与动态的变迁因子,综合分析其景观机制。

  二是生态模拟。本研究采用园林学界常采用的空间直观景观模型,如SPACE、ZELIG、LANDIS等,进行园林景观演替模拟,依前述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划分多个具有相似景观生态环境条件的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区域,以追踪各物种的演替发展。

  可持续发展评估是整合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自然与人文环境特性、景观结构与变迁机制,针对可持续发展模拟结果,提出可持续发展最适建议与修正,以确实发展出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型。

  森林文化,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课题,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体系,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作为建立新塑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重要载体,它几乎涵盖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而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当然与森林踱步了干系。它以堆山、叠石、理水作为主要手段,尽量做到有情有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廊引人随,步移景异,使游人的视觉跌宕多变,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园林以其浓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东方神韵,散发出回味悠长的醇香与历经弥久的魅力。它旨在为人们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氛围与自我放松的意境。无论是灵秀的江南园林,还是厚重的北方园林,都彰显着独特魅力,它们庄重而不失活泼,凝重而不失灵巧。

  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对开设园林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辟之语,道出了中国古代园林崇尚自然,又不拘泥于自然的思想精髓。它既是造园者历来遵循的原则,又是观赏者长期形成的审美共识。从某种意义讲,太自然中的山林泉石以及描写山林之美的诗词书画,影响并决定了中国园林的风格与流派。正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大森林的留恋与向往,才能从一盐清水、几块碎石、二三树桩的方寸之间产生置身于名山大川、古术丛林的;才能从山水、林木、花草、亭阁,错落有致的组合之中,感受到回归自然、拥抱森林的乐趣。从古到今,无论哪种园林的经典之作,都十分讲究突出一个“景”字,其手段不外乎借景、聚景、障景、引景和对景等几种。其中首推借景艺术,即在有限的造园空间,因地制宜,借景人园。借景的手法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之分。远借多以园外的自然山水为主,陶渊明足不出园而“悠然见南山”,白居易草堂身在山中而得匡庐雄奇清秀,北京颐和园依仗着西山秀色之美,无锡寄畅园则以惠山为背景衬托,如此等等,皆为远借而得之效果而最有趣的要数应时而借,它随季节变换、昼夜交替,见邻花而知春,闻桂香而醉秋,夏听蛙鸣,冬赏山雪;晴有鸟语,雨闻荷声,展见竹曦,暮响梵钟。虽一园或缺,却尽可借而得之。不论哪种造园手段或手法,其目的始终如一,这就是追求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协调和谐,达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境界。

  植物,这个源于森林的园林中最基本的造景元素,作为有生命的活物质,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园林植物则更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以它们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自然的声响,沁人的芳香在园林中独立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无论是孤植、丛植,还是群植,亦或是用于花坛,都别有一番韵味。

  当植物受到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花香也随之摇摆和飘散。这种自然动态与自然气候给人以统一的同步感受。唐代诗人贺知章在《绿柳》一诗中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去,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描绘出春风拂柳如剪刀栽出条条绿丝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骈的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的自然美的感受。苏轼在《冬景》一诗所描述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则一语道出了园林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所形成的“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象。这种随自然规律而“动”的景色变换使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从而使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森林的惬意与。

  “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山石水体作为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须有植物、建筑和道路的装点陪衬,才会有“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景象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园林植物覆盖山体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还如同华丽的服装使山体呈现出层林叠翠,“山花红紫树高低”的山地植物景观。同时,丰富的空间层次将山上的建筑和道路掩映在绿荫之中,如同画家绘石点绿,顿增美感。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论,它虽然源于自然对象的摹写,但也无疑渗透了古人对人生世俗图景的种种构想,或虚安,或清幽,或俗艳,这在客观上起到了深化造旧手法的作用,并大大丰富了景观的内涵及外在表现力,并导致了中同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从而使森林的美学特征在此运用得恰如其道。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森林,作为园林的始祖,我们更应顺应潮流,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森林,重新认识和协调园林与森林的关系。虽然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森林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大陆可以说才刚刚起步。怎样更好的将园林建设与森林文化结合起来,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1]蔡登谷.森林文化初论.世界林业研究.2002年2月第15卷第1期.

  [3]周悦瑚,孟祥彬,李树臣,陆旭东.浅析园林孤植树造景的生态美.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21卷第2期.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在创作手法上有很多类同之处,相互之间影响非常广泛。魏士衡指出:由于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社会功能上的一致性,并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属于同一心理依据,两者遵循统一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

  透视是分析和定义空间,处理景观形式的方法,对描绘风景的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山水画对景观的观察是从一侧到另一侧,从一点到另一点,称为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使得山水画中融入了“时空”概念,不同瞬间的画面可以组合在同一画面中,甚至有时会随着画家的情绪变化而跳动,是一种极为自由自在的运动,如宋代王希门的《千里江山图》。且这种时空运动并非是平均的,在移动中往往有若干停驻,画家在此作较为详细的描绘,以便逐渐展开、丰富、深化。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中产生的时空序列关系和理论,对中国古典园林中景区的组织、园林季相的变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山水画在空间构图中,包含了时间的艺术因素,由开始和结束组成。对于山水画的构图,宗炳以“竖划三寸,当千初之高;橫墨数尺,体百里之炯”提出远映法,宋代郭熙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远”论:即高远、深远、平远。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对开朗风景的评价为“旁边平远娇岭,重叠钩连飘渺而去,不厌其远,所以级人目之旷望也”。对闭锁风景发评价为:“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所以足以目之近寻也”。同一幅画中,既要有开朗远景,又要有闭锁近景,二者不能偏废。这个论点对园林风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同一园林中,既要有开朗的局部满足游人旷望的要求,又要有闭锁的局部,以满足游人近寻的要求。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两者共存于同一园林之中,相互对比、彼此烘托,能够大大提高园林空间的艺术美。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最为突出的共性便是借助作品所使用的客观材料表达和唤起情感的共鸣和联想,即为“写意”。从总体来看,写意的创作手法包含有2个方面:一是抽象、概括的艺术创作手段;二是立意。园林创作也是如此,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园林,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园林创作重在立意方面,从山水画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写意以抽象、概括的艺术创作手段应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如用一块奇石代表一座山峰,一条小溪代表一条湍急的河流,或者用具有抽象意味的岩石代表石狮进行布景。写意的手法反映出典型的中国式艺术境界,以极其简约的形式超越空间的局限和介质的束缚,含蓄地反映出艺术方法论的想象力。写意是中国园林从中国山水画吸收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重要特征。

  山水画石法中勾、皴、擦、染、点5个步骤中,皴法是表现景物特征的系统技法,传达了客观世界的信息,“欲显其脉理及阴阳向背,则用皴法”。皴法以提炼过的艺术形式将惯常的景色进行分类,从而在现实和美学理想之间,在抽象和现实主义之间找到了折衷的道路。山体的表现是中国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山体唤起创作者庄严雄伟的感受。对中国人来说,雄奇的山体体现出人们对自热的崇拜,寄托着高贵品质的象征。与此对应,中国古典园林中叠山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园林中应用“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理论。山水画的皴法和园林的叠石技法相互融合,使得皴法成为了叠石的术语,山水画中的山石和园林中的山石几乎合二为一,且山水画中皴法对园林中置石或者是叠石的形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以后,山水画描写山石质感的方法(皴法)逐渐一致化(这应与写意画地位的逐渐提高相关联),表现远山和近石并无二致,画山如画师,使得中国文人更容易接受园林中叠石为山的概念。

  江南园林做为中国古典园林最典型的代表,它的设计也受上述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影响,追求幽寂脱俗、自然雅致的风格。在色彩的应用上与之相呼应,以自然、淡雅、平静为主,以幽静淡雅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其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与其气质十分相称。无论是无锡的寄畅园,还是苏州的留园、拙政园,色彩也极尽清新淡雅之风,梁坊柱头皆用栗色,挂落用墨绿,有些柱头也用颜色退光,都为素冷色调,与白色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再以精美的漏窗沟通内外,窗外一叶芭蕉,几竿修竹、花影扶疏、若隐若现,与泼墨写意山水画的色彩是一致的。

  世界的全球化不但没有让我们忘记自身的传统文化,反而在某些方面促使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溯。2008年的奥运让我们在世界面前有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我们所希望展现的也正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全新中国,无论是从吉祥物的设计还是从开幕式的设计来看都是蕴含着这样的一个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室内设计领域中对中国传统因素的借鉴问题有很多被我们所忽视的部分,或者说有很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部分。

  提到中国风的室内设计,最常见到的元素就是明清样式的家具、瓷器、屏风、中国画、书法、丝绸、刺绣、古典纹样等。这些元素都是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于日常的室内生活中的,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室外那些在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造园因素。“三间两柱,两室四牖……木斫而不加丹,墙污而已不加白。碱阶用石,冥窗用纸。竹帘纩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塌四,素屏二,漆琴一。……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乎地;台南有方池,半乎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白居易这样描述他的居所,这里所涵盖的元素除了我们平常所重视的家具、摆设之外白居易还花了很多笔墨来描绘他室外的庭院。对于中国的文人来说周围的庭院甚至比室内的陈设还要重要,因为这庭院背后所代表的是中国文人的山水精神。但是由于现在我们居住条件的改变,我们很少有机会来拥有一个室外的园林,所以这些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也被我们有所忽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园林本身是在室外的,要把这些因素借入到室内这里也存在着一个不同空间的挪移问题。高大的树木、蜿蜒的曲廊、池湖水榭,这些从室外移入室内不但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有开阔的空间。这些都造成了不便的因素。但是室内设计对古典造园的借鉴,只要得当,就能从某种意义上体现古典造园的核心精神。竹与石就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元素,这两个元素移入室内,无论是从体现古典造园的精神,还是施工的难度和造价上来说都有一定的可行性。

  除去相对便利的因素之外,选择竹与石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竹与石不仅是中国古典造园中的重要元素,而且自身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没有哪一种植物比竹类更具有中国景观的特色,也没有哪一种植物像竹类一样在中国历代艺术和技术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植物毋庸置疑是中国古典造园之中的重要因素。而造园者对植物的选择不仅会考虑到它的实用性同时还会考虑到它的文化意义。竹子在中国古代对于文人士大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植物被赋予了高洁、谦虚的文化属性,被誉为四君子之一。现存的私家园林之中大多都有种植竹子,尤其以个园为最,个园现在依旧有九属六十余种,数量过万株的竹子。

  而古典造园中对石的运用更是能够追溯到“一池三山”这个样式的发端。中国的造园精神本就源于中国人的山水精神,人造庭院目的在于重现自然,正是所谓“虽由人造,宛若天开”。所以造园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石。而文人士大夫对寓意着永恒的石的感情并不在于竹下,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将石与书、琴、酒等文人嗜好相提并论,还出现了《素园石谱》《冶梅石谱》等石谱,甚至还有米芾拜石这样的故事流传至今。随着历史的演进,造园中对石的使用也变得多样化。石在造园不仅被运用到叠山造景之中,还被运用到了石峰造景之中。所谓的石峰造景不同于叠山,这些石以其奇异出众的造型被造园者置于相对更为独立的空间里,通常这些石头也被成为孤赏石、景石等。石还被用于铺地,铺地多用卵石,这种铺地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渐成章法,形成了很多的固定样式。仅《园冶》中记载的铺地样式就有香草边式、海棠式、波纹式等等。此外石还被用于池岸和浅滩的营造,园中之水与石映衬成趣,正是王维在描述辋川别业(此为王维在辋川山谷,在宋之问的辋川山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今已湮没。)时所说的:“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

  竹与石并用的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也是经常出现的,之干书画来说,竹石图这种题材是经常被文人士大夫所表现的,之于造园来说也是这样的。白居易在《北窗竹石》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上有青青竹,竹间多白石”、“一片瑟瑟石,数年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园冶》亦有:“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从现存遗迹来看也有许多例证,个园的石竹造景就颇有代表性。在这里引述这些古典造园中的石竹造景是因为这些造景对我们当代室内设计仍具有启发性。通过以上三段描述我们就可以发现石竹造景虽然是造园中的元素,但是却有可能为室内设计所用。还有像“移竹当窗”这样的造景在室内同样是可以实现的。事实上,竹石造景也经常出现在较为封闭的空间里,这种特性也利于我们把它从室外移入室内。“庭院中的天井或‘哑巴院’,空间封闭压抑,配以竹石小品,‘观庭中一树可想见干林,对盆里一拳,亦度知五岳’,使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

  说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就不妨来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说明。但是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这里所说的竹并不是在于强调竹子本身的材质问题,而是强调竹子的形象。就如我们所知道的,在中国风的室内设计中竹子这种材质已经被运用到了很多地方,竹子的家具,竹子的装饰品都已经比较普遍。而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竹子的形象,这个形象又不必局限于作为现实生物的竹子,现代工艺已经可以达到一个让仿制品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些仿真的竹子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这就不用考虑到土壤、水分、养分、温度等问题,也大大的方便了施工使竹元素能够得到更好的、更为灵活的运用。甚至在一些情况下,竹子也不必是仿真的三维空间的竹子,也可以是绘画的,只要运用得当也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在古典造园之中石的运用本来就是有很多样式的,所以在这里石的运用也可以根据场所的空间大小和功能来决定具体的样式,同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结合一个典型案例――首都博物馆下沉式竹林庭院的室内设计来说明。首博新馆位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地下二层,地上五层, 北部设计了绿色文化广场,东部设计了下沉式竹林庭院。在竹林庭院内部,在其中间的楼梯与四周的墙壁周围都使用了大量的竹子为装饰,而且在部分竹林之中采用了照明灯,这样斑驳的竹影投影在参观者的头上与身边的绿竹可谓相映成趣。而在用石方面设计者并没有照搬古典造园中最常见的叠石造山,而是在竹林其间点缀一两石刻代替了传统造园之中的石峰造景。值得一提的是在商店的门口所铺设的卵石,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我国的古典造园之中对卵石的使用已经形成章法,且颇为常见。这里铺设的卵石不仅给了我们庭院的联想,还给了我们水的联想。俯瞰竹林,我们就能够发现,中间绿洲的形状不就像是古典造园之中经常出现的湖心岛的形状吗?而那些绿竹正是环湖所载,卵石的铺设正像中国古典造园中所营造的浅滩。古典造园之中的滩景甚是深得造园精髓,尤其是在早期造园之中,如:归仁里新宅滩景,王维辋川别业中的称栾家濑、白石滩之滩景。而用卵石制作浅滩也是十分常见。

  而且博物馆内部的竹子通过一个坡道与博物馆外延种植的竹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首都博物馆由于空间较为开阔所以使用了大量的竹子,可谓成林。这些竹子不但数量众多而且相当修长,这些竹子从地下的竹林庭院一直挺立到地面的大厅,站在一楼大厅的深处依旧可以感受到这份绿意悠然。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型场所的室内设计来说这样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借鉴于古人在天井中营造竹石造景的方法,两三株翠竹也不必如何修长,与奇石盆景相配,或与三几散石相配,或与卵石铺地相配也都是不错的选择。芒果体育APP下载

  竹与石所带给我们的意境不仅在于古典的再现与追溯,同时带给我们的是一份精神的安逸与放松。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重,人们对于舒缓而放松的环境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将造园元素引入室内设计,除了这些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要元素之外还有着这一层面上现实意义。就在2008年,世界三大家具展会之一的德国科隆国际家具展专家团对家具设计趋势的总结中前两点就是:“复制户外世界,设计师们将自然复制到居室中,给已经被过分工业化的室内注入了新鲜空气。这种仿生设计在荷兰Droo品上有很多体现……。新自然主义。这个趋势是复制户外世界的姊妹篇,只不过含义更为广泛,比如最新的工艺技术模拟制造自然界的有机物质形态,再比如用天然色彩营造轻松自然主义的家居环境。”可见将室外环境引入室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普遍趋势。

  而就中国的传统心理结构来说,最能让人放松与愉悦的莫过于徘徊与山水之间,所以文人士大夫无不喜园林者,很多人还亲身参与了造园活动。在中国人的哲学中达则兼及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其中包涵着儒道两家的哲学,入世则以儒,出世则以道。中国文人正是在这两种哲学的转换中得到心灵的平衡,而不论道家还是儒家都对山水情有独钟。儒家讲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无论是山水的以形媚道,还是出世的隐逸思想道家的思想也总是与山水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历代文人都认为不得志之时,隐逸于山水之间最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政府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多,园林工程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充创新,相应的升级改造项目也比比皆是。与新建工程不同,改建的园林景观项目往往是前期资料不足、专业多、工期短、变化多、签证多,造价的控制往往错综复杂。

  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建设资金,将造价控制在确定的投资计划范围内,成为造价控制管理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园林景观项目造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控制改建项目工程造价提出一些意见。

  景观改建后一般都要有一定的提升,既要利用和保护好原有的景观风貌,又要考虑视觉亮点的提升。造价控制的第一步,首先要将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实在调查,设计需要依托实地调查数据为方案设计基础,所以,现状苗木的调查资料一定要详尽、准确。但是,由于国内改建项目往往缺少现状资料、工期紧、甚至设计及施工交叉实施,现场突况多,极易使得工程造价控制失去效果。本人就在某河道景观改建项目中遇到了此种情况。

  为落实政治规划任务,拼抢进度,业主不合理的压缩测绘工期,设计单位虽然调用了大量人力进行,最后由于调查时间太短,均草草了事。这为后续设计、施工以及造价控制埋下隐患。

  在做改建设计方案时,需要根据原有景点的立意与主题,原有苗木及设施的可利用度,确定哪些属于颠覆性改建、哪些属于提升性改建、哪些是保护性改建。但设计单位因为人员有限,时间较紧,相关人员对设计方案更改意见的反应不够迅速,导致概算编制的时候,列支项目太宽泛没有针对性或只能以估算值来代替实际值,结果导致概算与预算的差距很大,与实际情况脱节。

  另外,建设单位缺少对待景观新建工程那样正确认识规划主旨对改建项目同样有重要的意识,它是影响改建项目方案设计乃至施工图设计的重要因素。在某些景观改建项目中,对周边区域往往是有益的,但对景观改建这样今后无预计收益的项目无其他企业愿意投资。

芒果体育官网入口:对园林景观的描述

  但政府建设单位在经济效益考虑的保留性改建还是整体提升的颠覆性改建的设计主旨上,某些决策领导也意见不一。如果因为规划决策主旨反复,增加的设计变更和施工返工费用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目前,我国部分项目对工程造价实行行政指令直接管理,匆忙建立工程项目指挥部,急于施工,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三边”工程(边决策、边设计、边施工),严重违反工程项目建设基本程序。

  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往往急于项目的开工,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方案设计未评审通过,即开始施工图设计并开始招标,为施工中大幅度变更设计埋下隐患。虽造价咨询单位对设计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设有监督,但由于对重点工程的检查力度大,对政治任务的落实紧迫性强,从而对造成的变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审,致使工程造价预审变后审,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改建项目的设计单位往往会采用非标准规格造型苗木和景观亭廊,以达到提升改造的目的。招标单位对这些特殊设计的控制价确立范围往往没有足够时间实施询价和比价;其古建园林方面技术经济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相对缺乏,这些都是造成控制价预控失败的因素。

  例如:本人曾负责过的某市重点景观提升工程,对苗木材料采购的要求非常高。我方接受建设单位委托行使招标控制价审核时,对大规格乔木全部按“姿态优美”作为清单描述提出异议。

  为了尽量节约造价,同时也避免主观性描述理解差异引起的争议,最后建设单位采纳我方的意见,由设计单位预先对某些特殊要求的景观苗木进行圈定,描述为“造型景观树”,其他大乔木描述为“保留二、三级分叉”的工程用苗。造型树在招标时用暂定单价,一般大乔木用信息价或常规市场价。最后由设计、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对特殊要求的苗木共同考察并询价后确认使用。只此一项,成功审核控制造价约20%。

  改建工程项目的工地往往点多点散,工艺零星繁杂,所以需要进驻施工现场的投资监理人员既要熟练掌握工程造价知识,熟悉现场施工管理,还需树立应有的职业责任心。

  但是由于,国内的建设项目急于开工,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把关,再加上领导意见多,现场指挥定变更,变更手续不全,造成边施工边变更,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有的项目一改再改,管理混乱。

  改建过程中随意压缩工期,致使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时间进行及时监督,对更改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责任制约。改建程序不完善、政治任务重、参与评审领导多的特点造成造价控制的先天不足,一再压缩建设工期造成投资监理人员无法及时跟进。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建设项目现行虽采用清单招标形式,但其计价组成仍按照传统规定执行定额组价,且人工费与材料费的调整远远跟不上市场实际采购价格。同时,因为受人工费倒挂和下浮条例的影响,施工单位对风险的心理预期明显增加,通过诱使业主做出采用清单外材料的决策,从而为重新核价创造条件,最终导致投资增加。

  此外,改建项目的现场不可预见因素较多,这使得很多施工单位混水摸鱼,巧立名目,高套定额,把定额中已综合考虑并包含在综合单价里的内容重复计列。例如:江苏省园林定额中已考虑10%苗木成活率,但施工单位在上报采购单价时仍额外考虑风险成活率,大幅增加了工程造价,上报价格失准。

  景观改建项目往往由于历史原因,缺少一定的原始图纸资料,所以详尽、准确的现场测绘和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作出的项目决策、方案设计、造价控制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性。

  例如在江苏省某市政府相关单位在委托景观改建设计时,想当然认为园林设计在技术和风险上都比较简单,非但不考虑改建系数还一再的压低应有的设计经费。同时,一方面在不提供原始地形图的条件下,要求设计单位派员自行测量的基础上绘制设计施工图,另一方面还要求压缩成果提交工期(一个月测绘,一个月设计)。

  面对长达十几公里且繁重的现状测绘任务及被一再压缩的设计工期,最后该设计单位为了完成节点目标,提交的设计成果与现场大部分区域都完全不符,施工期间更是调整得面目全非,使得造价控制失去了实际意义。

  经事实证明,改建工程不同于新建工程,即使是园林专业,也不要盲目压低设计经费、压缩设计工期。只有给予充分时间做好前期现场的测绘调查和评估,对项目改建规模和标准的优化方案进行评选,采用科学的估算,细致做好投资估算,才能在源头上有效遏止“三超”现象。

  项目招投标是确定改建工程合同及造价、选取施工单位的关键阶段。规范招标清单的项目特征描述、约定合理的风险、根据改建项目的难易程度和改建标准以及确定合理风险的控制价是招投标阶段的重要工作。在控制价的编制中,细节的把握往往是检验该份预算成果是否合格的标准。

  然而,如今的招标单位对改建工程缺乏了解,对其编制的招标清单质量由于招标计划等原因一时也无法追究,往往给继后的全过程造价控制带来一定隐患。建议将招标清单和控制价交由投资监理单位进行编制。

  在江苏省某大型河道绿化改建工程清单编制中,本人经过实地调查后,决定对不同景点的苗木在项目特征上分开描述,如“需二次搬运,100米内短驳”、“需二次搬运,50米内短驳”、“需二次搬运,200米内船运短驳”。

  因为改建景点内的苗木大多类似,故中标单位既未现场踏勘也未注意需“船运短驳”的特征描述,上报签证被否后,竟然投诉我方清单编制有漏洞,控制价编制不实。最后,双方在核对控制价时证实我方在该景点的苗木清单组价中已提醒并考虑船运短驳的措施费,实属施工单位疏忽漏计。

  实践也证明,清单与控制价的编制与全过程造价控制为同一单位后,清单编制更全面,责任更清晰,对减少施工合同纠纷、控制工程造价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改建项目的设计变更是项目具体实施中经常遇到的最多问题,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设计变更首先要抓好工程设计,尽可能将变更控制在工程实施阶段的初期,如项目工程的方案阶段、设计阶段及招标阶段。为了不产生不必要的扯皮、推诿,改建项目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对于一些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一定要先理清其逻辑性、必要性,再算账后确认。

  例如在某一河道景观改建工程中,设计单位使用了某个施工单位的专利产品“垂直模块”来绿化空秃的河岸,而该单位最后也由于这项优势得以中标。由于该专利模块使用区域为保留性改建的河岸垂直绿化,养护浇水占线长,十分不便。后该单位自行在锚固于河岸的模块间布置滴灌系统后上报设计变更意向并取得设计同意。

  该单位辩称,在设计单位的施工图和招标清单的描述中都只标明为“垂直模块”,滴灌系统并不包括,且建设单位在接管养护后也可享受此自动滴灌的便利。本人认为,该模块是其单位自有专利,如该系统是必须的,在推荐建设单位设计使用时就必须设计明确。

  如果在施工图设计时未及时设计或在设计说明中也未标明“配套滴灌系统需现场深化,另行计算”,我方有理由认为该系统并非十分必要,而是施工单位为减少养护成本而尝试进行的一种技术措施。最后,在与建设单位交换意见后,作出“同意该设计变更,但不予增加费用”的决定。

  可见,不是所有设计变更,只要各方签认了,就一定可以堂而皇之的增加工程费用。

  实施改建工程时,往往现场签认工程量较多,一个不符合现场实际的签证往往对工程造价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时,投资监理人员的责任心及签认形式的认定,将直接影响造价控制。以本人负责的某一绿化改建项目为例,在针对原有园内大规格树木姿态不佳而淘汰替换的签证进行现场核对时,竟然发现树干老旧与周围原有苗木较类似。

  施工单位辩称是为了改建工程的特殊性,本次换种的苗木都是经精挑细选的,为的是改旧如旧、融入原有景观林中。为了一证究竟,在扒开其中一些树木的根部浮土后发现底下全是原有老泥老根,经仔细询问后,该单位不得不承认是经技术工人疏枝整理后重新塑形而非换种的苗木。最终,我方将类似淘汰换种的苗木确认为现场修整,成功避免了签证损失。

  由于绿化改建项目现场情况繁杂,需根据现场实际变化的情况,及时充分的深入施工现场,认真签认第一手资料(隐蔽工程资料、现场草签单等)并当场拍照留底,避免施工单位鱼目混珠。

  例如本人在集中审核施工单位在上报正式签证时发现,其提供的草签单与我方存底的草签照片不符,施工单位辩称是建设单位领导检查,现场确认的变更让其自行添加。经与建设单位沟通,证实虽发生过领导现场检查后要求变更的情况,但明确要求施工单位需在变更动工前审计等各方现场草签后才能进行。该单位此时不得不承认在上报时篡改草签单内容和数据的事实。

  改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预防承包商索赔事件的发生,这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个方面。从实际看,承包商提出索赔的原因多种多样,除变更和返工外,缩压工期、缺乏整体协调的经验往往也是工程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

  例如:在本人参与跟踪的一个公园改建项目中,建设单位为了完成领导检查节点盲目压缩工期,有些古建修缮单位经加班加点后,留给绿化单位的施工时间恰恰是需要违反自然规律的严冬酷暑。虽不得已在指令工期内完成了苗木种植,但最后造成植株大量死亡。

  结果是修缮单位提出了赶工索赔,原因是现古建筑修缮、手工牌匾雕刻等的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老技工们都不愿意赶工,为配合此次赶工,是欠了人情更花了高价才完成的,所以不得不要求索赔。而绿化单位因为损失惨重,也不得不提起成活率索赔。最后经多方协调,部分确认了该损失的索赔。

  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工程的总体管理,提高改建工程施工管理经验及管理水平,规范建设单位的自身行为,统一建设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间的管理流程和管理要求,对于减少工程索赔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园林景观改建工程的造价控制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工程,而其前期决策、设计和施工阶段,更是要时时警惕在合理风险范围内有控制投资的经济头脑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和认真分析现场勘测中的重要信息,把握住改建工程的风格及标准,减少或避免变更设计或指挥不当引起的资金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果。

  [1]高莹.市政道路工程造价控制措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

  [2]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7

  [3]尹贻林等.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4]刘梅、关蕊、耿媛子.浅析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控制对策.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2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自然环境景观的审视角度正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厌倦了城市高楼林立的环境,讨厌钢筋混凝土水泥建筑那种带给人们冰冷感觉的城市环境。随着人们对城市绿地的关注,城市园林也在快速的发展,在城市园林发展过程中许多原来属于森林所有的植物又开始被陆续引进现代园林建设中。中国古典园林中,竹子因其特有的美感和自然物性一直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园林绿化植物材料正在被越来广泛的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创作中。我国拥有几千年的竹子造园历史,竹子因其特有的性质成为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最具特色的植物艺术造景材料;在以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成”为宗旨的中国园林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竹子品种极多,我国有近 37 个属五百多种。竹子的类型很。

{Copyright © 2017-2023 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湘ICP备11002717号-10